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2015年售电侧市场化改革开展实证研究,构建售电侧市场化改革绿色经济效应研究的理论框架,以各试点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被解释变量,采用2009-2020年30个售电侧市场化改革试点(不含西藏自治区)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时点DID模型和空间DID模型,对售电侧市场化改革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并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这不仅有助于拓展相关理论的应用边界,而且能够为中国售电侧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现阶段电力市场化改革体制缺陷的弥补,售电侧市场化改革顶层设计的优化提供科学参考和决策支持。
推荐1:详细梳理售电侧改革制度背景、政策演变、核心要点,内容全面。
推荐2:利用本地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双维度分析改革,为能源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思路。
推荐3:创新采用地方电力立法文本量化分析等创新方法,充分考虑中国实际国情,研究紧密贴合实际。
李强
山西财经大学法学硕士,法律经济学博士,现任长治学院法律系讲师,山西省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山西省法学会破产法学研究会理事,能源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由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和山西财经大学联合建立)联络部秘书。
第1章?问题聚焦:何为售电侧改革之绿色效应
第1节 改革溯源:中国售电侧改革的背景
第2节 价值侧重:中国售电侧改革绿色效应
研究作用
第3节 全局视野:国内外售电侧改革环视
第4节 逻辑主线:本书框架与方法
第5节 本章小结
第2章?制度困境:中国售电侧改革制度梳理与现状检视
第1节 时代要求:售电侧改革应运而生
第2节 宏观指导:售电侧改革政策演变梳理
第3节 核心要点:售电侧改革政策内容凝练
第4节 困境揭示:售电侧改革遭遇挑战
第5节 本章小结
第3章?运行理论:售电侧改革绿色效应作用机理
第1节 理论基础:政府、市场与绿色发展目标
第2节 传导路径:售电侧改革绿色效应作用机理
第3节 本章小结
第4章?发展受限:售电侧改革本地绿色效应
第1节 研究设计
第2节?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3节 稳健性检验
第4节 异质性分析
第5节 本章小结
第5章?墙内开花墙外香:售电侧改革空间溢出效应
第1节 研究设计
第2节 空间溢出效果
第3节 稳健性检验
第4节 异质性分析
第5节 本章小结
第6章?结果验证:售电侧改革绿色效应机制检验
第1节 研究设计
第2节 本地效应机制检验
第3节 空间效应机制检验
第4节 稳健性检验
第5节 本章小结
第7章?绿电未来:售电制度优化及未来展望
第1节 未达预期:绿色产出总体效果待加强
第2节 改进措施:售电侧改革制度优化建议
第3节 行业展望:售电市场大有可为
附录
参考文献
一、绿色转型:售电侧改革的历史使命
电力作为现代社会能源终端载体,电力体制改革无疑是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在新时代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必然要求。2020 年 9 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中提出中国“双碳”目标,即“碳达峰”“碳中和”具体实现时间的“3060”计划,以期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双碳”目标下,《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关于印发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等系列政策于 2021 年陆续出台,进一步提出,到 2030 年中国“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 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等建设目标,并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为碳减排重要路径。作为现代社会能源终端载体,电力领域的改革政策实施成效是能源低碳转型中最为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在此背景下, 通过促进可再生能源消费、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等,中国电力能源生产、输送、消费模式正面临根本性变革。
随着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发电侧改革和输配电价改革卓有成效,电力行业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但仍存在电力产能过剩、电能配置效率低、引发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充足、安全且稳定的电力供应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然而,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与公用事业,中国电力行业生产过于依赖化石能源,并在过度开发使用不可再生能源的过程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等有害物质,引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损害经济发展质量。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2009 — 2020 年中国电力行业能源消费量逐年提升,且能源消费量占比维持在 6% 左右,电力工业依旧是中国能源消费主要行业(见图 1.1)。同时数据显示,在此期间,随全国发电总量提升,火电生产占比呈现下降趋势,但火力发电仍是中国电力能源主要生产方式,清洁发电水平不足(见图 1.2)。除直接引发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外,当前中国省际电力能源配置效率低下,具有较大节电降耗空间,加之各区域间电力产销差异逐渐扩大,使得协调区域间电力资源调度也已成为政府优化能源结构、提升电能利用效率的重点工作。事实上,电力能源具有即时消费特征,无法实现大规模且长期有效经济存储,须保持实时供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