本书提出著名的“经济周期理论”,至今仍为全球的企业家与经济学家、政治家所使用。经济周期理论是熊彼特以“创新理论”为依据提出的著名理论。他认为:创新引起模仿,模仿打破垄断,刺激了大规模的投资,引起经济繁荣。当创新扩展到相当多的企业之后,盈利机会趋于消失,经济开始衰退。市场期待新的创新行为出现——整个经济体系将在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构成的周期性运动过程中前进。熊彼特在总结归纳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中同时存在三种经济周期,分别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朱格拉周期和基钦周期。
约瑟夫·熊彼特(1883年-1950年),他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也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后移居美国,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学。
上册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经济状况与商人眼中的“正常状态”
第二节 外部因素
第三节 外部因素的重要性
第四节 常识符号学
第五节 对表征症状的序列的初步批判和处理
第六节 因素或症状之间的经验联系
第二章 均衡与经济量的理论正常值
第一节 模型的意义
第二节 基本问题
第三节 静态循环流转
第四节 均衡与理论正常值
第五节 若干繁难之处及其澄清
第六节 不完全竞争
第七节 均衡经济学和对经济波动的研究
第三章 经济系统如何演化?
第一节 变化的内部因素
第二节 创新理论
第三节 企业家及企业家的利润
第四节 货币和银行在经济演化过程中的作用
第五节 作为当前余额对未来余额的溢价的利息
第四章 经济演化轮廓之勾勒
第一节 模型的工作原理与一级近似
第二节 对“骨架”的观察
第三节 次级波与二级近似
第四节 多个同时发生的周期与三级近似
第五节 其他形式的波动
第五章 时间序列及其正常值
第一节 时间变量的性质以及时间序列分析的任务
第二节 趋势这个术语的多种含义
第三节 单周期运动
第四节 许多个“波”同时出现的情形
中册
第六章 历史概述Ⅰ:1786—1842年
第一节 历史方法对研究周期性经济演化过程问题的根本重要性
第二节 若干原则问题
第三节 关于通常的经济周期分析所针对的那个时代之前的300年中的条件和过程
第四节 从1787年到1842年的长波
第七章 历史概述Ⅱ:1843—1913年
第一节 1843—1897年
第二节 这个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
第三节 铁路化
第四节 德国、英国和美国制造业发展的若干特点
第五节 第三个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前16年(1898—1913年)
第八章 价格水平
第一节 价格水平变化的因果重要性和症状重要性
第二节 关于价格水平的各种理论
第三节 若干实际操作问题
第四节 对价格水平序列行为特征分析
第五节 分组价格
第九章 实物数量和就业水平
第一节 个别数量、组合数量和标记总产出变化的三种方法
第二节 对工业总产出的趋势分析和发展迟滞问题
第三节 实物产出的周期性行为以及对产出和价格水平的变化
特点的比较
第四节 就业水平
第十章 个别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第一节 个别商品(包括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第二节 几个例子
第三节 造船业的周期与丁伯根的模型
第四节 促进创业活动的价格政策
第十一章 支出、工资、消费者余额
第一节 关于货币的若干命题
第二节 系统支出(外部结算额)以及生产者支出和消费者支出的同期性变化
第三节 国民收入和工资
第四节 存款和贷款
第十二章 利率
第一节 继续前面的论述
第二节 对各种利率的讨论
第三节 对利率的时间形态的讨论
第十三章 中央市场与证券交易所
第一节 银行与工业的“脉搏”
第二节 处于一个孤立领域内的中央市场
第三节 作为一个周期性因素的国际关系
第四节 证券交易所交易数据序列
下册
第十四章 1919—1929年
第一节 战后事件和战后问题
第二节 对战后时期各种周期模式的评论
第三节 对美国、德国、英国三个国家战后情况的进一步评论
第四节 经济史概要:1919—1929年
第五节 20世纪20年代的“工业革命”
第六节 1919—1929年各个系统序列的行为
第十五章 世界经济危机及其余波
第一节 世界经济危机和周期模式
第二节 对1930年情况的讨论
第三节 对1931年和1932年情况的讨论
第四节 英国的情况:1931—1938年
第五节 德国的国家主导的经济:1933—1938年
第六节 1933—1935年美国的经济复苏及复苏政策
第七节 一个令人失望的朱格拉周期
附录 对书中各图表所包含的统计资料的说明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