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一幅画时,看到的是什么?
是美好的色彩与形象、画家的八卦逸闻,还是画面元素的隐喻、历史大势的映照?虽然我们可能已经熟悉许多名作的模样,读到过学者们条分缕析的解读,但一幅杰作究竟好在哪里,一位画家因何青史留名,却未必找到了答案。
还有一种看画的角度,聚焦于绘画本身,那就是画家的角度。当画家来到一幅画的面前,他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平面、一个成品,他具备作为同行的心有灵犀,他会看到隐藏在画布上的秘密,理解一幅画是如何产生的。
本书作者身兼画家和学者两重身份。作为专业的艺术史学者,他对于绘画的历史和理论体系有清晰的把握,揭示出权力的运转、社会的变迁如何影响着艺术的进程;作为自年少便执画笔,并曾游历欧洲诸多艺术馆的画家,他能以创作者的身份代入作者本人的视角,提供直面原作的感受与判断。作者以学院美术为线索,将西方绘画史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呈现西方绘画500年来的发展脉络。
本书将带领读者拆解画面,体察画家的构图、造型、调色、笔触,还有创作中的犹豫与坚定,立意时的欲望与野心,让读者仿佛来到大师创作的现场,重新发现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杰作;发现一幅画包含的风格与技艺的传承与革新,并理解这些流派是如何相互影响、此消彼长,西方绘画是以什么样的逻辑在演变。
?画家视角下的美术史,以真正内行的眼光破解何为好画,好画如何诞生。
不同于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由学者或作家撰写的艺术史,这是一部画家视角下的美术史。
学者看画,将绘画与文化、历史背景连接起来,搭建起某种理论框架,这样看画,焦点往往已落在了绘画之外;普通人看画,虽然可能熟悉了名作的模样,对画家的八卦津津乐道,却依然说不清它们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画。
当画家面对一幅画,他看到的不只是二维的平面图像,而是作画的过程,并能从中辨识出一份伟大的艺术传统的传承与变异。面对绘画史,画家会放下诸如印象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这些后知后觉的专有名词,祛除因艺术史一再讲述、并在不断复制和传播中层层叠加的光环。画家的视角所关注的,更接近作品本身。我们甚至可以说观看艺术的时候,与其相信艺术史,不如相信艺术家。
?有趣、有料、有深度,阅读无门槛,适合中国读者的西方美术入门导读。
语言通俗风趣,娓娓道来,将文艺复兴至今500年来西方美术的历程完整呈现,还夹有画家有趣逸闻,令人会心一笑。作者说,窥探画面的秘密仿若自己暂时独占面前的经典,这是每位画家的痴望与贪婪,在这本书中,他将这份享受也分享给大家,揭开西方绘画语言与文化传统的层层面纱,让中国读者在面对西方经典艺术作品时不再感到茫然。
?艺术通史 名作点评,双文本的艺术通识读物,直面原作的艺术旅程。
作者曾遍游西方主要艺术馆和博物馆,亦身为专业策展人,为本书甄选超过200幅经典画作,印刷精美,并精心加以解读。解读文字皆来自其直面原作的感受与判断,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等维度拆解画面,带领读者发现,这些艺术史上的杰作到底好在什么地方。本书主体文字部分是一部绘画通史,而名画图片和解读则是一条书中的副线,既与正文相配合,亦可独立成篇,读者仿佛参观一场世界名作的特展。
?宏观的历史思维,揭示出权力运转、社会变迁影响艺术进程的隐秘逻辑,随书附赠独有绘画传承谱系图。
善于描绘光影的天才卡拉瓦乔为何在二十世纪之前一直被遗忘?又有哪些一两百年前公认的大家如今已变得鲜为人知?西方绘画传统中持续几百年的斗争是什么?评判艺术的权力由谁掌控,这一地位又是如何转移的?法国的艺术大奖为什么却叫作罗马奖?印象派画家真的是挑战传统学院绘画的革命者吗?美国的崛起如何改变了现代艺术的风向?作者兼具画家和艺术史学者两种身份,带读者探索只有内行才会发现的画家背后的职业发展、人际关系,文化、经济与权力如何影响着艺术风格的传承与流变,呈现西方绘画500年来的发展逻辑。
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五百年来,西方绘画出现了最丰富的面貌、最清晰的线索、最典型的风格,梅花间竹,异彩纷呈。为了解读这些作品,学者们写了各种通史、断代史、国别史和画种史,加上对画家个案和流派的研究,使人们看画有了工具和方法。
画家看画,又不相同。看,原本就是最重要的学习过程,从小时学画,看老师示范,一直到看陈丹青老师画画,不知看了多少张。有时似懂非懂,有时柳暗花明,有时醍醐灌顶,个中滋味,不可尽说。博物馆中看到的画,已是一张永无可能再现过程的死物,但凭着多年的经验和知识,画家仍可大致重建,推导流程。如何构图,如何造型,怎样调色,如何以笔触呈现最后的表面窥探画面的秘密仿若自己暂时独占面前的经典,这是每位画家的痴望与贪婪,也得益于我从博士阶段开始认真接触艺术史后培养出的一种理性,使我能从经典名作带来的震撼中平静下来,祛除因艺术史一再讲述,并在不断复制和传播中层层叠加的光环,回归于物质和技术的基本层面。
