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学(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文库)
 
		
	
		
					 定  价:138 元
					
					
				 
				 
				 
	
				
					
						- 作者:谢富胜
 - 出版时间:2025/4/1
 
						- ISBN:9787300338521
 
						-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120.2 
  - 页码:288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异16全
 - 
					商品库位:
					 
					
 
			
				
  
   
 
	 
	 
	 
	
	
	
本书共分四编,第一编着眼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解决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同资本主义世界交往的各种问题,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历史方位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论三大理论创造,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第二编指出“中国奇迹”的核心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根据技术经济体系中生产方式与社会需要的矛盾,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问题。第三编着眼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马克思的经济循环理论,结合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与中国发展新阶段,阐明了新征程下中国经济循环的堵点,指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在迈向新征程中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问题。第四编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核心范畴,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具体形式,是扬弃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回答了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枢纽。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集大成,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谢富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特聘A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政治经济学评论》副主编、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秘书长。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第十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两次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先后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与青年项目,论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管理世界》《地理学报》《经济研究》以及Science & Society、Monthly Review、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
第一编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第一章 中国特色的历史方位论/8 
一、历史方位、 社会形态与发展阶段/8 
二、中国共产党对矛盾分析法的运用和发展/13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25 
 
第二章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31 
一、落后国家经济建设的理论争论与苏联实践/31 
二、“从无到有”:独立工业体系建设论/35 
三、“从有到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39 
四、“从优到精”:高质量发展论/44 
 
第三章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论/48 
一、社会主义国家与世界资本主义的辩证关系/48 
二、中间地带思想和三个世界理论/53 
三、和平与发展论和世界多极化趋势/58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62 
 
尾论/69 
 
第二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第四章 解释中国奇迹的几种流行的理论/77 
一、市场化改革论/78 
二、比较优势论/79 
三、地方政府竞争论/81 
四、发展型国家论/83 
 
第五章 经济体制改革与技术经济体系变革/86 
一、经济长期波动的理论/87 
二、理论框架构建/98 
三、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四个阶段/104 
 
第六章 转型增长的中国奇迹/109 
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1978—1992年)/109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1993—2001年)/116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2002—2011年)/125 
四、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2012年至今)/133 
 
尾论/148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循环理论与西方发达国家实践/157 
一、人类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一般规律和资本循环理论/157 
二、战后过度积累危机与资本三级循环/160 
三、20世纪70年代福特制危机与生产方式变革/164 
 
第八章 中国经济循环的问题/177 
一、国际大循环主导的发展格局/177 
二、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181 
三、流行的解决方案与不足/185 
 
第九章 以问题为导向构建新发展格局/189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89 
二、构建国内生产网络/193 
三、突破关键部件创新/195 
四、开拓高水平国际大循环/199 
 
尾论/208 
 
第四编 迈向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十章 文明形态与社会形态/216 
一、文明与社会形态/216 
二、社会形态演变的一元多线特征/219 
三、现代文明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223 
四、马克思、 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形态的设想与局限/225 
 
第十一章 落后国家对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探索/228 
一、“倒过来的革命” 和逐步后退的苏联社会主义/228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超越发展阶段/232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初级阶段的理论难题/235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39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23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248 
三、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255 
 
尾论/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