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 |
核医学分子影像PET/CT病例精解
本书是一本PET/CT病例合集, 汇集疑难、 罕见及典型病例,涵盖18F-FDG、 18F-PSMA、 11C-MET、 11C-CFT、 11C-乙酸盐等多种正电子显像剂,每个病例按照病历摘要、PET/CT检查、病例讨论、诊断、临床随访、特邀专家点评、讨论与文献综述7部分进行编写,图像丰富、高清,特邀著名核医学专家田嘉禾教授、汪静教授、徐白萱教授、李立伟教授对每个病例的分析鉴别思路进行点评。特别荣幸田嘉禾教授亲自为本书作序。田嘉禾教授对每个病例都仔细审阅,严格把关,他对核医学的热切关注、无私奉献,让我们编委组感动的同时也受到鼓舞。
该书内容上努力做到,突出诊断思维、诊断技巧,以及对多种影像知识、临床综合知识的介绍。本书编写主要目的是通过临床病例,汇聚众多核医学领域专家的宝贵经验,引导各层次医学生、医生学习权威专家诊疗思维,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方式,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技巧,全面提升个人诊疗水平。同时通过综述部分加深对疾病的了解与认识,以及对多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 核医学分子影像发展迅速,对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和完善,由于病例数量有限,编者认识水平有限,编写内容还存在若干不足,这些将在书籍再版时逐步完善。希望《核医学分子影像PET/CT病例精解》出版后能成为广大医疗工作者的重要学习媒介,为核医学科及其他影像科室医务工作者提供帮助,能成为重要的参考、学习用书。 近年来,核医学人见证了中国核医学的高速发展:无论是在高精度设备配置、新型显像剂应用、诊疗一体化研究、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还是在核医学服务能力与服务范围方面,都取得了十几年前难以想象的进步。然而,随着核医学队伍的扩大和服务对象的增多,对核医学技术自身发展的要求也在不断加深。虽然核医学的业务范围涵盖甚广,但是疾病诊断,特别是PET/CT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其他炎性和慢性疾病的显像诊断,仍然是当前核医学的主要工作内容。面对待诊疾病的难度、临床医生要求的深化及诊治模式改进的需求,提高核医学医生诊断的准度、精度和对不同疾病的辨识能力,已经成为当今核医学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从科学观察、科学分析和实践检验中得以发展的。特别是核医学显像,涉及成像原理、病变生物特征、患者个体和病史综合分析,以及对同病异征同征异病相关临床知识等多个层面知识的有机整合,其结果的分析和判断,直接关系到核医学显像诊断的准确性、客观性和临床可利用性,是核医学医生必须在不间断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和提高的必由之路。所以近年来,国内不少单位出版了相当数量的病例报告、病例集锦等多种形式的教材和书籍,代表了核医学对临床能力提升的渴求。 王卉教授、杨国仁教授主编的《核医学分子影像PET/CT病例精解》,通过54个实际病例的病例讨论及特邀专家点评,对核医学疑难、罕见病例和部分典型病例的疾病分析思路、鉴别诊断及最终临床结果对比,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种方式对低年资核医学医生、新开展核医学显像的单位,应该有较好的启迪和教学意义,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诊断思维习惯,扩大临床疾病谱的知识,进而提高面对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临床疾病的诊断能力,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客观的参考诊断意见,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获得更多的临床认可。这种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临床病例讨论集锦,也是提高和深化临床核医学教学的有益尝试。 核医学凭借自身独特的分子显像能力,在精准医疗的大环境中,正在得到良好的发展。然而机遇从来都是和挑战并存的,如何保证在核医学诊断病例数量和复杂性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加快核医学诊疗水平的提升,是每一个核医学人必须牢记在心、不断追求和探索的任务。希望王卉教授、杨国仁教授主编的这本《核医学分子影像PET/CT病例精解》,能够启发更多核医学同人开展同类工作,大家共同努力,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让核医学显像的优势得以更好发挥和受到更多认可,积极融入健康中国的伟大事业,造福中国人民。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