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网络社会排斥为出发点,深入剖析了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攻击的根本原因,构建了解释网络攻击生成的刺激-催化模型,并采用实验法和纵向设计,系统地揭示了网络社会排斥、道德推脱与大学生网络攻击间的因果关系及变化规律。本书不仅丰富了网络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而且为预防和干预个体网络攻击行为的出现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进一步构建和谐稳定的网络环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金童林,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网络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的研究。近两年来,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厅局级项目3项。2022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人才一层次人选。以第一作者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等CSSCI、SSCI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
引言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第一节 网络社会排斥 第二节 网络攻击 第三节 道德推脱 第四节 问题提出第二章 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攻击影响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第二节 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内隐网络攻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第三节 道德推脱在网络社会排斥与大学生网络攻击间中介的实验研究第三章 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攻击影响的追踪研究 第一节 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影响的交叉滞后研究 第二节 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内隐网络攻击性影响的交叉滞后研究 第三节 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的纵向中介作用 第四节 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内隐网络攻击性的影响:道德推脱的纵向中介作用 第五节 网络社会排斥、道德推脱及大学生网络攻击的发展轨迹研究 第六节 网络社会排斥、道德推脱及大学生网络攻击的共变模式研究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攻击影响的实验研究讨论 第二节 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攻击影响的追踪研究讨论 第三节 理论的建构 第四节 不足与展望结论参考文献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