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将全书分为四大板块:浪漫主义诠释学前史、浪漫主义诠释学、狄尔泰与狄尔泰学派、哲学诠释学。书中涉及诠释学之开端、法律诠释之准则、诠释的种类与形式等问题,收录了斯宾诺莎、鲍姆加通、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等哲学家的重要文章,对诠释学的源流、现状与发展进行了整体性呈现。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19002002)是当代哲学诠释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强调对话在哲学中的地位,极为重视课堂研讨,从1949年起长期在海德堡大学任教,并开设哲学诠释学研讨课。本书首次出版于1976年,由伽达默尔本人及其学生戈特弗里德·伯姆所编,精心挑选了诠释学相关的经典文献,多篇为首次中译出版,是学习哲学诠释学的重要教程材料。
我们时代对诠释学所投入的兴趣本身就需要一种诠释学的解释,而且这里无疑有一种历史的指向。只是这种指向需要非常辛苦才可获得。因为诠释学虽然是一门古老的哲学与神学方法学和方法论的辅助学科,但在其后却经历了它自身独立的发展和理论造就。这倒不是因为它是某种次要学科,一旦更重要的东西被解释了,我们才需要运用它,而是出于相反的理由:因为诠释学向度,即理解(Verstehen)和相互理解(Verstndigung)在其中发生作用的领域,从一起步就支配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正是理所当然的东西的隐蔽性,才阻碍了对诠释学的方法论辩护和对诠释学普遍意义的察觉。
所以,自那时以来习惯的诠释学实践,其方法论意识的最初步伐绝不会注意到理解和相互理解的核心地位,而且在学者与文本交往的狭窄领域也从不会达到一种清晰的理论的自我意识。人们称之为诠释学的东西,更多是作为真正方法论思想成果的实践规则和有用辅助知识的收集物。所以,诠释学的历史研究很长时期处于一种相当贫乏的状态,尤其是图书馆甚至没有收藏那些被冠以纯粹辅助书名称的书,因为它们尽管在实践上有广泛影响,但不被看作有科学价值。如果我们让诠释学转向一种更深刻的兴趣,那么我们为此要感谢两个人: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以及他的传记作家威廉·狄尔泰--一位是德国浪漫派及其历史世界观的开例者,另一位则是历史学派的晚期代表,他在认识论和科学理论的时代从逻辑和哲学上重新证明了浪漫主义遗产的合法性。正是狄尔泰作为第一人致力于这种遗产的研究,而我们这里呈现的所有文本都进一步继承了他的研究。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20世纪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哲学诠释学的奠基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将传统诠释学从文本解读的方法论提升为探讨人类理解本质的哲学体系。在《真理与方法》(Wahrheit und Methode,1960)中,他系统构建了哲学诠释学理论,将诠释学从传统的文本解释方法提升为探讨人类理解本质的哲学体系,强调理解的历史性、语言性和实践性。
戈特弗里德·伯姆(Gottfried Boehm,1942 ),德国哲学家、艺术家,曾就读于科隆、维也纳和海德堡。伯姆在美学、诠释学与现象学领域都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发展了形象艺术领域中的美学诠释学。1968年在伽达默尔的指导下,以《透视性研究:早期现代哲学与艺术》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译者简介:
洪汉鼎,著名学者,主要研究斯宾诺莎哲学、当代德国哲学和诠释学,推动了西方诠释学在中国的研究与传播。现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典阐释学研究中心主任暨首席特聘专家、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兼职特聘教授。主要著作:《斯宾诺莎哲学研究》《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真理与方法〉解读》《客居忆往》等。编译作品:《诠释学:真理与方法》《斯宾诺莎书信集》《神、人及其幸福简论》等,并担任汉译《伽达默尔全集》主编。
高语含,青年学者,图宾根大学哲学系博士生。著有《老子疏义》,译有库萨的尼古拉《窥道路向(论不异)》等。此外还参与了《伽达默尔全集》第五、六、七、十卷的部分翻译与校对工作。
导 论
Ⅰ 浪漫主义诠释学前史
Ⅱ 浪漫主义诠释学
Ⅲ 狄尔泰与狄尔泰学派
Ⅳ 哲学诠释学
诠释学重要文献列表
重要人名对照表
重要术语对照表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