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随涂随抹的写作,人们得以将美、将生命的信息凝固在纸上,暂时战胜时光的暴虐。
透视文本包罗的万象世界,辨认东西方作家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在剖析文本的同时,也呈现了作者关于文学创作的观点及生命关照。
《繁花》中审视世界的方式、格非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李洱的知性写作美学、张怡微的青春书写……
薄伽丘、加缪、毛姆、迟子建文本中的瘟疫书写折射的人世万象,昆德拉热,颠覆传统认识的《哈姆莱特》前传,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那群天生反骨之人……
序
清风明月人自适
王宏图
日月运行,寒暑移替,时光悠然流逝。当年孔夫子面对滔滔滚流的河水,百感交集,发出 逝者如斯夫的喟叹。1780年,德国诗人歌德正担任魏玛公国枢密顾问,公务繁冗,觅得闲暇,便登高望远,一时兴
起,便在山顶小屋的墙壁用铅笔写下了意味隽永的 《浪游者的夜歌》:
群峰
一片沉寂,
树梢
微风敛迹。
林中
栖鸟缄默。
稍待
你也安息。
(钱春绮译)
初读此诗,人们多半会将结尾两行解读为歌德对人生短暂不无伤感的感叹。但那时歌德刚年过三十岁,尚处风华正茂之年,离人生的终点尚有五十多年之遥。因而,有研究者认为诗中的 安息并不意指死亡,而是内心的宁静。然而,诗歌文本的意义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存在,它有赖于一代代读者的接受与阐释。三十三年后的1813年,歌德故地重游,惊喜地目睹旧日的诗行。由于字迹被时光剥蚀得有些模糊,他遂重描加深。此时歌德已是六十四岁的老人,安息在他的心中真被赋予了死亡的意味。十八年后,在1831年8月八十二岁寿辰日,歌德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造访此山,重读旧诗,感慨万千,自言自语吟诵着 稍待/你也安息,不禁潸然泪下。这一诗句成了死神悄然而至的脚步声。翌年三月,他便安然长逝。
眼前这本小书,初版于1998年5月,迄今已近二十七年。它汇集了我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写下的一些有关中外文学的理论批评文章。以当今严格的学术规范加以审察,它们大多显得粗陋浅薄,无的放矢,学养功底更是无从谈起,只不过留存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与烙印。我从没奢望这本小书能有机会重版。承编辑美意,它得以以修订版的面目在同一家出版社推出,给人老树萌新枝的惊喜。这次我删除了一些不忍卒读的篇章,增添了一些近年新写的批评文字。当年不无轻狂的青春激情早已烟消云散,有的只是略显沉重的思索与怅惘。冬日已去,又到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踏青时节。近斯重读苏东坡 《前赤壁赋》,文末那段文字再次在耳畔回响: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正是以苏东坡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我敝帚自珍,将这本小书推出,并对在出版过程中付出诸多心血的编辑谨致谢忱。
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