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是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因为解构主义动摇了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德里达成为20世纪下半叶欧美知识界最有争议的人物。德里达的解构式阅读几乎覆盖了从柏拉图到马克思,从尼采到列维纳斯,从卡夫卡到阿尔托等西方思想史上所有的大师。《德里达的底线》在整个后结构主义兴起的知识背景上来阐释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考察解构主义在当今知识领域产生的必要性。作者就德里达的代表性文本展开具体分析,追踪其解构思路展开的路线,揭示他解构的意义和困扰所在;同时,对解构主义进行寻底探讨和重新修复。该书为深圳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丛书之一,由深圳大学提供资助。
近四十年,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一直是国内文坛上的一个热门话题,评价和研究它的论著堪称车载斗量。在文学研究领域,德里达本人的写作史、德里达的阐释史,以及研究德里达的历史语境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重新阐释德里达和解构德里达的历史。陈晓明作为国内最早介绍解构理论和运用解构批评方法的学者之一,在国内的解构理论研究领域久负盛名。该书联系德里达的写作背景,具体细致地解读了德里达的很多重要论著,对其中的要义进行了详尽的阐发说明,是国内德里达研究领域里的重要成果。
写作一部较为全面地论述德里达及解构理论的书是我多年的夙愿。解构主义在中国已经盛行了十多年,盛行之说可能言过其实,或者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现在解构主义已经变成习以为常的概念术语,举凡对抗、批判、戏谑、PK等等,都叫解构。不管是在学术对话中,还是在媒体娱乐狂欢的场合,解构都变成一种时尚的佐料。如此的通俗化和庸俗化,对于解构一词的普及可能不无益处,但在学理的意义上,却是对解构的草率行事。也正因为人们把解构挂在嘴边,似乎谁都通晓解构,谁都可以解构,这就遮蔽了解构真正的学理意义。真正追问大学生、研究生乃至于一般的学界中人,解构为何物,恐怕还是不甚了了。正如我的一位朋友所言,目前解构在中国还属于学术谣言,这就是说,还属于传说阶段,难免走样和似是而非,因而,更坚定了我重新写作解构的决心。因为早在80年代后期,我所写的博士论文--《解构的踪迹》--即是关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但是由于那个时期资料匮乏,加上文学系对论文的专业限制,论文最终成为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先锋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在理论上未免不够纯粹,这一直是我的一大遗憾。这本论文经过八九十年代的历史转折时期,1994年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我在北京三联书店与德里达相遇时将这本论文送给了他,上面用英文写了给他的献辞:您的思想对中国青年一代学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与他做了短暂的交谈。大师看到十多年前居然有用中文写的关于他的博士论文,很是惊讶。或许是出于客套,大师用英语说:他的著作能被中国学者重视并发挥作用,这是他最大的欣慰!当时张宁博士(时为德里达助手)也在场。可惜,我一向出于矜持(或担心给人添麻烦),不善于要求与名人照相,那次我们的交谈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很是遗憾。不想,大师于2004年10月9日去世,再也无缘拜望。如今另起炉灶重新写作,既是对当年论文写作缺憾的一次弥补和偿还,也是对自我的一次挑战和激励,更是对大师的一种追思和致敬。
德里达的思想,或者说解构主义理论可以说是当今时代人文学科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这样来说,可能并不过分。仅就多年来,在SSCI的引用率中,德里达一直雄居榜首,遥遥领先于同代学术大家,就很能说明问题。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构成了当今理论与批评的最根本的基石,深刻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和事物的立场、角度和方法。在解构主义之后,人们再难坚持原来被视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心和边缘、差异与同一性、能指与所指、声音与写作、终极性和目的论、主体与他者、法律与正义、多元主义、性别政治、马克思主义…如此之多的问题被彻底清理和重新定义,这都得益于德里达的卓越工作。