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了起源于中世纪的最经久不衰的机构之一--大学的变革,这种变革往往是由政治权威强加的,而社会却总是持一种矛盾态度。德国大学在许多人心目中具有一种半神话的性质。德国大学之名被反复提及,从哈佛到香港,关于高等教育的争论都行礼如仪地加以参引。在一个大学及其所代表的价值似乎正面临不确定的未来的世界里,昔日德国大学的辉煌会作为黄金时代的一部分出现。然面,德国大学也在与更大的社会和政治力量的激烈对抗或顺利合作中出现。
本书是为学者--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科学家、教育理论家,等等--而作,但对越来越多必须为教育政策做出艰难决策的人来说也有意义,因为当今各种争长较短的灵丹妙药有时似乎已解决不了问题,所以他们就可能重视问题的历史维度。最后,本书是写给所有关心大学的过去和未来的人的,为了他们,我力求用普通读者易懂的方式来写作。
我希望退后一步,让所有这些读者都有机会深思大学制度变体的命运--不是从其神话层面,而是作为一种生生不息的生长力量,因为这是一部德国大学体系的批判史。我似乎过分低估了德国大学在学术和科学方面的惊人成就,或学生、教授、政府官员的理想主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的分析不是理想主义的,而是现实主义的。德国大学体系的理想化无处不在。甚至十年前,当我着手这一研究时,激进的德国学生将传单塞到我手中,呼吁改变仅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环境,看来他们已然接受了对其环境的理想化。然面,鲜有作品研究导致大学状况的更现实的原因。
本书的写作前提是,包括大学在内的任何社会机构实际上都无法实现自治和独立,尽管这是许多大学教授推崇的理想。学者共和国与更广泛的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最坏的情况下是必然的,在最好的情况下是富有成果的。城镇和学袍都理解他们对彼批的需要,虽然这种共生关系在传统上是被怨恨笼罩着的。我这里探讨了1914年之前的德国大学如何比大多数大学能更好地确立对城镇--更广泛的社会--的豁免权,但代价是依赖另一个权威--国家
大学作为一个机构的未来不仅取决于内在强劲的韧性,也取决于更强大的外部力量如何对待它。我希望本研究可以展示德国大学体系是如何受到它与国家、社会日益增长的互动的影响的。1933年,德国学者自身也认识到这些外部力量所拥有的不相称的权力会变得多么可怕,但为时已晚。本书为未来而作,如果能激发人们思考在所有现代社会中国家、社会与大学这个机构之间愈发不相称的对抗,则本书得偿所愿。
向许多朋友、同事和组织致意和表达感谢,诚一乐事。没有他们的帮助和鼓励,本书绝不可能完成。威廉·布勒克(Wilhelm Bleek)、威廉·布里克曼(William Brickman)、康拉德·雅劳施(Konrad Jarausch)、弗农·立克(Vernon Lidtke)、彼得·伦德格林(Peter Lundgreen)、沃尔夫冈·莫姆森(Wolfgang Mommsen)、托马斯·尼佩代(Thomas Nipperdey)和劳伦斯·斯通(Lawrence Stone)都是我思考的激励者和评论者。费利克斯·吉尔伯特(Felix Gilbert)、詹姆斯·利思(James Leith)、史蒂文·克拉默(Steven Kramer)、帕尔默(R.R.Palmer)和彼得·帕雷特(Peter Paret)也欣然阅读了书稿,并帮助改进了其中某些部分。
欧美两大洲的许多图书馆员和档案馆员也以各种方式帮助了我。我要特别感谢下萨克森州暨哥廷根大学图书馆、符腾堡州首府档案馆(斯图加特)、巴登国家档案馆(卡尔斯鲁厄)、黑森州档案馆(马尔堡)、德国第二中央档案馆(梅泽堡)和德国国家图书馆(东柏林),它们都友好地向我开放档案。而且,以下这些大学的图书馆和档案馆让我得到了印刷和非印刷的资源:柏林(自由大学)、波恩、吉森、哈勒、海德堡、耶拿、莱比锡、马尔堡、慕尼黑、蒂宾根和维也纳。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对我的研究也很有价值。
本书蒙以下组织资助,深致谢意:资助研究旅费的有斯宾塞基金会(Spencer Foundation)、美国哲学学会(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新墨西哥大学研究经费分配委员会(Research Alocations Committee of th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的资助使我在1973-1974年能专心于研究与写作。
查尔斯·麦克莱兰
新墨西哥阿尔伯克基(Albuquerque)
查尔斯·麦克莱兰(Charles McClelland),德国洪堡学者、富布赖特研究学者,曾先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慕尼黑大学、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著有《国家、社会与大学》《柏林:研究型大学之母》等著作。
译者简介:
叶赋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主编,研究方向为教育史、高等教育、教育政策等。译有《创建冷战大学》,著有《新制度与大革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