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鹊喜欢收集电线,因为用金属线筑的巢比用树枝搭的巢更经久耐用;
青蛙挤进香蕉间的缝隙,和水果蔬菜一起进入市场;
树袋熊被人类带到不属于它们的保护区,它们却啃食当地树木直至其枯亡……
自然并不局限于荒野,它就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和公园中。自然也会利用人类所做的一切,与我们建立新的联系。工业区和垃圾场成为了许多濒危生物生长的乐土,国家公园里却养起了绵羊,目的竟是保护珍稀鸟类和植物……看似不可思议的这一切,背后都有着清晰的逻辑与明确的原因。
人类活动让物种分布变化得更加错综复杂,对于荒野的痴迷似乎也让人们迷失了对自然的有效认识。
保护自然,究竟是为了保护过去,还是为未来做准备?
作者用大量观察实例向人们说明,顺其自然已不足以保护自然,干预才是必需的手段,而且远比放手更难。
《自然新解》是一部颠覆传统生态观念的著作,通过对澳大利亚生态系统的深入观察,挑战了人类对"自然"的固有认知,批判了将"原始荒野"视为唯一真正自然的浪漫主义观念,并提出:人类改造的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新型的自然。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富有激情的生物学家,他用全书用四大部分23个章节,400多个实地观察案例,从多角度详细向读者说明,了解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多么的重要。例如,某些鸟类演化出新的鸣叫频率以穿透城市噪音,揭示了物种通过行为可塑性快速适应人类环境;论证了人工水体、农田、垃圾场创造的新生态位,并指出传统保护区模式的局限性,等等。
作者指出,自然与非自然的界限已经模糊,生命正以我们尚未充分认知的方式与人类文明共演化:我们冲厕所或倒垃圾时,很少考虑我们的废弃物去往何方。碰巧的是,我们产生的污水确实很重要,它会影响沙漠死水潭中的鸭子、岛屿上的稀有植物、西伯利亚的涉禽和城镇附近雨林树木的生存。人与自然的联系比我们想象的更紧密。我们是庞大食物网的一部分,这食物网将我们与鲨鱼、蛇、青蛙以及其他各类物种联系在一起。
本书对传统生态学提出了方法论挑战,也表达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观点,如主张应对部分入侵物种的生态价值进行重估,认为生物多样性崩溃论被夸大等等。但他开创性的城市与荒野对比研究法,以及书中倡导的动态保护理念,不仅促成了野生动物友好型城市设计的思潮,更推动了澳大利亚对《国家公园管理法案》的修订。
作者特地为本书撰写了中文版序言,鼓励读者用身边的实例类比书中的描述,主动去发现动植物如何适应人类环境的中国故事。
本书为新知文库2025年特别策划的三个品种之一,邀读者一起审视当下,思考未来。
蒂姆·洛(Tim Low)生于1956年,是一位澳大利亚生物学家,二十多年来撰写多部关于自然及自然保护的文章和书。他为《澳大利亚野生动物》《澳大利亚地理》《澳大利亚鸟类》等杂志撰写文章,并连续二十年为《自然澳大利亚》杂志撰写专栏。他有四本书荣获澳大利亚国家级奖项,其中早期作品Feral Future启发并促成了NGO入侵物种委员会的成立。
2024年,他因其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领域的杰出贡献,被澳大利亚政府授予澳大利亚员佐勋章。
他还是环境顾问、作家和摄影师,撰写过大量有关气候变化的报告,并获丘吉尔学者奖资助研究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他曾发现并命名数个新的蜥蜴物种。因其贡献,有一种蜥蜴Pygmaeascincus timlowi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自然新解》是蒂姆·洛的第六本书,曾荣获澳大利亚韦斯特菲尔德/韦弗利文学奖,并居《新科学家》杂志畅销书榜第一名。
中文版序言
序言
引言
第一部分 自然与人
第1章 自然生物利用人类占便宜的自然生物
第2章 濒危的野草珍稀物种就在我们身边
第3章 远离荒野质疑一种无益的想法
第4章 生态系统工程师动物改变自然景观
第5章 污水生态学野生动物需要人类废弃物
第6章 建筑物为自然服务动物利用人类设施
第7章 自然需要野生植物野生植物和作物有益于野生动物
第8章 城市生态学城市生物与农场生物
第二部分 位置变换
第9章 迁移动物扩大活动范围
第10章 跨国交换国际物种传播
第11章 隐秘的搭车客交通工具促进物种扩散
第12章 运输的故事野生生物搬家
第13章 高贵的方舟国家公园的储备
第14章 恣意放养鱼类渔业管理者胡作非为
第15章 请原谅我的花园本地花园长满野草
第三部分 冲突
第16章 害鸟本地鸟类成为生态威胁
第17章 袋鼠的所作所为在保护区过度食草
第18章 杀死一棵树树袋熊和其他树木杀手
第19章 植物战争动荡的生境
第20章 基因场景混杂的基因库
第四部分 决心
第21章 花园中的野生冲突城区自然保护的迷思
第22章 放牧与捕杀皆为保护现代管理的反讽
第23章 迈向自然与荒野共生
附录:威胁自然保护的生态冲突
信息来源
参考书目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