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余秋雨是不需要介绍和推荐的,他已经被阅读四十年了,文学史自有他的位置。
我想说,他的思考与写作展现了中国书生应有的样子。他的《道士塔》《信客》等篇目已入选语文教材。
他穿着灰布棉袍,寻访7世纪唐朝;不计繁琐,论述中国的君子与小人;言之肺腑,记忆亲人师友;言之凿凿,一生信奉追求大美。史迹、文脉、记忆、生命,如四条支柱,撑起余秋雨的写作版图。
就独立思考而言,余秋雨已经形成个性鲜明的审美标识,他打通了历史、哲学、文学的边界,在山水风物中探寻民族文化的深层密码,既展现古迹古籍的文化肌理,又揭示中国文人的精神困境。他的文化考察与文学重构,使散文成为承载历史反思与文明对话的载体。
将人文思考与游记感悟融为一体,打破学术论著与散文写作的边界,余秋雨是开创者。
在AI飞速进化的时代,余秋雨的作品提示着文学不可替代的价值行走与顿悟相辅相成,在场体验是破译文明密码的最佳方式。
余秋雨
1946年8月生,浙江人。中国当代文学家、美学家、史学家、探险家。
十年动乱期间,著述《世界戏剧学》,灾难后出版,至今仍是这一领域的权威教材。其当时著述的《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学》等著作,成为改革开放初期重要的人文引领者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后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任复旦大学美学博士答辩委员会主席、南京大学戏剧博士答辩委员会主席。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后辞去职务,历尽艰难在边境荒原上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探索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受到海内外读者欢迎。此外,还完成了对中华文化一系列基础工程的完整研究,相关著作多达五十余部,包括《中国文脉》《老子通释》《周易简释》《君子之道》《佛典今释》等。自21世纪初开始,赴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国总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处演讲中国文化的长寿原因和非侵略本性,反响巨大。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201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秋雨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