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的黄金时代
这本书缘起于我9年前的一堂课。那时,复旦大学承办了全国媒体精英培训班,对象是新华社、央视的记者,以及一些大学研究对外关系的学者。当时,学校邀请我讲一讲中国茶的故事。后来,我陆陆续续在北京、上海、大理、杭州、广州等地讲述中国茶的故事。因为这堂课,很多人开始喝茶,并逐渐接受了我上课时传达的一个观点:茶是一项巨大的福利。
后来,由一堂课衍生出这本《中国茶密码》。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其实就是阐述为什么茶能够成为一项巨大的福利。9年来,这本书印刷了很多次。一本书当然比一堂课的影响力更大。伴随着更多的人加入饮茶的行列,马胜学博士的那句茶是世界上最健康的饮料,不是之一,有了更多的共鸣。这说明,大家通过自身的体验,越来越认同中国茶带来的福利。
9年来,我们的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一场全球性的疫情呼啸而至,改变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在新冠疫情之前,整个世界仿佛都处在高歌猛进的快速发展之中,科技让人们的生活
越来越便捷,各个国家之间也变得更为紧密,地球是平的成为现实。当我们以为欣欣向荣会是永恒的主旋律时,新型冠状病毒的突然出现让乐观的情绪戛然而止。很多人急迫而忧心忡忡地问,我们还能回到从前吗?
我想没有人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但如果翻一翻历史,或许我们就不会过于悲观。历史中记载的瘟疫,最终都在与人类的对峙中或灭绝或毒性降低并与人类共存,前者如天花,后者如流感病毒。疫情终会过去,不过是早晚而已。而且,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看,这场疫情可能是一朵不太起眼的浪花。
1000年前,因为饮茶的普及,开封成为国际大都市。300年前,一片东方树叶见证了英国缔造日不落帝国的扩张之路,也催生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产业。
这是因为,饮茶不只是为身体平衡营养,还消灭了水中的有害细菌。人口的膨胀,加之聚集而居,更容易引发各种传播性疾病。但无论是北宋,还是18世纪的英国,许多疾病开始减少甚至消失,在某种程度上都要归功于饮茶习惯的形成茶充当了看不见的防疫长城。
其实,通过这场疫情,我更加确信茶是上天赐予人类的巨大福利。大多数行业因疫情而受负面影响,呈现低迷的局面,全球茶叶市场反而释放出了巨大的消费需求。从宏观角度来看,世界茶叶市场整体的生产量和消费量都在逐年增加,世界上饮茶人数也在稳步增长。
通过观察中国茶业1980年至今的发展状况,我把1980年之前称为中国茶的昨天,1980年至2030年的50年称为中国茶的今天,2030年之后则属于中国茶的将来。在属于今天的50年,以2006年为界限,前25年是中国茶的复兴年,2006年至2030年则属于中国茶的黄金年。
2006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正是在这一年,中国茶叶生产总量达到了100万吨。而2014年,中国茶叶生产总量达到200万吨,从100万吨到200万吨只花了8年。2020年,中国茶叶生产总量达到300万吨,仅用6年时间又实现了100万吨的增量。
在生产量大幅度增长的整体背景下,我将茶的消费划分为三大板块:以深加工为标志的第一板块、以调饮茶为标志的第二板块、以纯饮茶为标志的第三板块。其中,大家可能很熟悉第三板块,这是我们人类传统的利用茶的方式,有着非常庞大的消费群体。今天,这一板块依然具有稳定而持久的增长潜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其他两大板块呈现出更为蓬勃的发展局面。尤其是新茶饮异军突起,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潜在消费人群浮出水面,成为新茶饮消费的主力人群。新茶饮和茶食在中国休闲食品的万亿赛道中表现亮眼,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看着新茶饮行业蓬勃发展,我有时候会把目光放回到10年前。当时,我在上海创立了茶香书香这个品牌,那是一次进军新茶饮虽败犹荣的尝试。现在,很多人跟我说,茶香书香太超前了,如果它晚几年到来,可能会是另一种结局。
这世上当然没有如果,新茶饮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实则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90后、00后消费力的提升,比如互联网时代造就的网红经济,再比如外卖骑手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餐饮供应模式,等等。任何一个新兴产业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
看到中国茶有如此喜人的发展形势,我是非常兴奋的。我至今仍然记得,我给时任家乐福亚太区采购总监史蒂文(Steven)讲完中国茶的故事,他一再强调茶一定叫Cha,不能叫Tea。当时,国际上Tea的品牌很多,Cha的品牌很少。令人欣喜的是,很多新茶饮的品牌已经在中国站稳脚跟,并有意去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了解中国的Cha故事。
在这本书首版时,中国茶叶界曾经对星巴克收购Teavana有些警惕。2012年,星巴克花费了6.2亿美元收购了茶品牌Teavana,试图进军茶市场,并推行了一项900亿美元的全球热茶及冰茶类别计划。根据当时星巴克的产业版图以及市场状况,中国茶叶界推测,星巴克有全球的连锁店做基础,它的传播效率会非常高,受众也十分庞大,可能会对中国的茶叶销售产生很大的冲击。
事实却是,只过了大概5年,市场回馈的数据显示,星巴克的这次尝试是失败的。2017年7月,星巴克宣布关闭旗下379家Teavana茶饮店。这意味着,星巴克试图进军茶饮市场最终黯然收场,也让很多业界人士认识到,卖茶和卖咖啡,终究不是一码事。
喜茶、奈雪的茶、茶颜悦色、teastone等新茶饮的崛起和星巴克进军茶市场的失败,形成了一种奇妙的镜像。在电子商务兴起、线下零售业受到冲击的时代背景下,新茶饮是以星巴克的方式顺应了时代,赢得了市场,星巴克则是逆势行舟,浅尝辄止。通过这次尝试,星巴克或许会意识到,Cha故事确实不大好讲,尤其是在接受了几百年Tea教育的西方国家。
对于中国的形势,我是非常乐观的,无论是传统饮茶还是新茶饮,都给了我更大的信心。我认为,这里面体现的是民族的自信心,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越来越认同。茶是中国的符号,对茶的热爱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Cha故事,应该只有中国人能够讲好。国盛茶香,在当下的经济文化政治局势下,中国茶遇到了最好的时代。
这几年来,我依然在以不同的方式传播茶。我带着国茶实验室的团队,进行着茶的研究、推广、传播。我们走了十几万公里的路,完成了108中国茶代表性风味样品研发项目,不断补充着中国茶叶风味基因库的数据,参与了很多新茶饮品牌的产品研发,为新茶饮品牌提供产品和供应链解决方案。随着这些项目的深入,我们一次次被这片叶子征服,更加认识到中国茶的魅力所在。
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有如此多的人喝茶。正是在今天,这片被人类选中的叶子,在从东方到西方的7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
每天供30多亿人饮用,带给人类健康、愉悦,以及一段段与亲人、朋友共享的美妙时光。这真的是前所未有的茶的黄金时代。能够身处这样的时代,我深感荣幸。
在新版《中国茶密码》出版之际,我对书的内容做了一些补充和完善,其中一部分是研究过程中的新发现,另一部分是对茶及茶产业的新观察和新思考。
我希望更多人了解中国茶的故事,我愿与所有的爱茶人共同拥抱属于中国茶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