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象限
本书将所有预测置于由时间和预测事项相关的主体构成的四象限中。你将获得一个探索未来的全新框架:时间维度从正在涌现的新兴趋势延伸至终将到来的深远变化,主体维度从与我相关扩展到与它(世界)相关。无论你对未来的哪一面感兴趣,都可以对号入座找到它。
49位预测者
本书汇集了49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预测者,包括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投资人、创业者、媒体人等。每一位预测者都提供了关于未来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察,无论你是他们的读者,还是与他们同领域的研究者,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妨从你最喜欢的预测者开始看起。
超过30个领域
书中涵盖了科技、商业、文化、教育等30多个领域,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好消息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关于未来的依稀可见的画卷。无论你是想在不确定时代给自己一颗定心丸,还是面对未来找准自己的方向提前布局自己(和孩子)的职业、投资、养老、居住地,甚至生活方式,这本书将为你提供有价值的启发和指导。
1条核心主张
未来是一张由人类行动与选择交织而成的网络。这本书不仅旨在帮助你洞察未来的趋势与方向,更期待你找到自己在未来图景中的位置,甚至参与到塑造未来的进程中。
为什么我们很难想象未来世界真实的样子?
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曾提过一个电梯效应的理论,颇能说明这一问题。他设想,如果一位二百多年前的科幻作家看到20世纪曼哈顿摩天大楼的照片,会怎么想?
这个作家可能会觉得,人住在这么高的楼里,上下楼会成为大难题。于是,他会假设每个楼层都发展出独立的经济体系,几层楼共享餐厅、理发店、健身房等资源。至于房价,他也许会想当然地认为,底层因为出行便利,价格肯定高于顶层。
然而,这些假设最终都与现实相去甚远。原因很简单:他没想到未来会发明电梯。电梯这一关键技术彻底改变了高楼的使用方式,也让他的所有想象变得荒谬。
这正是我们难以准确预测未来的根本原因最大的障碍并非对细节的缺乏,而是对那些在我们视野范围之外的关键因素的忽视。
在策划这本书时,我们给每位受邀作者写了一封邀请信,其中提到一个问题:在你关心的领域中,有哪些现在看起来微小、不起眼,但未来影响力会持续扩大的事物?破解电梯效应的最佳方法,正是关注那些在我们视野范围之外的变化,并追踪它们如何从细微的趋势演变为未来的关键驱动力。
而现在,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诉你,邀请信中所说现在看起来微小、不起眼,但未来影响力会持续扩大的事物,我们收集到了50种。我们相信,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发现组合在一起,会拼凑出一幅较为完整的未来图景。
预测未来的真正意义在于突破个人视野的局限,从那些当下难以察觉的事物中找到能够改变未来的力量。在我们编辑整理之后,这幅未来的图景将以这样的面貌呈现在你面前:
我们将未来的变化设定在一个以时间和观察主体为核心的坐标系上:
横轴:从左到右,表示时间维度,从这两三年正在涌现的趋势,一直到未来十年甚至更久终将到来的远景。
纵轴:从上到下,表示预测事件相关的主体,上半部分是与我有关的人类世界,下半部分是与它(世界)有关的物理世界。
在坐标系里,50篇预测文章被分布在四个象限中,分别对应未来的我会更好吗未来的世界会变糟吗哪些机会正在涌现现在的我该关注什么四个部分。这个框架,不仅是对内容的分类整理,更是一个让你重新审视未来的观察工具。
我们先从远处看起。
第一,未来的我会更好吗?
在第一象限中,X轴和Y轴对应的分别是终将到来与与我有关。顾名思义,这一象限聚焦于那些将在未来深刻影响个体生活的长期变化,探索未来如何重塑我们的身份、教育、心智、价值观,甚至存在方式。
例如,哲学家刘擎提出人类2.0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存在,预示着技术与人类的融合将彻底改变生命形态;媒体人徐达内预测内容传播将会成为每个人的底层能力,认为未来人类的内容创作将如同开车一般稀松平常;科学家李铁夫则畅想我们的精神世界或将与数字世界连接,描绘出未来人类意识与数字世界共生的图景。这些预测将一幅关于个体未来的画卷徐徐展开。
第二,未来的世界会变糟吗?
