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 |
唐诗三百首 唐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世界。唐代诗人众多,作品宏富。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深远的唐诗选集,是现代读者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本书遵照原底本编排,在诗的体裁分类、排序、字词上尽量保持原貌,加以注音、注释、翻译与赏析,是众多《唐诗三百首》中的优良普及版本。 1.版本经典。以蘅塘退士最终选编的稿本为底本,能体现选家最为成熟的诗选观念。2.阅读无障碍。随诗注音,注释力求平实、细致。译文直译、意译相结合。诗前有作者简介,诗后设赏析,对诗人生平和创作风格进行简要介绍,并对该篇词作进行简要赏析。 3.美感十足。收录三百余幅绝美高清名画。一诗一图,审美体验极佳。 4.装帧典雅。采用进口纯质纸,四色全彩精美印刷。每页可180摊开,阅读更加便利、舒适。历代唐诗选编作品极为繁富,据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统计,自唐人选编始,历宋、元、明、清,有600余种,目前存世的也有300余种。其中最为有名、最为流行的是孙洙的《唐诗三百首》。 孙洙的《唐诗三百首》成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署名蘅塘退士,故而很长一段时间,读者只知蘅塘退士而不识孙洙。孙洙(1711-1778),字临西,一字芩西,别号蘅塘退士,无锡(今属江苏)人,祖籍安徽休宁。清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历官直隶卢龙县知县、顺天府大城县知县、山东邹平县知县,政声斐然。乾隆年间,曾两任山东乡试同考官,后改江宁府儒学教授。乾隆四十三年(1778),卒于无锡。 孙洙的生平在窦镇的《名儒言行录》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性颖敏。家贫,隆冬读书,恒以一木握掌中,谓木生火可御寒。清乾隆九年以庠生中顺天举人,考授景山官学教习,除上元县教谕。十六年,成进士。历知直隶卢龙、大城县事。所至必谘访民间疾苦,平时与民谆谆讲叙,如家人父子。或遇事须笞责者,辄先自流涕,故民多感泣悔过。宰大城时,捐廉浚河道,民食其利。公余之暇,诵读不辍,恂恂如书生。后罣误,起复知山东邹平县事。庚辰壬午,两校省闱,所得皆知名士,改江宁府教授。三握邑篆,囊橐萧然,澹若寒素。每去任,民皆攀辕泣送。归举乡饮大宾,至老不废。学诗宗少陵,列入《梁溪诗钞》。著有《蘅塘漫稿》,辑《唐诗三百首》,通行海内。 民国《邹平县志》卷十四《官迹考》也有较为简要的记载:孙洙,江南进士,乾隆二十八年知县事,性慈惠,博学能文,尤工书法,后因公左迁,调补江宁府教授,侯曰:读书最乐此,获我素心矣。欢然而去。其生平事迹另见《梁溪诗钞》《新安孙氏家乘》等。 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的目的,在其原序已经交代清楚: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 其初衷是不满于《千家诗》的随手掇拾,工拙莫辨止五七律绝二体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要选出童蒙适宜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虽是普及性的童蒙诗选,但孙洙有自己的考虑,读其《唐诗三百首》,我们可以知晓他在编选体例和选取标准上是有仔细斟酌的:他对诗歌风格上的选择,注重清新自然、含蓄隽永;对诗歌体裁的选择,追求全面多样;对作者年代的排列,统一先后顺序;对作者身份的选择,一视同仁;对受众范围的设定,侧重儿童。《唐诗三百首》因此得以风行于世,广受欢迎。 《唐诗三百首》精选唐代各个时期的唐诗,其选录标准,历来很多人研究。选诗全面是其优长所在,遗憾的是遗漏不少名家名篇:名家之中,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有诗鬼之称的李贺,均是一首未入;名篇之中,王绩的《野望》,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鹦鹉洲》,杜甫的《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王维的《鸟鸣涧》《使至塞上》,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竹枝词》(其一)、《石头城》,高适的《别董大》,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虞世南的《蝉》,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等。 二 《唐诗三百首》刻印以后,关于其校订、注译、评析、鉴赏的版本不计其数。据尹雪樵的《〈唐诗三百首〉版本知见录》一文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所知的《唐诗三百首》各种版本共计118种,至于近二三十年来的版本,殆无统计,也难以统计。孙洙的原本早已遗佚,清代《唐诗三百首》的注本较好的主要有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陈婉俊《唐诗三百首补注》、于庆元《唐诗三百首续选》、李盘根《注释唐诗三百首》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刊行的陈婉俊《唐诗三百首补注》,此版本的特色是简而周,切而明。 