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高中生面对作文题之时,他面对的不仅是一张白纸,更是一片广袤而幽深的思想原野。在这片原野上,既有先贤哲人的星火闪烁,又有时代命题的风云激荡;既需要个体生命的真实映照,又呼唤理性思辨的锋芒展露。然而,许多学子在这广袤的原野间跋涉时,或困于材料的芜杂,或囿于视角的单一,最终只能交出平庸的答卷。究其根本,并非缺乏勤奋,而是缺少一张能够指引方向的地图一张能将零散素材归类、将浅表思考引向纵深的思维地图。
《高中议论文写作母题十五讲》一书正是一张这样的地图。作者从纷繁的作文题海中提炼出十五颗高考考查频率较高的母题明珠,以类的智慧替代题的重复,以系统的架构消解碎片的盲目与繁琐,极力为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构思体系。
更可贵的是,本书拒绝将写作异化为技巧的操练。在主题导引中,它引导学生追问知识与判断这类哲学命题;在概念透视里,它剖析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等理论话语的当代意义;在写作思考环节,它通过对真题的解剖与分析,揭示逻辑链的锻造过程。这种设计,正暗合著名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所言: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换言之,本书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教会学生写高分作文,更是培养其终身受用的批判性思维与人文视野。
全书精心挑选了十五个在全国各省市区的高考作文真题、模拟题中考查频率较高的议论文母题,并将其巧妙地分成三个部分:躬省自身,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以我观物,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内外关系?时代之下,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价值判断?实际上,这三个部分分别回应了自我社会时代这三个更为深层的母题。
从内容构成来看,本书每一讲都精心打造了主题导引概念透视素材拓展写作思考四个紧密相连的部分,它们犹如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为学生的写作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主题导引部分从古今中外的浩瀚文化海洋中汲取精华,以历时性的视角对该母题所涉及的重要人文理论、观点进行系统梳理。
概念透视则是对主题导引中提及的重要概念进行深度剖析。
素材拓展着眼于某人某事观点三个维度。这里不仅涉及古今中外重要人物的重要实践、重要观点,还会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拓展,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并且学会如何将这些素材巧妙地运用到作文中,使作文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写作思考则精选了四篇相关作文作为样例供学生参考。每篇作文都分为审题范文点评三个部分。
在使用方法上,本书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能从中受益。
张硕,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现任上海市七宝中学语文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师范生兼职导师,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与教育理论研究。在《现代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课程》《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走向李泽厚本体论实践美学》《学以成功》等专著。主持或参与市、区各级各类课题多项。
郭仁超,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现任上海市川沙中学语文教师。在《学语文》《中学语文》《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参编《<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与学》,参与各类课题多项。
目录
序
前言
上篇:躬省自身,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第一讲 责任与使命
第二讲 怀疑与信仰
第三讲 功利与德性
第四讲 守正与突破
第五讲 自由与束缚
中篇:以我观物,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内外关系?
第六讲 个体与社会
第七讲 自我与他人
第八讲 自知与自省
第九讲 知识与判断
第十讲 视角与发现
下篇:时代之下,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价值判断?
第十一讲 有用与无用
第十二讲 热闹与孤独
第十三讲 科技与人文
第十四讲 过去与未来
第十五讲 理论与实践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