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存在可能,我们对2008年经济大衰退成因的普遍共识几乎完全偏离了事实?历史上此类情况并非未曾出现。正如在20世纪60年代,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引领经济学界对大萧条成因的重新评估,当前我们对本世纪初首次经济危机的理解亦可能正经历类似的修正。
知名货币经济学家斯科特·萨姆纳摒弃了对房地产市场和银行危机的常规分析,提出大衰退的根源在于名义GDP——即经济中所有名义支出的总和。他认为,美联储未能阻止名义GDP的大幅下降是导致衰退的关键错误。《货币幻觉》一书,作为市场货币主义这一思想流派的全面阐述,由该领域的领军人物撰写,几乎完全建立在标准的宏观经济理论之上,为理解货币政策如何最有效地促进市场经济繁荣提供了理论基础。
1.萨姆纳追溯了自己的市场货币主义之路,并在此过程中将金融、货币和宏观经济学的许多关键发展(例如,货币数量理论、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预期)整合到市场货币主义理论中。
2.这是一本能让外行人士看懂、系统阐述市场货币主义的读物,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金融危机。
斯科特·萨姆纳(Scott Sumner)是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Mercatus中心货币政策的Ralph G. Hawtrey主席。他是《迈达斯悖论:金融市场、政府政策冲击和大萧条》和经济学博客 TheMoneyIllusion 的作者。
货币幻觉
前言
绪论:问题就在名义二字
第一部分 钱,身价几何?
第一章 经济学里的认知幻觉
第二章 货币价值与货币幻觉
第三章 货币身价由谁定?
第四章 货币数量论与大通胀
第五章 货币的两张脸:恶性通胀与通缩
第六章 都是预期惹的祸
第二部分 美元之舞
第七章 大萧条和AS-AD模型
第八章 后休谟时代
第九章 理性预期和效率市场
第三部分 别根据价格变化推理
第十章 抢椅子游戏
第十一章 何为货币政策
第十二章 汇率的名实之争
第四部分 何为宏观经济学
第十三章 市场货币经济学之路
第十四章 模式已死
第十五章 优秀的经济学家从不预测,他们推理市场预测
第十六章 货币政策秘史
第五部分 大衰退
第十七章 2008年美联储政策是自废武功?
第十八章 紧缩效应自白书
第十九章 泰坦尼克号上看好戏
第二十章 大衰退,幕后真相
第六部分 此中有深意
第二十一章 市场货币主义的政策意义
第二十二章 为何你应该相信市场货币主义?
致谢
20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财务危机(financial distress)引发了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尽管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策,然于事无补。20世纪60年代,米尔顿·弗莱德曼(Milton Friedman)和安娜·西瓦兹(Anna Schwartz)的研究,让很多人都相信,三十年代初期的货币政策实质上不是扩张,而是收缩,当年的货币政策才是引爆大萧条和银行危机的幕后真凶。有研究(有一些我做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当年货币政策失效,影响是全球性的,而非区域性,货币政策之所以无效,与国际金本位制度本身的漏洞有关。
2008到2009年,大衰退(the Great Recession)重击全球经济,我当时立刻发现,许多经济专家和评论员们又一次错误解读了经济危机,古怪的是,他们解读大衰退的方式和大萧条如出一辙。不过这回,我教了几十年货币经济学,也研究了货币经济学几十年,早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并且,我的好些研究主题,都和正在发生的经济危机关联格外紧密,比如我研究了大萧条、日本20世纪90年代末的流动性陷阱,还有各种改革货币政策的建议。这些研究经历赋予我独特的视角,方便我观察和发现某些其他可能为人忽视的内容。
某些方面来说,我循规蹈矩,不太标新立异,直到2008年以前,我的观点都不曾跳出过主流。确实,在差不多25年中,我对美联储的政策都没什么太多不满,直到雷曼兄弟宣布破产那一刻,我突然觉得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不是太紧了点,我开始去游说我的同事们,想劝美联储货币政策放松点。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向大家说那些传统老经验是错的。2008年的问题可不仅仅是货币政策偏离正轨,问题是,当时整个经济学圈子都在用错误的方式解读那场危机。
