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 |
《胶东通史》 《胶东通史(全十册)》分两大部分展开,即通论部分和专论部分。其中通论部分6卷,按年代为序,以编年体为主,全面叙述上古时期至建国期间的胶东历史文化全貌,分为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宋金元卷、明清卷和近代卷。专论部分共4卷,采用纪事本末体和纪传体,就胶东历史文化中有特色的内容进行专门考论。 胶东文化作为齐鲁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齐鲁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胶东半岛作为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基地,对齐鲁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发展繁荣做出重大贡献。《胶东通史》通究胶东地区数千年文明史,全景式展现胶东文化各个领域的灿烂成就,填补国内学术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 1.地方史研究的典范之作 对于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本套书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地方史著作。作者团队深入挖掘各类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全方位梳理了胶东地区的历史脉络,书中内容丰富详实,值得每一位对胶东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人细细品读。 2.一部见证时代变迁的史诗 《胶东通史(全十册)》是一部跨越数千年的史诗巨著。它以时间为轴,以事件为线,生动地展现了胶东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与变迁。书中记录了胶东人民拼搏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是一部见证时代变迁、激励后人的历史佳作。 3.装帧精美,制作精良的佳作 《胶东通史(全十册)》封面设计古朴雅致,制作精良,是难得的收藏品。 4.本书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重大项目、山东省委宣传部文化建设重点工程、烟台市委宣传部文化建设重大工程 江林昌,山东大学中华文明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一副会长。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发表论文300多篇,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出版专著《中国上古文明考论》《书写中国文明史》等10余部。 第一册 先秦卷 绪 论  1 第一章 胶东地区的自然环境  13 第一节 地理位置  15 第二节 现代自然环境特征  16 第三节 全新世以来自然环境的演变  22 第四节 庙岛群岛的形成、开发与对外文化交流的作用  31 第二章 旧石器时代的胶东地区  35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37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  39 第三节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40 第三章 新石器时代的胶东地区  47 第一节 白石文化时期  50 第二节 邱家庄文化时期  62 第三节 大汶口文化时期  84 第四节 龙山文化时期  98 第四章 夏商时期的胶东地区  113 第一节 岳石文化  115 第二节 芝水二期文化与珍珠门文化  126 第三节 莱夷与嵎夷  136 第五章 周代时期的胶东地区  155 第一节 西周时期的胶东地区  157 第二节 东周时期的胶东地区  212 第三节 莱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对齐文化的贡献  247 第六章 胶东地区与内陆及辽东地区的文化交流  259 第一节 白石文化阶段  262 第二节 邱家庄文化阶段  266 第三节 大汶口文化阶段  275 第四节 龙山文化阶段  277 第五节 岳石文化阶段  282 第六节 芝水二期文化阶段  286 第七节 珍珠门文化阶段  290 第八节 南黄庄文化阶段  295 附录 表1胶东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统计表  297 表2胶东地区夏商时期遗址统计表  301 第二册 秦汉卷 绪 论  1 第一章 秦朝时期的胶东  11 第一节 秦朝的建立及其对胶东的统治  13 第二节 秦始皇与胶东  30 第二章 西汉时期的胶东  45 第一节 西汉王朝的建立及其对胶东的统治  47 第二节 胶东侯国与七国之乱  100 第三节 汉武帝东巡胶东  114 第四节 汉武帝东征朝鲜与胶东的作用  132 第五节 赤眉起义与大泽山  144 第三章 东汉时期的胶东  151 第一节 东汉王朝的建立及其对胶东的统治  153 第二节 东汉时期胶东境内的豪族  178 第三节 东汉末年割据混战对胶东的影响  201 第四节 东汉末年胶东的农民起义和张伯路起义  210 第四章 秦汉时期胶东的人口与社会经济  225 第一节 两汉时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  231 第二节 秦汉时期胶东的陆路和海上交通  238 第三节 秦汉时期胶东的农业和渔业生产  