陈婉俊,字伯英,江苏上元(今属南京)人,桐城李镜缘之妻。李镜缘为桐城派后期大师姚莹外孙,姚莹也因此曾于道光二十四年为《唐诗三百首补注》作序,评其补注考核援引,俱能精当,对其评价颇高。陈婉俊《唐诗三百首补注》成于道光年间,除了补入杜甫《咏怀古迹》3首之外,基本遵照原本编排,包括五言古诗33首,五言古体乐府7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古体乐府14首,五言律诗80首,七言律诗53首,七言律体乐府1首,五言绝句29首,五言绝句乐府8首,七言绝句51首,七言绝句乐府9首,共计313首,体现了陈婉俊对原本的尊重。同时,在原本基础上,《唐诗三百首补注》增加了诗人简介,使读者能知人论世,并且保留了蘅塘退士的批注,体现了陈婉俊的创新意识。序一为四藤吟社主人所作,交代了陈婉俊补注的原因:《唐诗三百首》为蘅塘退士定本,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惜笺注太疏,读者病之。也指出了该版本的特点:手辑补注八卷,字梳句栉,考核精严,能令读者不假祭獭而坐获食跖,津逮初学,功匪浅鲜。书中体例,悉仍其旧。惟少陵《咏怀古迹》诗本五首,蘅塘止录其二,不免挂漏,今刻仍为补入,俾读者得窥全豹。注则悉依《杜诗镜诠》,未敢窜易一字焉。《唐诗三百首补注》所依据的底本是餐花阁本,但征引注重寻源溯流,博采他书,考证典实,避免重复,更为精致、确凿、简洁。 本次注译以中华书局排印本的四藤吟社刊《唐诗三百首补注》为底本,在诗的体裁分类、排序、字词版本上尽量保持原貌。 本次注译,尽量做到简洁晓畅,将尊重原著和面向普通读者相结合。本书的编排基本按照底本的顺序,每首诗包括注释、译文、赏析三部分。在作者首次出现的时候有简要介绍,包括其生平要略和代表作及风格,或是与作者相关的重要典故,使读者加深对作者的印象,或是古人对作者的评价,从古人的角度来了解作者。赏析还包括对诗歌内容、风格、艺术技巧、思想境界等富有特色的部分稍加分析。 本书的注释尽量做到简明,避免烦冗。关于用典,在注明出处的同时减少大篇幅征引;关于人名,大致说明基本信息;关于地名,解释对应的现代行政区域划分;关于重复出现的词汇,以每首诗的具体情况为准。 本书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古诗翻译成白话文,它所表达的意境、美感是白话文所不能替代的,诗歌所具备的一个因素是跳跃性,也就是诗性,故而注定不可用现代白话来替代古诗。所以本书的翻译只能在做到语句的通顺连贯和符合逻辑的前提下,尽量传达诗歌给人带来的美感,尽量保持其语言的诗性。 三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古人对唐诗三百首功能的期待更多在于吟诗和作诗,熟读唐诗的意义主要在于加强文化素养;而从现代角度看,还应该有更多思考,倘若我们带着问题意识去读《唐诗三百首》,或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比如不同类型的诗,它的用词有自己的词汇圈,山水田园诗有山水田园诗的常用词汇,边塞诗有边塞诗的常用词汇。再如从技法上看,唐诗从初唐的朴素到晚唐的精致,可见其手法的发展变化;从初唐五言诗和晚唐李商隐、温庭筠的诗歌对比就可以看出,诗越往后,技巧越精湛。从表达方式上看,山水田园诗喜用白描手法,咏史诗则喜用典。我们甚至还可以发现一个文化现象,汉唐连称是有来由的,唐诗中处处可见对汉代的向往,不管是用典还是借用古迹词汇,还是吟咏历史人物,几乎信手拈来,如用汉宫、汉苑等代指唐宫等建筑,如对贾谊、诸葛亮等人的追怀,都可以明显看到唐代对汉代的推崇尊尚。还有唐诗中一些短诗如五言绝句,极爱选取生活中平常普通的小人物、小细节、小物件等,来体现作者的用意之深远、技巧之高妙。 读唐诗,不可不知地理历史,不可不知风土民情。《唐诗三百首》中涉及边塞、关中、齐鲁、巴蜀、吴越、岭南、中州等地的诗句俯拾皆是。其中涉及湖湘、湘楚、荆楚的诗句、典故尤多,如:杜甫《寄韩谏议注》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温庭筠《瑶瑟怨》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王维《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卢纶《晚次鄂州》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柳宗元《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柳宗元《溪居》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马戴《楚江怀古》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等等。本书完成于湘南学院,湘南学院位于湖南郴州,是韩愈笔下清淑之气,蜿蜒扶舆,磅礴而郁积之地。因此,每读到涉及湖湘的诗句,便会多一层亲切,带着这种情感去读唐诗,更能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我想,其他地方的读者应该也会有这样的感受。正因为《唐诗三百首》选诗具备地域上的广阔性,所以才能流通全国,广受欢迎。 熟读唐诗,了解传统文化,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意义。一代一代的传承,使得《唐诗三百首》呈现活泼的生机,《唐诗三百首》流传两百余年以来,受其启发和影响,涌现不少新的唐诗选本。