这是许多人对于未来的普遍担忧,也是这个象限希望回应的问题。在第四象限中,X轴和Y轴对应的分别是终将到来与与它有关,重点关注那些对全球社会与科技产生深远影响的长期变化。
例如,薄世宁医生在未来的药不像药,病人不像病人中预测,核酸药物将降低用药频率,让患者摆脱繁琐的治疗过程,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生物学硕士、专栏作家袁越在疟疾、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有望彻底消失中描绘了一种基因驱动技术的未来前景,这项技术或将每年挽救60万疟疾患者的生命;投资人卫哲在一周工作四天或将在十年内成为现实中指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有望取代大量人类劳动,使高强度工作模式成为历史,人们将过上一种更人性化的生活。
这些文章描绘的未来充满希望:技术突破和社会转型将助力世界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糟。然而,通往这一未来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需要正视其中潜藏的挑战与风险,才能真正把握这些改变的契机。
看完远景,我们再把目光投向近处。
第三,哪些机会正在涌现?
第三象限试图解答的问题是,在当下已经显现的趋势中,我们能看到哪些机会?这一象限中,X轴和Y轴对应的分别是正在发生与与它有关,关注那些正在发生、并对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的变化。
例如,城市研究专家黄汉城在中国东西部发展会更加均衡中提出,西部地区正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未来人们在择业、定居时将拥有更多选择;政治学者施展在逆全球化并没有真的发生中指出,尽管全球化面临挑战,但实质上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依然紧密,中国有机会在这种复杂格局中找到新的增长点;能源领域咨询专家马一峰在我们能生产出价廉物美的低碳商品中提出,低碳商品将成为中国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为全球绿色转型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
这些预测共同传递了一个信号:正在发生的趋势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普通人的选择和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区域协调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全球市场对中国科技的需求,还是社会转型中涌现的新行业与新角色,这些趋势为个人打开了新的可能性。对于每一个普通人而言,抓住这些正在涌现的机会,也许正是参与未来、塑造自己生活的新起点。
第四,现在的我该关注什么?
第二象限对应的X轴和Y轴分别是正在发生与与我有关,聚焦于那些与个体内心和价值观密切相关的趋势。这些文章探索了教育、个人成长以及生活意义的新方向,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并为未来的自我定位提供启示。
例如,心理学家陈海贤在做自己,是未来的出路中指出,在社会愈加复杂和多元化的背景下,找到真正的自我、坚持内心的选择将成为个体发展的重要方向;文学教授严锋在游戏素养让我们有更强的适应力中表示,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能够培养解决问题和适应变化能力的工具,它正在重塑人们对学习和成长的认知方式;社会学家孙立平在闲下来,将成为对社会做贡献的一种形式中强调,未来的创造力来源于无忧无虑的状态,而非单纯的勤劳。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让人们有可能从高强度的劳作中解脱出来,以更从容的心态激发出真正的创造力。
这些文章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我们如何重新定义自我的价值?它们提醒我们,个人的幸福感和创造力并非来自无休止的忙碌,而是源于对自我状态的理解与调整。通过关注这些正在涌现的趋势,我们可以找到与自己内心契合的生活方式,并在未来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位置。
未来从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张由人类行动和选择编织而成的网络。通过四象限框架,我们不仅能理解未来的方向,也能找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甚至参与塑造未来的进程。
对于未来,我们既可以从容观察,也可以积极参与。无论你选择从哪个象限开始阅读,这本书都希望成为你探索未来的地图,带你前往那些值得期待的远处。
编著者:
罗振宇,得到创始人、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主讲人、《阅读的方法》《启发》《文明》等图书的作者。
主要预测者: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著有《激荡三十年》《腾讯传》等。
卫哲,嘉御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阿里巴巴集团前执行副总裁。
孙立平,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尼克·博斯特罗姆,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创始主任,哲学家。
张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冶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单伟建,香港太盟投资集团执行董事长。
唐克扬,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建筑学专家。
刘润,著名商业顾问,润米咨询董事长。
徐达内,新榜创始人&CE0。
罗会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科普作家。
何刚,《财经》杂志主编、《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主编。
李丰,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
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