246 第四节 秦汉胶东的商业经济  255 第五节 秦汉时期胶东的手工业  258 第五章 胶东两汉墓葬  287 第一节 胶东地区两汉时期墓葬考古概述  289 第二节 胶东地区西汉时期墓葬形制、葬俗及特征  294 第三节 胶东地区东汉时期墓葬形制、葬俗及特征  308 第四节 两汉时期胶东地区与内陆地区墓葬区别  317 第六章 秦汉时期的胶东文化  323 第一节 齐地八主与胶东四主  325 第二节 胶东仙道文化  335 第三节 文化艺术  342 第三册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 绪 论  1 第一章魏晋时期的胶东  9 第一节 东汉末年的动乱与胶东地区形势  11 第二节 三国时期胶东地区的发展  16 第三节 三国时期的胶东儒学  27 第四节 三国时期胶东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恢复发展  28 第五节 西晋时期胶东地区的政治统治与变乱  33 第二章十六国时期战乱纷争中的胶东地区  41 第一节 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的更迭战乱  43 第二节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对胶东地区的统治  47 第三节 东晋对胶东地区的重新统治  54 第四节 魏晋时期胶东地区的世家大族  55 第五节 魏晋时期其他因素影响下的胶东  57 第三章南北朝时期的胶东  61 第一节 刘宋统治下的胶东  63 第二节 北魏统治下的胶东  70 第三节 东魏北齐统治下的胶东  82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胶东文化  91 第五章隋朝统治下的胶东  105 第一节 隋代胶东地区的行政建制  107 第二节 隋朝对胶东地区的统治  113 第六章唐朝前期的胶东  123 第一节 唐王朝的建立及其对胶东地区的统一  125 第二节 登州的设置与唐前期胶东地区的行政建制  128 第三节 唐前期胶东地区的社会与经济  136 第四节 胶东在唐代海交史上的重要地位  150 第七章唐朝后期的胶东  181 第一节 藩镇体制的形成与淄青节度使割据统治下的胶东  183 第二节 淄青割据统治结束后的胶东形势  187 第三节 唐朝后期胶东地区的村落馆驿  200 第四节 唐朝后期胶东地区的新罗侨民  210 第八章五代时期的胶东  221 第一节 五代诸王朝的更替  223 第二节 五代时期胶东的政治与社会  226 第三节 五代时期胶东的海上交通  238 第九章隋唐五代时期胶东地区的宗教信仰与文化教育  247 第一节隋唐五代时期胶东地区的佛教文化  249 第二节隋唐五代时期胶东地区的道教和海神龙王信仰  263 第三节隋唐五代时期胶东地区的教育与文化  270 第四册 宋金元卷 绪 论  1 第一章 北宋时期的胶东  9 第一节北宋时期胶东的政治与军事  11 第二节北宋时期胶东地区的社会与经济  51 第二章 金朝时期的胶东  87 第一节金朝时期的胶东政治  89 第二节金朝时期胶东地区的社会与经济  110 第三节金王朝的衰落与胶东地区的反金斗争  138 第三章 元朝时期的胶东  143 第一节元朝时期胶东地区的政治  145 第二节元朝时期胶东地区的社会与经济  192 第四章 北宋金元时期胶东地区的宗教信仰与文化教育  215 第一节 北宋金元时期胶东地区的佛教文化  217 第二节 北宋金元时期胶东地区的道教文化  227 第三节 北宋金元时期胶东地区的海神信仰与墓葬习俗  254 第四节 北宋金元时期胶东地区的学校与科举  264 第五节 北宋金元时期胶东地区的文化  294 第五册 明清卷 绪 论  1 第一章明朝政权对胶东地区统治的确立  11 第一节 明代胶东地区的行政区划设置  14 第二节 明代胶东地区的行政机构设置  17 第二章明代胶东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  29 第一节 卫所设置  31 第二节 营防体系  43 第三节 沿海巡检司设置  49 第四节 城防建设  52 第三章明代胶东地区的自然灾害  59 第一节 明代胶东地区自然灾害概况  61 第二节 万历四十三年、四十四年胶东特大灾荒考察  79 第四章明代胶东地区的战乱  91 第一节 明初胶东地区的抗倭斗争  93 第二节 唐赛儿起义  99 第三节 刘六、刘七起义  102 第四节 孔有德之乱  105 第五节 清兵入胶  112 第六节 其他战乱  114 第五章明代胶东地区的经济发展  117 第一节 明代胶东地区农业发展概况  119 第二节 明代胶东地区手工业发展概况  135 第三节 明代胶东地区商业发展概况  146 第四节 明代胶东地区交通业发展概况  152 第六章清代胶东地区的政权建设  159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胶东  161 第二节 行政机构建置  165 第三节 军事防御体系  171 第七章清代胶东地区的经济发展  185 第一节 政府恢复经济的措施  187 第二节 各类经济产业的巨大发展  197 第三节 商业贸易的不断兴盛  208 第八章清代胶东地区的学术文化  219 第一节 清朝的文化政策  221 第二节 清代胶东的学术名家  223 第九章清代胶东地区的教育  231 第一节 官学教育  233 第二节 社学、义学和私学教育  239 第三节 书院教育  241 第四节 科举考试  244 第十章清代胶东地区的对外交流  251 第一节 与东北地区的文化交流  253 第二节 与江南地区的文化交流  258 第三节 与海外诸国的文化交流  262 第十一章清代胶东地区的信仰礼俗  271 第一节 宗教信仰  273 第二节 神灵崇拜  276 第三节 社会习俗  281 第六册 近代卷 绪 论  1 第一章鸦片战争前后的胶东  11 第一节清代胶东地区的行政区划及人文地理  13 