在一个我们称之为后现代时代到来的历史场合,是德里达提供了一整套完备的思想和阐释策略,使我们可以从容面对这个时代而没有失语的惊惶失措;同样是德里达,从80年代以来,一直给予我们以新的思想去穿越这个混乱的后现代时代,让我们去面对更具有开启性的未来。尽管这些思想并非都是德里达首创,他所涉及到的问题,是在阅读前人经典或同代大家的基础上,但是在对他们认真的解构中去阐发他独特的思路。他如此富有热情而敏锐地读解了自柏拉图到康德、黑格尔、卢梭和马克思,从胡塞尔到索绪尔、弗洛伊德,从尼采到海德格尔、福科、巴塔耶、萨特和列维纳斯,从卡夫卡到本雅明、乔依斯、布朗肖、纪德和阿尔托.…他的解构式阅读几乎涵盖了西方思想史上所有的大师名家,他的阅读本身就是一部浩瀚的哲学史和思想史。他总是能抓住那些最有原创性的思想,那些最有再创造可能的要素加以发挥,从而在西方形而上学的庞大背景上建构了一个巨大的解构谱系。他强化了这些思想品质,把它们建构在他的思想图谱中,使它们汇集到解构的名下,成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构成了20世纪下半叶最庞大丰富、启示录式的百科全书。
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J育部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后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等。
著有专著二十多部,发表论文评论近四百篇。主要著作有:《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解构的踪迹:历史、话语与主体》《不死的纯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守望剩余的文学性》)等。
曾获华语传媒文学大奖 2002年度评论家奖,2007年度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2014年获腾讯首届文学大奖年度批评家奖等奖项。
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北京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中华英才》杂志称其为领军后现代。
导 言 后现代的开启与解构的未来面向
一 后现代的开启者
二 德里达的后现代意义
三 德里达的思想阶段转变,历史性与肯定性问题
四 解构与后现代的信念问题
第一章 解构的底线:解结构的历史性问题
一 战后的法国思想界:萨特的时代
二 结构主义的时代
三 结构主义的统治与对抗的开始
四 对福柯的我思的批判
五 解结构的无底游戏
第二章 解现象:主体意向与历史性问题
一 现象学的根基
二 生成与结构的历时性解构转换
三 先验逻各斯的历史性质疑
四 意向性还原的非历史性
五 声音、书写和补充
第三章 解文字与存在:清淤与清除起源根基
一 文字与言语的对抗
二 写下的存在和被写的存在
三 普通语言学中的语音中心主义与逻各斯的合谋
四 对卢梭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文字观念的解构
五 关于卢梭的替补的批判
第四章 解构的关键词:延异的无限运动
一 延异思想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二 延异的其他思想渊源
三 符号的延异与索绪尔语言学
四 延异的基本含义
五 延异的历史性问题
六 关于尼采、弗洛伊德和海德格尔
第五章 解构的策略:文学对抗哲学
一 解构的修辞学或柏拉图的药
二 颠倒与嫁接:文学对哲学的改写
三 起源的缺乏:不在之在
四 延异的历史性:补充与替换
五 文学对抗哲学的另一种态度
第六章 解文学性:奇怪的建制与劫持
一 文学性与奇怪的建制
二 文学类型、法律与女人
三 在法律面前、署名的语境
四 被劫持的文学性
第七章 解构的伦理面向:他者、宽恕与责任
一 关于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
二 解构暴力与形而上学
三 人的终结与人的伦理学
四 宽恕的无条件性与不可能性
五 关于动物、死刑与死亡的馈赠
第八章 法律、暴力、正义与绝境
一 关于正义的权利,从法律到正义
二 本雅明:暴力、革命与救赎
三 绝境:解构的向死而生
第九章 友爱政治学与他者的人道
一 也许与他者的伦理学
二 友爱与幻影朋友之回归
三 友爱的现实情境:绝对敌意与人道
四 民主正义与他者的人道
第十章 马克思的异质性精神与弥赛亚性
一 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历史语境
二 幽灵化:为什么是幽灵?
三 驱魔道,历史无法终结
四 以解构的名义继承,以及幽灵学的悖论
五 面向未来的弥赛亚的肯定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