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2024年中国养老行业发展报告,从宏观分析、专题解析、案例分析和政策分析四个角度介绍了养老行业发展的成就和挑战。宏观分析篇重点介绍了银发经济的兴起及其未来发展和养老业态的融合发展。专题分析篇介绍了2024中国候鸟式养老栖息地适宜度评价报告。案例分析篇分别介绍了养老行业企业九如城的三年行动计划、东犁退休俱乐部跨界转型案例,以及北京市朝阳区一键呼老年服务案例。政策分析篇,分别就对国家层面、黑龙江省、吉林省、河北省、山西省、湖南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北四省的养老政策进行了解读。
本书适合民政部门、卫健部门、养老机构等与养老或康养相关的机构、关注人口老龄化及相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学术机构的研究人员阅读。
银发经济要有量,更要有质。2024年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促进事业产业协同,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商务部相关部门领导共同出席,针对《意见》进行交流并答记者问。
从养老的角度看,《意见》的发布具有标志性意义。在传统的观念中,养老是被动的。人老了,需要被赡养。一个家庭如果有老人,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增加了一份负担;一个社会老龄化了,就意味着全社会的负担开始增加。这种负担是客观的,既有经济上的,也有文化上的。古今中外,赡养老人问题虽然在法律、伦理道德、社会舆论、亲情友情等共同作用下得以解决,但总体基调是被动的对应的词语一般是支持制约保障避免等。
银发经济的提出则属于积极老龄化态度的表现。从经济发展和人口生态角度看,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一方面,医学科技的进步和营养条件的改善不断延长人类的寿命;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单纯靠人口再生产维持生产力的被动局面,无须受养儿防老的制约。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欣然接受老龄化的结果,欣然接受老龄化社会。
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了3.1亿,占全国总人口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2.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5.6%,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从现在开始到2035年,我国平均每年将新增约2200万老年人口,净增1000万以上老年人口。这意味着2035年之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在全国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未来,全国总人口中将有三分之一乃至更多为老年人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特点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积极老龄化的角度看,这没有什么可怕的。相反,这个群体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老人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社交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等多方面的养老需求为年轻人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从资金循环的视角看,这无非是老年人把他们的养老金和年轻时的积蓄拿出来购买养老服务,资金从老年一代流到了年轻的一代。
2023年,我的一位从事养老工作的朋友退休了。2024年夏天,她的一个重要安排是欧洲自驾游,一路从北欧的冰岛、丹麦、挪威,到中欧的德国、捷克,再到东欧的奥地利等国,从6月20日到7月底,全程长达40天。她告诉我,她把行程安排得非常宽松,甚至在哪个城市待几天都不是那么严格计划可以随心情灵活调整。这是在职工作的人没法做到的。
我还有更多的退休朋友每年都安排一次或多次国内旅行,这些都是养老生活的一部分。当然,更多的养老生活不是那么浪漫而惬意的旅行,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经济条件安排那么多的高质量旅行、休闲或疗养。
但每一位老人都要度过退休后或长或短的老年生涯,有人数年,有人长达数十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男女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75.37岁和80.88岁。按照现有企业男女退休年龄分别为60岁和50岁计算,男女退休后的平均余寿分别达15年和近31年。即使今后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退休后的余寿仍将继续保持很长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从柴米油盐到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老年人的各种物质文化需求构成了规模可观的养老服务市场,这就是银发经济。
老人的存量财富和流量收入(养老金等)如何安全、公平、物有所值地流向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如果我们能够逐步处理好这个问题,那么养老产业的发展也可以是和谐的,银发经济也可以是美好的。我在知乎上看到有位知友说退休金本质上是购物券购买别人劳动力的券,从经济上来看的确如此。
换句话说,作为养老供给方,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人员要能够提供与老人支付相匹配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当然有些是由政府或其他个人和组织提供的。在更加广义的范围内,未来整个经济体系的三分之一以上产品和服务是提供给老人的。在这一过程中,供需之间不仅要符合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还要体现中国悠久的尊老爱老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4年暑假,我前往2024中国候鸟式养老夏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排名第一的贵州省六盘水市调研。这里凉爽的气候吸引了大量的避暑候鸟老人,当然也有很多年轻人。我欣喜地看到,夏季候鸟式养老带火了当地的旅游。不过当地也遇到了繁荣的烦恼供给的季节性不足。为此,当地旅游部门和养老服务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予以缓解,并且初见成效。我觉得这就是银发经济,当地在获得旅游收入的同时,为老年人创造了幸福生活。
老年一代与年轻一代在年龄上有序更替,在文化上有序传承,在经济结构上有序互补,这是我们的理想。
罗守贵: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养老行业研究团队负责人兼首席专家,智慧健康养老与银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专家,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城市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战略、养老行业发展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课题三十余项、地方政府和企业研究课题五十余项。十度获得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次),两度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次),同时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全国优秀青年图书奖各一次。上海交通大学最高荣誉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集体奖负责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谈义良:九如城创始人。香港城市大学工商管理博士、民政部全国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多次在《人民日报》《生命时报》、东方卫视等主流平台受特邀访谈,在《新华日报》、新华社、中新网、国际在线等主流平台刊文。2018年荣获中国养老十大领军人物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