第二节近代初期的胶东地区  17 第二章晚清外国殖民势力与胶东  23 第一节法军侵略烟台  25 第二节甲午战争期间日军对威海的侵略  30 第三节德军入侵青岛  34 第四节烟台、青岛、威海外国洋行的设立及列强的经济掠夺  42 第五节传教士在胶东城乡的传教活动与文化渗透  59 第三章烟台、青岛、威海的开埠  67 第一节东海关的设立与烟台的开埠  69 第二节 青岛开埠通商及其影响  72 第三节威海卫开港及影响  75 第四节开埠通商的影响  78 第五节晚清胶东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100 第四章晚清时期胶东地区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121 第一节中国同盟会北方支部的设立  123 第二节辛亥革命山东首义  130 第三节 烟台辛亥革命的地位及其影响  138 第五章民国时期胶东地区的救亡运动  147 第一节收回威海卫的斗争  149 第二节胶东各地的抗日武装起义、胶东抗日武装力量的建立  154 第三节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66 第四节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巩固与发展  176 第五节抗击日伪及国民党顽固派的武装斗争  190 第六节敌后根据地的全面反攻  197 第六章胶东地区的人民解放事业  205 第一节自卫战争的准备  207 第二节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217 第三节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21 第四节胶东人民的支前  230 第五节胶东的解放  238 第七章近代胶东半岛的城市化进程  249 第一节近代青岛的城市化进程(18981949)  251 第二节近代烟台的城市化进程(18621948)  418 第三节近代威海的城市化进程(18981948)  472 第八章近代胶东地区的社会文化  507 第一节中西交融的近代胶东教育  509 第二节近代胶东的报刊业  534 第三节近代胶东的公共文化设施  553 第四节近代胶东的宗教  566 第五节精彩纷呈的近代胶东文化艺术  609 第七册 专论卷一 胶东远古神话  1 一、胶东神话总论  3 二、日出扶桑与太阳神话  7 三、精卫填海神话  23 四、防风氏神话  26 五、鲧殛羽山神话  30 六、蓬莱神话  32 七、胶东远古神话的特征分析  47 仙道文化与胶东宗教  51 一、概述:胶东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与宗教信仰活动  53 二、东方仙境:齐地八神与滨海方士文化  63 三、全真七子与全真教的发展、兴盛  69 四、胶东佛教历史综述  88 胶东方言  123 一、胶东方言的形成和地位  125 二、胶东方言的分区与特点  129 三、胶东方言的调查研究  137 胶东民俗  205 一、胶东历史地理环境对胶东民俗形成、衍化的影响  207 二、胶东民俗的主要类型及民俗事象  212 三、胶东民俗的主要特征及现代影响  364 胶东历史地理与名胜  371 一、胶东海山名胜  373 二、崂山名胜  397 三、胶东道家名山  415 四、胶东海岛名胜  434 五、胶东沿海庙阁名胜  441 第八册 专论卷二 胶东文学与艺术  1 一、先秦两汉时期胶东文学与艺术  3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胶东文学与艺术  6 三、隋唐五代时期胶东文学与艺术  10 四、宋元时期胶东文学与艺术  13 五、明清时期胶东文学与艺术  43 六、古代胶东客籍作家  76 七、胶东近现代文学与艺术  91 胶东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经济  165 一、胶东沿海地区的自然环境  167 二、先秦至明清时期胶东海洋资源的开发  175 三、胶东海产品的综合加工与资源利用  217 胶东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  233 一、中共胶东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237 二、胶东的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武装起义  262 三、建立胶东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战  292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胶东根据地  329 五、动员参军支前,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367 胶东民族工商业  413 一、近代胶东地区民族工商业兴起的背景  415 二、近代胶东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431 三、胶东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意义与影响  484 第九册 专论卷三 胶东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1 一、胶东: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航地  4 二、与东亚诸国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和基地  20 三、与东亚诸国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重要窗口  