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很多母亲都会一边痛骂着自己不听话的孩子,一边自己难过。
为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而自责、哭泣。
然后又会恼怒道我为什么让自己陷入了如此困境!
都是因为你,我才变得如此可悲!
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母亲并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去爱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不知道怎样去爱呢?
因为她们自己也没能真切地从母亲那里感受到被爱的感觉。
于是在她们做了母亲之后就会想我不是这样的,我和我妈不一样!
孩子的幸福是母亲们最大的希望。
孩子的幸福甚至比母亲自己的人生都要重要。
正因为如此,这些母亲们拼命地为孩子将来的幸福考虑规划,并且按照这个规划引导孩子。
然而,孩子并没有按照母亲的期望发展。
母亲不愿让孩子重复自己的不幸,于是拼命地给孩子灌输自己的意见。
这样做就好了
那样做就好了
照我说的去做,你就能幸福
我愿意付出一切
为什么母亲明明拼命地灌输自己的意见,孩子却完全不会感到高兴,而且也不按照母亲说的去做呢?
不论怎么做,孩子都是一副不开心的样子。
明明应该很开心的事,孩子却总是一副不开心的样子。
我不幸福,所以不想让孩子再去感受这种不幸。
明明应该很开心的呀,可为什么孩子总是不见笑脸呢?
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理解我呢?
明明制定了完美的计划引导孩子,但不管怎么做孩子还是朝着反方向走,于是母亲的心态崩溃,彻底爆发了。
别老摆着一副臭脸!!为什么就不高兴呢!!
这些母亲这样做的理由其实非常简单。
因为她们坚信孩子的人生应该由身为母亲的自己来制定。
但是,孩子并不是母亲,而是独立于母亲之外的一个新的个体。
所以,孩子按照母亲说的去做时并不能感受到母亲所描述的那种幸福感。
孩子有着适应其自身的特性,遵循这种特性才是确保孩子幸福的方法,而且如果
遵循了孩子自身的特性,即使母亲不再大费周章地为孩子制定计划,孩子也能顺利成长。
但是,母亲并没有这个概念。所以,每次看到孩子偏离自己为其铺就的完美道路时,母亲就会陷入绝望。
我是一名暴力对策心理咨询师,目前为止已经参与了不计其数的被害者心理咨询工作。
这些咨询者中,有人遭遇家庭或职场暴力,有人不论去到何处都会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同时,也有不少人本来就生活不易,还饱受着人际关系的困扰;或者仅仅仅是生活方面就很困难的人也不在少数。
实际上,这些人大多在幼少年时期(译者注:一般指3~13岁)就遇到了成长问题。幼少年时期持续经历的过于残酷的逆境给他们此后的人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在成为父母之后,这些负面影响便以更加明显的形式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他们完全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养育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自己也未曾被认认真真地养育过。
在日复一日的咨询工作中,通过与这类母亲们进行的各种各样的交谈,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这样说来,现在还没有面向这类人群的育儿书籍。
现在的育儿书籍多半都在讲述怎样更好地育儿。
怎样培养可以让孩子进好学校、怎样培养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怎样做孩子才能在将来成为受社会好评的精英。这些书籍基本上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育儿步入正轨为前提的,目标是为了将育儿水平再提升一层楼。
至于被连怎样好好育儿都不知道根本连一般的育儿知识都不了解不知道要努力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困扰的母亲,目前还没有一本育儿书籍来帮助她们。
于是,我决定写一本育儿书来帮助我在现实中遇到的有育儿苦恼的母亲,她们面临着对育儿没有自信,或者不知道如何是好的问题,希望母亲们即使对育儿一窍不通,但单纯按照书里的方法也能轻松解决育儿问题!。这本书因此诞生。
所以,本书有明确的适用对象。
本书适用于以下人群。
- 目前对育儿束手无策的人群。
- 在育儿方面得不到他人帮助的人群。
- 新手母亲、一个人带孩子的人群。
- 过于追求理想的育儿,但却总是事与愿违的人群。
- 自己在机能不全家庭(译者注:家庭中持续并经常存在冲突、不法行为或发生针对家庭中部份成员的虐待事件,而其他的家庭成员这对这些事件采取容忍的态度)长大,所以对育儿一无所知的人群。
- 学习了其他的育儿书籍但效果不佳的人群。
以上为本书的适用对象。
要点是,首先母亲本人要感到轻松快乐。
接下来就可以开始有效解决育儿问题了。
理由及具体做法将在本书依次介绍。
本书没有过高的奢求,只希望能帮助母亲们尽量规避风险、少费力,感受到育儿的乐趣。
因为这是孩子们最期望看到的母亲的形象。
另外补充一下,本书原则上适用于4~12岁孩子的育儿问题。
乔(J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