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的一个核心思想在此一目了然:人体内的精神在思考手与脚都受精神控制"。莫里茨(Kal Philipp Moritz)为儿童编写的《新蒙学》就是这样来解释人的双重性:精神与身体,心理-身体彼此相连。蕴含其中的是关于"完整的人的构想,它在此书中备受关注;该书不仅是书写与拼读的辅助书,同时还欲启迪思维。莫里茨既是教育学家,也是经验派的心灵探究者。在书的第3--8篇中,他解释了肉体--心灵的关系问题以及人的五种感官;在第13--17篇中则加入了一小段文化史:人从野蛮状态进化为有教养的人,这个过程勾勒出人的种族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发展,文化与文明所走的歧路也被涵纳其中。
《新蒙学》简明扼要地概括出一门新学科的研究范畴。在启蒙运动中,人处在哲学、医学、神学、教育学与社会政治学关注的中心。自此之后,心理学开始研究个体,种族学与此相反,开始研究人类作为种族在不同历史与地理条件下之变体。18世纪为这一庞大的研究领域造出人类学(Anthropologie,在希腊语中,anthropos=人,logos=言说=思想话语)这个概念,并在大学为此创建了一门新学科。大量书籍都以含有人的复合词为标题,文学也不免受到影响。像爱、性、梦、犯罪及疯癫等人类主题以前所未有之势占领了美文领域,它们不仅是主题,同时也是分析的好奇心所关注的认知领域,影响了叙述的方式。近三十年来,文学人类学这一概念为这个广阔领域所认可采纳,下文就将对此作介绍。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还将以不同的文学体裁为例,诠释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它们既可分别独立成章,也可根据书中的建议进行深化,或者还可以经由其他例证和问题得以补充。
亚历山大·柯舍尼那(Alexander Košenina),德国汉诺威大学文学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等客座教授,德国莱辛协会副会长,《柏林启蒙》出版人之一,《日耳曼学杂志》主编,《法兰克福汇报》签约撰稿人。其主要研究领域为1719世纪德语文学与思想史、1819世纪表演艺术、启蒙时期哲学、德国犹太文化史,文学人类学是其重点研究方向。
译者简介:
余杨,女,湖南长沙人,南京大学德语系学士、硕士,德国蒂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德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语现当代文学、德语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