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鲁迅与许广平1925-1929年往来原信、1933年青光书局《两地书》初版本等文献为基础,阐述鲁迅青年观的演变及其对《两地书》创作的影响,重点讨论原信中的“言情”内质及《两地书》创作中“去言情化”措施、原信中的“隐私”情况及《两地书》创作中“去隐私化”处理,以及鲁迅所谓“尖刻”的性格内因及创作中“礼貌化”修正等,彰显鲁迅在文艺战线长期秉持的韧战思想,以及在婚恋方面与旧时代和旧社会不懈抗争的坚定姿态。
绪论
一、《两地书》及相关原信的出版综述
二、《两地书》在现代书信体文学中的定位
三、原信和《两地书》的文体问题
四、原信和《两地书》的作者问题
第一章 鲁迅青年观的演变及其对《两地书》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许广平之争”对《两地书》原信的有限影响
第二节 由原信考察鲁迅进化论“轰毁”的原因
第三节 “梯子”之论与20世纪30年代初鲁迅的青年观
第四节 鲁迅的青年观对《两地书》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 《两地书》针对原信的“去言情化”处理
第一节 “肉麻”与《两地书》的“去言情化”
一、“肉麻”的含义及其与“言情”的差异
二、《两地书》“去言情化”的原因与动机
第二节 “言情”的尺度:鲁迅的含蓄与许广平的热烈
一、鲁迅的含蓄传情及其在初版本中的改写
二、许广平的热烈示爱及其在初版本中的改写
第三节 “言情”的消隐:初版本与原信首末称谓语的差异
一、初版本第一集首末称谓语与原信的比较
二、初版本第二集首末称谓语与原信的比较
三、初版本第三集首末称谓语与原信的比较
第四节 “言情”的遮蔽:初版本与原信在正文中的称谓变动
一、“孩子”及“傻孩子”的称谓变动
二、“乖弟弟”及“嫩弟弟”的称谓变动
三、“小刺猬”的称谓变动
四、“乖姑”的称谓变动
五、“小白象”的称谓变动
第三章 《两地书》针对原信的“去隐私化”处理
第一节 隐私的相对性和《两地书》的“去隐私化”内因
第二节 书信的著述化和《两地书》的“去隐私化”必然
第三节 对原信所涉隐私的三种处置路径
一、对原信隐私内容的删改操作——以林语堂隐私为例
二、对原信隐私内容的留存操作——以鲁迅隐私为例
三、对原信隐私内容的扩增操作——一以韦素园隐私为例
第四节 对原信所涉许广平隐私的删改处理
一、对许广平亲族隐私的删改
二、对许广平职场隐私的删改
三、对许广平生活隐私的删改
第四章 《两地书》针对原信的“礼貌化”处理
第一节 “尖刻”“刻毒”和鲁迅的“礼貌化”自觉
一、“尖刻”“刻毒”与鲁迅的精神脸谱
二、礼貌原则与《两地书》创作的“礼貌化”自觉
第二节 鲁迅原信中的厦大景象及其“礼貌化”
一、对厦大的批判及初版本中的“礼貌化”转换
二、对校长的批判及初版本中的“礼貌化”转换
三、对同事的批判及初版本中的“礼貌化”转换
第三节 《两地书》创作中“礼貌化”的三个维度
一、地域维度:地域歧见的“礼貌化”处理
二、阶层维度:校工称谓的“礼貌化”处理
三、年龄维度:青年议题的“礼貌化”处理
第四节 “礼貌”与“尖刻”:原信负面评价的处理姿态
一、对林语堂负面评价的处理:“礼貌化”
二、对孙伏园负面评价的处理:“礼貌”和“尖刻”
三、对顾颉刚负面评价的处理:“尖刻”
结论
附录
附录1 鲁许往来原信与《两地书》主要版本之篇目页码对照表
附录2 《两地书》相关原信与初版通信之首末称谓对照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