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法哲学思想发凡:“皆黄老古说”抑或“全是申韩”
定 价:58 元
本书以荀子的法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内容包含:荀子生平及其思想形成之考察;《非十二子》与《解蔽》中荀子的立身处境与关怀主旨;荀子宇宙观与人性论视域下的礼义法度建构;荀子对黄老法思想的吸收与发展;荀子对法思想的吸收与改造;荀子的明论域光明思想;荀子见秦昭王与儒家政论的展开。
导 论第一章 荀子生平与思想形成之历程略考 第一节 荀子生平主要事迹略述 一、荀子游齐之学术与政治面向探究 二、荀子入秦与赴楚的重要关节蠡测 第二节 荀子的学术师承与思想传承 一、稷下学宫与荀子思想体系的形成 二、荀子学术思想传承的争议与辨正 第三节 《荀子》文本的流衍与主旨的界定 一、《荀子》的形成与版本传承系谱 二、《荀子》与荀子学派思想的基本立场第二章 《非十二子》与《解蔽》所见荀子之立身处境与关怀主旨 第一节 务息十二子之说以明儒者之道 一、是非治乱主题下的情性之辩 二、定分议题的展开 三、先王的出场与理想秩序的建构 第二节 以仁论道的学说立场 一、荀子之道的人事立场与标准厘定 二、解诸子之蔽以明整全之道第三章 荀子宇宙观与人性论视域下的礼义法度建构 第一节 礼的历史缘起略论 一、周文秩序中礼的发端与定位 二、礼与诸子重建秩序的思考 第二节 荀子论性恶、群与秩序的建构 一、先秦气化宇宙观与礼义身体观概说 二、荀子论性与人性之恶 三、群视域下的有欲与无分 第三节 礼义与正理平治秩序的关联 一、荀子对孟子性善主张的批判 二、君子与圣人的政制关系辨析 三、分离结构的君道与儒者之治 第四节 明于天人之分以凸显人事关怀 一、不求知天与知天的统贯 二、天人之分与性伪之分的契合第四章 皆黄老古说:荀子对黄老法思想的吸收与发展 第一节 天人关系的不同视角 一、法天施治:黄老之学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天人观 二、参于天地之治:荀子从天道向人道的推移过渡 第二节 法的时间维度差异 一、天道环周:黄老因循天时的无为治术 二、以时应变:荀子论法的历史意识 第三节 明通统类:荀子法思想的深化与发展 一、法先王与法后王之辩 二、类的法理意涵与法伦理性格的展开第五章 起礼义,制法度:荀子对法家思想的吸收与改造 第一节 以法塑礼:发生学意义上的礼的起源论 一、荀子礼概念的继承性与拓展性 二、法之人为意涵与礼之起源 第二节 荀子礼治论下的秩序观 一、荀子分论的法家色彩 二、礼与儒家理想政制 三、齐朝廷用礼,正官僚用法 四、礼法分治的二元化治理结构 第三节 荀子对法家思想的改造与转换 一、荀子与法家理论的距离感 二、回归礼治论的理想政制第六章 古典政制的回归:荀子的明论与光明思想 第一节 先秦光明思想之缘起与内涵 一、周人对文王光明形象的建构 二、周人之德与光明意象的连接 三、德之字源与刑德二元思想略论 第二节 荀子对光明思想的承继与发展 一、礼制秩序与刑德二元论的接榫 二、荀子对稷下心术论的吸收与转化 第三节 荀子光明思想的工夫论与政治论 一、以类表彰德的时代性 二、神明自得与通于神明的贯通第七章 荀子见秦昭王与儒家政论的展开 第一节 荀子之入秦与时代的秦国观 一、天下之君的塑造:荀子入秦的时代意义 二、儒无益于人之国与秦国的儒家观 第二节 荀子的观国之法与大儒之效 一、尊王取霸与荀子对秦政的态度 二、治之至秦类之而已 三、大儒之效与荀子的儒家君臣政论衍义 第三节 荀子政法理论的整体性审视 一、隆礼重法的内在不自洽性 二、合法性与正当性的追问结 论参考文献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