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日不落帝国”的荣光已日趋暗淡,但一场“黑色黄金”——石油的革命在二战的硝烟中悄然兴起,铸就了战后英国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本书回顾了1940年以来石油塑造下的英国工业进程。二战推动了英国从煤炭大国快速转型石油帝国。二战后,依托英国石油公司和壳牌公司等石油巨擘,英国从海外各地汲取石油血脉,支撑起其工业的蓬勃发展。但而今,在脱欧、气候危机等的影响下,石油产业正从英国中心舞台淡出,同时一些地区正在经历去工业化。英国未来的工业经济将何去何从?
一部优雅而独特的英国能源和工业史。
1. 能源战略如何左右一个国家的工业走向?解读石油如何让二战后衰落的英帝国重写工业辉煌,脱碳的英国又如何走向去工业化
2.深度剖析英国石油业背后的政治、经济与金融,揭示二战以来英国工业由盛转衰的能源逻辑
英国石油公司、壳牌公司等跨国工业巨头与政府之间如何既博弈又互相利用?北海油田又因何走向衰落?呈现国际能源体系与国内能源政策之间的复杂互动与渗透
詹姆斯·马里奥特(James Marriott),英国艺术家、自然学家和作家。合著有《黑丝路:从里海到伦敦的石油溯源之旅》《下一个波斯湾:伦敦、华府与尼日利亚的石油冲突》。
特里·麦卡利斯特(Terry Macalister),记者、作家和电影制作人。他担任了《石油机器》(2022 年)的执行制片人,并曾是《卫报》的能源编辑。
译者简介:
刘楚宁,女,1993年3月出生于辽宁抚顺。2016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译有《黄金、石油和牛油果》。
引言
第一部分1940—1979
第1 章 世间已被引燃
第2 章 天国的光辉
第3 章 宝贝,你可以开我的车
第4 章 白日梦背后的污垢
第5 章 唯一的天堂之路
第二部分1979—2008
第6 章 如果你容忍,你的孩子将会成为下一个
第7 章 《立柱平原》:挽歌
第8 章 盲人之眼
第9 章 本地英雄
第10 章 斯坦洛
第三部分 2008—2020
第11 章 这苦涩的大地
第12 章 罪恶的交易
第13 章 愤怒纽带
第14 章 走向灭绝
后记 风之联邦
参考文献
致谢
第1章 世间已被引燃
1941 年夏天,特里的父亲伦诺克斯·马克·麦卡利斯特(LennoxMac Macalister)是北非沙漠战争期间英国皇家空军机动野战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为了试图减缓隆美尔指挥下的德国军队的前进速度,英国军队已经战斗了一年之久。轴心国? 的最终目标是伊朗和伊拉克的油田。
马克·麦卡利斯特的命运任由石油摆布。正是由于坦克缺少柴油,隆美尔才无法攻占开罗;而也是因为有了航空燃料,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才得以在空中飞行,并扰乱德国的补给线。在沙漠中,汽油的重要程度不亚于水。在同一个月里, 詹姆斯时年10 岁的父亲理查德· 马里奥特(Richard Marriott)在一个石油极度匮乏的世界中生活着。利兹附近的“守护者乡村别墅”靠着燃烧木柴来取暖。送他去南方上学的是燃煤火车,玩具是由木头、铅或胶木制成的。他在日常生活中连一丁点塑料的影子都看不到。每一滴原油都被贡献给了战争。
像这样以石油为中心展开的战争,并非只在北非一处上演过。1941 年6 月22 日,德国军队入侵苏联,决心征服高加索油田。一个月后,美国对出口至日本的石油实施了禁运。紧接着,英国政府和荷兰流亡政府也颁布了类似的禁令。作为报复,日本于1941 年7 月25日入侵了中印南部,并前往了主要由壳牌公司控制的宝贵油田——婆罗洲油田。
1941 年夏天,英国能在独善其身的情况下幸存的概率看起来十分渺茫。美国尚未参战,日军将他们目之所及的一切都扫荡得一干二净,隆美尔在北非大获全胜,而苏联红军则在德国进攻之前就撤退了。在全球范围内,石油的开采、精炼和分销是每一场冲突的核心。
在这个石油战争席卷全球的时刻,英国做出了一个关键性的转变,他们舍弃了煤。50 多年来,一节节满载着燃料的车厢缓慢而笨重地在全国各地穿梭,它们在铁轨上隆隆前行,驶过了一站又一站。很明显,以这种方式运输汽油是极易遭遇空袭的。
英国使用的每1加仑石油产品,都是被运送至福斯河和泰晤士河等东部河口的。但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时,东部海岸极容易受到德国空军、海军和水雷的袭击。泰晤士河口成为一处杀戮之地。因此,决定英国是否能继续参战的石油被改运至西部港口,例如位于默西河畔,临近斯坦洛炼油厂的布罗姆伯勒,以及位于塞文河口,临近布里斯托尔的埃文茅斯。
1941 年初,在伦敦大轰炸的“闪电战”期间,壳牌公司经由英国政府石油部的委托制订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计划。同年4 月2 日,由安德鲁·阿格纽(Andrew Agnew)爵士领导的石油委员会批准了从埃文茅斯到沃尔顿的管线图纸。5 月,施工正式开始。这个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将大量的钢铁和劳动力转移到了这个项目上。到1941 年11月,“埃文茅斯/ 泰晤士”即“A/T”管道开始为全国各地输送车用汽油、拖拉机用柴油以及灯用煤油。这条管道线路不出几年便延伸到了位于泰晤士河口的壳牌港口码头和谷岛。
很快,从埃文茅斯到斯坦洛旁边的布罗姆伯勒的“北/ 南”,即“N/S”输油管线也被扩建了出来。其中一条管道从斯坦洛出发,穿过米德兰郡,到达诺丁汉郡的米斯特顿和贝德福德郡的桑迪。另一条管道以位于格拉斯哥不远处的克莱德河上的老基尔帕特里克为起点,穿过苏格兰,最终到达位于爱丁堡附近的福斯湾的格兰杰默斯。还有一条是从泰晤士河口的泰晤士港出发,一直延伸到诺维奇和萨夫隆沃尔登,这条管道为轰炸机机场提供了航空燃料。由国家出资打造的7.5万吨钢管将英国的河口连接了起来。作为这个国家的地下主干道,它们发挥着与地面上的公路、运河和铁路同样重要的作用。1000 英里的石油如同血液般在其国土之下暗流涌动。这些由国家所有并由两家私营公司进行有效管理的管线,不仅避开了敌机的侦察,还躲开了那些窥探的目光与公众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