此外,《唐诗三百首》中所体现的尊老爱幼、关心社会、爱护自然、爱国忧民、积极向上、追求正义等价值观也与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这些均是以《唐诗三百首》为代表的经典得以流传的原因。本书借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潮流,希望《唐诗三百首》能有更广泛的流传。当然,限于编者学力学识,书中错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指正。 蘅塘退士,本名孙洙,字临西,号蘅塘,晚号退士,清康熙五十年(1711)生于江苏无锡,祖籍安徽休宁。乾隆进士。曾官知县。诗学杜甫,有《蘅塘漫稿》。 敖炼,湖南科技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五言古诗 感遇/张九龄 其一 其二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 月下独酌/李白 春思/李白 望岳/杜甫 赠卫八处士/杜甫 佳人/杜甫 梦李白/杜甫 其一 其二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王维 送别/王维 青溪/王维 渭川田家/王维 西施咏/王维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王昌龄 寻西山隐者不遇/丘为 春泛若耶溪/綦毋潜 宿王昌龄隐居/常建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岑参 贼退示官吏并序/元结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韦应物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 长安遇冯著/韦应物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 东郊/韦应物 送杨氏女/韦应物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 溪居/柳宗元 乐府 塞上曲/王昌龄 塞下曲/王昌龄 关山月/李白 子夜吴歌/李白 长干行/李白 列女操/孟郊 游子吟/孟郊 七言古诗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古意/李颀 送陈章甫/李颀 琴歌/李颀 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李颀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李颀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杜甫 寄韩谏议/杜甫 古柏行/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杜甫 石鱼湖上醉歌并序/元结 山石/韩愈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韩愈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韩愈 石鼓歌/韩愈 渔翁/柳宗元 长恨歌/白居易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韩碑/李商隐 乐府 燕歌行并序/高适 古从军行/李颀 洛阳女儿行/王维 老将行/王维 桃源行/王维 蜀道难/李白 长相思/李白 其一 其二 行路难/李白 将进酒/李白 兵车行/杜甫 丽人行/杜甫 哀江头/杜甫 哀王孙/杜甫 五言律诗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唐玄宗 望月怀远/张九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在狱咏蝉并序/骆宾王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杂诗/沈佺期 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次北固山下/王湾 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寄左省杜拾遗/岑参 赠孟浩然/李白 渡荆门送别/李白 送友人/李白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春望/杜甫 月夜/杜甫 春宿左省/杜甫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杜甫 月夜忆舍弟/杜甫 天末怀李白/杜甫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杜甫 别房太尉墓/杜甫 旅夜书怀/杜甫 登岳阳楼/杜甫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山居秋暝/王维 归嵩山作/王维 终南山/王维 酬张少府/王维 过香积寺/王维 送梓州李使君/王维 汉江临眺/王维 终南别业/王维 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宴梅道士山房/孟浩然 岁暮归南山/孟浩然 过故人庄/孟浩然 秦中寄远上人/孟浩然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留别王维/孟浩然 