51 胶东海防  81 一、胶东海疆与海防位置  83 二、胶东海防的前期走向  95 三、明朝时期的胶东海防  99 四、清朝时期的胶东海防  113 五、海防与兵家文化  121 胶东开埠文化  137 一、烟台开埠  139 二、青岛开埠  171 三、威海开埠  195 四、龙口开埠  203 五、胶东开埠的历史审视  210 先秦时期胶东地区与辽东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  221 一、自然地理环境  223 二、胶东地区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与谱系  224 三、辽东地区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与谱系  239 四、胶东地区与辽东地区先秦时期文化的交流  244 胶东历史文化与西方文化  255 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  279 一、胶东乐舞文化的一朵奇葩海阳大秧歌  281 二、弋阳腔北传胶东的活化石蓝关戏  296 三、具有浓郁胶东特色的民间曲艺胶东大鼓  309 四、蓬莱仙境的美丽神话八仙传说  321 五、八仙传说的传播与影响  360 六、源于风帆时代豪爽激情的闯海渔歌长岛渔号  370 七、八百年生生不息的道教曲艺遗产胶东全真道教音乐  380 八、走向胶东民间的道教舞蹈八卦鼓舞  393 九、模仿螳螂动作演变而来的武术拳种螳螂拳  408 十、源远流长的精美草编艺品莱州草辫技艺  435 十一、以莱州玉为原料进行手工雕刻的工艺 掖县滑石雕刻  446 十二、以手工操作采冶黄金的传统技艺 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  457 十三、胶东渔民祭祀海神的民间仪式渔灯节  468 十四、剪刀下的大千世界烟台剪纸  481 十五、独树一帜的胶州秧歌  497 十六、崂山道教音乐  504 十七、崂山民间故事  510 十八、胶东地方戏曲文化的奇葩柳腔  516 十九、青岛地方戏曲的代表茂腔  523 二十、肢体语言版的孙膑兵法孙膑拳  529 二十一、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536 二十二、渔民的节日开洋、谢洋节 542 第十册 专论卷四 胶东历代典籍叙录  1 概述  3 编纂体例  9 经部易类  11 经部书类  19 经部诗类  21 经部礼类  27 经部春秋类  29 经部孝经类  33 经部五经总义类  34 经部四书类  36 经部乐类  46 经部小学类  47 史部正史类  51 史部编年类  52 史部纪事本末类  53 史部杂史类  54 史部诏令奏议类  61 史部传记类  69 史部史钞类  92 史部地理类  94 史部职官类  112 史部政书类  113 史部目录类  115 史部金石类  116 史部史评类  118 子部儒家类  119 子部兵家类  123 子部法家类  127 子部农家类  129 子部医家类  131 子部天文算法类  134 子部术数类  137 子部艺术类  140 子部谱录类  142 子部杂家类  144 子部类书类  160 子部小说类  161 子部释家类  166 子部道家类  167 集部楚辞类  171 集部别集类  171 集部总集类  302 集部诗文评类  314 集部词曲类  318 新学部  322 胶东人物传记  341 淳于髡  344 徐 福  347 费 直  351 左 伯  352 王 吉  352 李 忠  354 王 景  356 刘 宠  357 公沙穆  359 刘 繇  360 王道翼  361 徐 岳  362 太史慈  363 刘 毅  363 刘伯根  367 王 弥  367 苏 峻  370 刘 胤  372 蒋钦绪(含蒋沇、蒋清)  374 王无竞  377 慧 日  378 宋 抟  379 蔡 齐  380 辛次膺  382 徒单克宁  383 丘处机  384 徐 文  388 刘 迎  390 罗 清  390 王时中  391 毛 纪  392 戚继光  394 张梦鲤(含张嗣诚、张嗣谟、张瑞征、张重启)  399 崔子忠  401 左懋第  402 范复粹  404 李森先  405 宋琬(含宋黻、宋应亨、宋璜)  406 郭 琇  409 郝懿行(含王照圆)  410 牟 庭  414 翟云升  416 牟墨林(含牟道行、牟国须、牟国玠、牟国珑、牟恒、牟宗三)  417 王懿荣(含王骘、王兆琛、王祖源)  421 宋 庆  428 孙葆田  431 王治芗  433 刘培源  434 丛琯珠  436 曲诗文  438 徐镜心  440 邱丕振  443 吕海寰  444 赵尔巽  448 毕庶澄  450 栾星壑  452 曲同丰  454 丁佛言(含丁百万)  457 刘谦初  460 许端云  462 张宗昌  464 于耀西  465 张连珠  466 王仁斋  468 杨明斋  470 吴佩孚  473 鞠思敏  475 任常伦  477 丛良弼  478 李东山  480 郑耀南  482 杨子荣  485 于子三  487 解文卿  489 刘子山  491 林修竹  492 王本刚  494 胶东历史编年与大事记  497 表1胶东历史编年与大事记(先秦时期)  499 表2胶东历史编年及大事记(秦汉时期)  502 表3胶东历史编年及大事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508 表4胶东历史编年及大事记(隋唐五代时期)  511 表5胶东历史编年及大事记(宋金元时期)  515 表6胶东历史编年及大事记(明朝时期)  521 表7胶东历史编年及大事记(清前中期)  530 表8胶东历史编年及大事记(清后期)  538 表9胶东历史编年及大事记(民国时期)  552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