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与太平洋全球史与海洋史三部分,是关于世界范围内各种联系的历史,既包括东南亚与中国、印度洋与太平洋两大块纵横经纬的交互内容,也涉及在海洋史、中外关系史、全球史框架下发见的时间、空间和人事,立足南洋观察,思考两洋体系。全书审视了环南海研究的理论和材料、早期西荷东亚扩张的竞争与冲突、中国与东南亚互动、印度洋史书写模式、以印度洋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东亚海上贸易世界、太平洋时代概念、太平洋世界移民、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分野、区域划分、学科设置、研究导向、观念变迁等诸多问题,以海洋史的议题贯穿始终,间或浮现全球史的视角和关怀,立足东南亚,兼及印太,放眼全球,与走向世界的时代同行。
一部以海洋史为议题、具有全球史视角和关怀的实力之作;一本由中国历史学家书写、关于我们周边海洋与人的历史
自20世纪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问世后,南海亚洲的地中海研究可供拓展的各种方向便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话题。很大程度上,环南海的研究在国际学界系由东南亚史和海洋史研究牵引,在华文世界则主要由华人华侨史和台湾史所引导,这在根本上决定了关注主题的侧重和历史解释方向的差异。虽然近代东南亚海上贸易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时至今日,对环南海区域史和整体史的解释框架仍很难令人满意。这一方面跟语言和材料的限制有关,另一方面也跟思路过于单一有关。最近吉浦罗(吉普鲁)所著《亚洲的地中海:1321世纪中国、日本、东南亚商埠与贸易圈》以磅礴的气势为该区前近代海上贸易和组织的研究注入了清新的空气。借此机会不妨回首来时路,重新思考和讨论一下以海洋为中心、各港市为外围联结点的区域史演化。
陈博翼,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导、副主任,兼任《海洋史研究》副主编、《海交史研究》《纵横》(Crossroads)书评编辑等。研究兴趣和专长为东南亚史、海洋与边疆史、中外关系史、社会经济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重大项目子课题3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种、编校9种,代表作有《限隔山海:16-17世纪南海东北隅海陆秩序》《防海之道:明代南直隶海防研究》、Beyond the Land andSea: Diasporic South Fujianese in H?i An,Batavia, and Manila, 1550-1850。
一 东南亚与中国
003 亚洲的地中海:前近代华人东南亚贸易组织研究评述
051 稀见环南海文献再发现:回顾、批评与前瞻
086 Aytiur(Aytim)地名释证:附论早期海澄与菲律宾贸易
122 从月港到安海:泛海寇秩序与西荷冲突背景下的港口转移
178 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海寇(16211662)(翻译)
217 清代海疆执法与东南亚互动从觉罗满保的密折说起
二 印度洋与太平洋
229 纵横:如何理解印度洋史
253 菲利浦·布亚及其印度洋世界体系研究述略
269 金抵纳与洋钱
272 东 考4世纪前的东亚海域世界
300 1317世纪东亚海上贸易世界(翻译)
332 世界史上的太平洋时代(合译)
374 现代太平洋世界的移民和文化关系研究导论
三 全球史与海洋史
391 在中国史与世界史之间:中外关系史教学与科研的一点思考
402 普鲁士与耶稣会传教士中外交通史事探幽二则
418 评《海景:海洋史、海岸文化与跨洋交流》
429 哥伦比亚大学路与带:中国、内亚与东南亚的网络工作坊综述
441 厦门大学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448 附录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法律制度书目举隅
456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