2009年初,这些想法促使我创建了一个博客,名字就叫“货币幻觉”(The Money Illusion),这个举动最终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2010年,我们好些持类似观点的博主们,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学派,戏称自己为“市场货币主义”(market monetarism),,该学派认为,有必要为名义GDP6注入稳定增长的流动性。博主们有:大卫· 贝克华兹(David Beckworth)、尼克· 罗(Nick Rowe)、大卫·格兰斯勒(David Glasner)、马尔克斯·努内斯(Marcus Nunes)、拉尔斯·克里斯藤森(Lars Christensen)等等。主流媒体们开始关注我们的想法,人们开始希望我推荐有关市场货币主义的书看看。不太凑巧的是,那会儿我没有什么介绍市场货币主义的书可参考,就像弗里德曼(Friedman)和西瓦兹(Schwartz)针对早期货币主义理论写的大部头。
弗里德曼(Friedman)和西瓦兹(Schwartz)写的书《美国货币史》(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是一本集货币派理论观点大全的大部头,里面有对大萧条的反思,还有货币政策建议背后的理论依据。这本书《货币幻觉》(The Money Illusion),我打算也这么做,就市场货币主义理论整理一个大全,里面有对2008年大衰退的反思,并介绍了市场货币主义政策背后的理论依据。
对于当下发生的事情,许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那么为什么你们还是应该读一下这本书里有关2008年大衰退的不同解释呢?我想原因在于,当下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在某种方式上证明了市场货币主义理论的正确,我仅列举部分为例:
? 2008年末我说货币过紧,那时几乎没人那么说过,只有我一个。今天很多人同意我的观点了,甚至前任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都承认(在他回忆录里)了,说美联储在雷曼兄弟都倒闭的情况,下还不肯调低利率,实在不应该。
? 2009年初,我建议美联储货币政策再宽松些,许多人还在质疑。当美联储最终采取非常规刺激方案,比如量化宽松政策(力度其实还不够)以后,美国经济的表现就比欧盟(eurozone)经济好很多,而欧盟一直拖了很久,就是不肯采取宽松货币政策。
? 2009年1月,我建议银行采取负利率,那会儿大家都觉得这想法太不切实际了。今天,许多大型央行都采取了银行储备金(bank reserve)负利率。
? 2012年末我指出,货币抵消会令美国实行的财政紧缩政策(fiscal austerity)无法发挥人们预测的紧缩效应,知名经济学家们对我的看法嗤之以鼻。结果是,我的观点被证明是对的,2013年美国经济开始有了起色,而所谓的共识是错的。
? 2009年初,我呼吁货币政策以名义GDP水平为目标。接下来数年里,美国的顶级宏观经济学家们都为此建议背书。克里斯汀娜·罗墨(Christina Romero),曾经任职奥巴马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在《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发表文章,也呼吁采用名义GDP为货币政策目标,就引用了我的研究为其观点佐证。1
? 市场货币主义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美联储的政策应该是基于市场预期,而不是美联储自己那套复杂的数学经济模型。到了2019年,美联储越来越基于市场预期指导其政策制定,原因就是那套内部研究出来的数学模型确实不管用。
上述这些例子倒也不是说市场货币主义理论就绝对正确。但是,事实就是越来越多的知名宏观经济学家们,也开始接受我们市场货币主义理论,这足以说明,他们确实在认真考虑市场货币主义理论的可行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的读者们更好地理解何谓市场货币主义,为何我们要用这套非常规理论,来说明2008年大衰退中我们采用了错误的货币政策,还有哪些货币政策是错误的。
本书有两个目标。一个是解释基础货币理论和市场货币主义理论。本书前半部分基本就在介绍理论,里面有一些技术资料,需要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水平才可以理解。第二个目标(即本书的后半部分)是用前面介绍的理论来解读2008年大衰退,作为非传统货币理论,我个人认为市场货币主义理论比传统的货币主义理论更先进。这种叙述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货币主义理论的独特之处。
本书针对学业中上的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经济学方向研究生、有一定经济学理论基础知识的爱好者。但是,这本书可不仅仅只是重新打包,再说一遍大家都知道的那套经济学理论,我还讲了不少经济学家们也会感兴趣的新观点、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