早寒有怀/孟浩然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 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 新年作/刘长卿 送僧归日本/钱起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钱起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 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韩翃 阙题/刘眘虚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 送李端/卢纶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贼平后送人北归/司空曙 蜀先主庙/刘禹锡 没蕃故人/张籍 草/白居易 旅宿/杜牧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早秋/许浑 蝉/李商隐 风雨/李商隐 落花/李商隐 凉思/李商隐 北青萝/李商隐 送人东游/温庭筠 灞上秋居/马戴 楚江怀古/马戴 书边事/张乔 除夜有怀/崔涂 孤雁/崔涂 春宫怨/杜荀鹤 章台夜思/韦庄 寻陆鸿渐不遇/僧皎然 七言律诗 黄鹤楼/崔颢 行经华阴/崔颢 望蓟门/祖咏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崔曙 送魏万之京/李颀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岑参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王维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王维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赠郭给事/王维 蜀相/杜甫 客至/杜甫 野望/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登高/杜甫 登楼/杜甫 宿府/杜甫 阁夜/杜甫 咏怀古迹/杜甫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刘长卿 赠阙下裴舍人/钱起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同题仙游观/韩翃 春思/皇甫冉 晚次鄂州/卢纶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遣悲怀/元稹 其一 其二 其三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白居易 锦瑟/李商隐 无题/李商隐 隋宫/李商隐 无题/李商隐 其一 其二 筹笔驿/李商隐 无题/李商隐 春雨/李商隐 无题/李商隐 其一 其二 利州南渡/温庭筠 苏武庙/温庭筠 宫词/薛逢 贫女/秦韬玉 乐府 独不见/沈佺期 五言绝句 鹿柴/王维 竹里馆/王维 送别/王维 相思/王维 杂诗/王维 送崔九/裴迪 终南望余雪/祖咏 宿建德江/孟浩然 春晓/孟浩然 夜思/李白 怨情/李白 八阵图/杜甫 登鹳雀楼/王之涣 送灵澈/刘长卿 弹琴/刘长卿 送上人/刘长卿 秋夜寄邱员外/韦应物 听筝/李端 新嫁娘/王建 玉台体/权德舆 江雪/柳宗元 行宫/元稹 问刘十九/白居易 何满子/张祜 登乐游原/李商隐 寻隐者不遇/贾岛 渡汉江/宋之问 春怨/金昌绪 哥舒歌/西鄙人 乐府 长干行/崔颢 其一 其二 玉阶怨/李白 塞下曲/卢纶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江南曲/李益 七言绝句 回乡偶书/贺知章 桃花溪/张旭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闺怨/王昌龄 春宫怨/王昌龄 凉州曲/王翰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下江陵/李白 逢入京使/岑参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滁州西涧/韦应物 枫桥夜泊/张继 寒食/韩翃 月夜/刘方平 春怨/刘方平 征人怨/柳中庸 宫词/顾况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乌衣巷/刘禹锡 春词/刘禹锡 宫词/白居易 赠内人/张祜 集灵台/张祜 其一 其二 题金陵渡/张祜 宫中词/朱庆餘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餘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杜牧 赤壁/杜牧 泊秦淮/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遣怀/杜牧 秋夕/杜牧 赠别/杜牧 其一 其二 金谷园/杜牧 夜雨寄北/李商隐 寄令狐郎中/李商隐 为有/李商隐 隋宫/李商隐 瑶池/李商隐 嫦娥/李商隐 贾生/李商隐 瑶瑟怨/温庭筠 马嵬坡/郑畋 已凉/韩偓 金陵图/韦庄 陇西行/陈陶 寄人/张泌 杂诗/无名氏
乐府 渭城曲/王维 秋夜曲/王维 长信怨/王昌龄 出塞/王昌龄 清平调/李白 其一 其二 其三 出塞/王之涣 金缕衣/杜秋娘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