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学中一部最辉煌的名著,已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被译介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盛传不衰。它被视为生活教科书,人生的路标和精神补品,被一代代读者承传着。在1999年举办的感动共和国的五十本书的一次群众投票评选活动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名列第一。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具有如此的历史穿透力是罕见的。
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多半都是和着作者的血泪写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是传记作品,但它所反映的基本上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极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是他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哲理性思考和总结。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是俄罗斯人,出生在乌克兰西部边陲的沃伦省(现属罗夫诺州)的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父亲是酒厂的工人,母亲给人家当厨娘。他不满十岁就给人家放牛、做童工,备尝饥寒之苦和人格的屈辱。艰难的时世,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孕育了对权贵和剥削压迫者的憎恨,从小就形成了桀骜不驯的反叛性格。
尼古拉从小好学,从六岁起就渴望进小学读书,但都因生活困难而未能如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随家迁往乌克兰内地小镇舍佩托夫卡。在那里他再次进教会学校读书,但刚入学几个月就被神学教师开除。到十月革命后,他才有了就学的可能,但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只好半工半读:他一边读书,一边在车站小食堂当杂工,在发电厂给锅炉工当助手。尼古拉有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尤其喜欢读诸如《牛虻》、斯巴达克斯和加里波底的传记这类描述具有反抗精神的英雄形象的书籍。他不惜把自己在工厂得到的份儿饭送给书报摊主以换取免费读书读报的权利。
尼古拉从小就对以消灭剥削、消灭压迫、解放人类为斗争目标的布尔什维克党有一种近似本能的亲和力。早在半工半读期间,他就结识了工人布尔什维克贝列德雷丘克和林尼克(后来的舍佩托夫卡革命委员会主席)。一九一八年,舍佩托夫卡被彼得留拉匪军占领,革命委员会转入地下,从那时起,尼古拉就积极投身于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地下斗争,张贴传单,传递情报,还不顾生命危险救出了被捕的革命委员贝列德雷丘克。十五岁的尼古拉,第一批参加了本市的共产主义青年团。
......
作者简介: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全名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作家,革命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生于一个酿酒厂工人家庭,由于家庭贫困,很早便开始打工补贴家用。1919年8月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自愿上了前线,。1920年8月他在战斗中受了重伤,从军队复员后又投入到后方如火如荼的建设中。1927年,严重的疾病使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瘫痪在床。在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下,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没有向磨难的生活屈服,他坚持自我学习,完成了函授学业的课程。历时三年,他写出了苏联文学中的一部辉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5年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被授予列宁勋章。
译者简介:
梅益(19142003),原名陈少卿,广东潮州人,青年时期赴上海、北平等地求学。1934年在北京加入北方左联。翌年转入上海左联,担任常委与宣传部长,参与编辑《每周文学》《文化导报》和《希望》半月刊。上海沦陷后,任中共江苏省委文委委员,新闻出版系统党组织负责人,创办《译报》《每日译报》《译报周刊》《时论丛刊》等。1936年起,翻译了诺·普里波依的《对马》、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苏联作品,与人合译了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斯诺夫人的《续西行漫记》,史沫特莱的《中国红军行进》,英国贝特兰的《华北前线》和《尼赫鲁自传》等书。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86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兼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