高中时代,我迷恋印象派的光影,尤其是莫奈。几个暑假中,我用水粉尝试画出他闪动的彩色光斑,终究不得要领。大学时眼界开了,趣味向上追溯到卡拉瓦乔,到荷尔拜因,再到伦勃朗,现在想来也是全凭机缘,关键看王府井的外文书店中陈列了哪些印刷精美的画册。我们的视觉经验何其匮乏啊,以至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引进大展,不管是印象派、巴尔蒂斯、巴巴还是列维坦,都形同饕餮盛宴。
有了更多看画的机会后,便开始谈画。自那时起,我发现语言是语言,画是画,二者之间有难以逾越的距离。每个人的描述,都不免主观,赢得一个人的同意,就可能遭到另一个人的批评。何况许多时候我们谈论的对象其实是绘画的复制品,不等同于绘画本身,但我仍然痴迷于同行的一语中的。我有位师兄叫姚宏儒,论画率直鲁莽,像丹青老师常说的直见性命,我读了许多书后,还是忘不掉。他的话能勾起一个画家的瘾,让人垂涎,让人顿觉手痒。我读画谈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既是受他影响,也是绘画的魅力使然。画家对绘画语言的体察,或许在进入学者的图像阐释和史论梳理之前,可以稍微延长我们视觉的愉悦。
画家看画,还能如何?不妨离开具体的作品,走进生产者的内部视角。为什么风格悬殊、差别巨大的绘画面貌,仍然有一种恒定的价值?如果我们承认绘画作为手工技术的一面,那么这种技术何以产生?如何传承?是谁,又是怎样设定了技术标准?这连串的问题虽然未必能从画家那里获得答案,却实实在在指向每位画家的习画经验。我们和前辈来自各色名目的技术训练场所,从古代的工作室、作坊和行会,到今天的兴趣班、考前班、私人画室、美术中学,踞于最顶端的,当然就是美术学院。
从文艺复兴以来的五百年,恰好也是美术学院出现、发展、成熟、变异的五百年。要真正理解五百年来的好画,就有必要将它们放在学院的框架中加以审视。即便是现代艺术出现后,美术学院和学院绘画备受攻击时,毕加索仍然替学院辩护,大致意思是,如果没有学院绘画,现代艺术就连攻击的目标都没有了。如果把美术史看作一场漫长的竞技,很长的时间内,学院同时扮演着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角色。面对一幅画作,大家除了这幅画画了什么的疑问之外,还会有接下来的几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画?谁要你这样画?为什么能这样画?了解学院,同样可以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一般我们会说,艺术没有进化论意义的好与坏,今天的人不见得比十九世纪的人画得更好,十九世纪的人会崇拜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想要复兴的是更古老的希腊和罗马。但是对学院来说,进化从未停止,越往后,肯定越完善,越科学,越极端,也越僵化。美术学院,既成为一种技术教育的垄断机构,也成为一种权力体系,学院的进化与艺术的发展之间形成的张力,越到晚近,越显示出复杂性和多样性。横向地看,欧洲范围内的美术学院,折射出某时某地某国的文化政策,代表着一种文化软实力,根本上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学院的成长和发展,能够展现出艺术风格相互影响、彼此渗透、此消彼长的过程。艺术的中心也因此逐渐迁移,最开始是尼德兰、意大利,然后到法国、德国,本书中扼要回顾了这一过程,将绘画史变成一个连贯的有机整体。我们去看待某个艺术家和某件作品的时候,更容易借此找到坐标,了解它的前后关系。
我试着加入有趣的故事来令讲述变得更轻松。这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而是想与更多的爱好者朋友分享看画的一点经验和读过的一点书。热爱艺术是种幸福,分享热爱同样幸福,希望它一方面能把大家引向博物馆和各种展览,另一方面,它会带着我们的好奇心去形形色色的艺术史书籍中寻找答案。
马萧,画家、艺术史学者、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展人,1980年11月生于四川广元。2015年获清华大学美术学博士学位。
著有《印象派的敌人》《山外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绘画艺术研究》,编著有《交织的目光西方绘画500年》 ,曾先后在浙江省西湖美术馆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推荐序
前言
第1章 拉斐尔:天才与宗师
第2章 米开朗基罗和瓦萨里:学院奠基人
第3章 切利尼:看不见的鄙视链
第4章 威尼斯与佛罗伦萨:理念之争
第5章 威尼斯三杰:油画的质感
第6章 卡拉瓦乔:无知即无畏
第7章 卡拉奇和门徒:守护意大利
第8章 普桑:法国人在罗马
第9章 从罗马到巴黎:权力的移交
第10章 北方的美术学院:作坊与学院
第11章 鲁本斯:危险的对手
第12章 巴洛克时代的西班牙:繁荣与贫瘠
第13章 牟利罗:次要的宗师
第14章 凡·戴克和雷诺兹:国王的画师
第15章 庚斯博罗和英国风景画:英国人的图腾
第16章 洛可可和新古典主义:法国学院的蜕变
第17章 格罗、安格尔、德拉罗什和德拉克洛瓦:素描与色彩的第三次交锋
第18章 画室与罗马奖:年轻人的战场
第19章 自然主义:新学院风格
第20章 温克尔曼、弗里德里希和门采尔:古典主义和学院的另一种可能
第21章 俄罗斯美院和巡回画派:欧洲门口的陌生人
第22章 印象派:被误会的革命者
第23章 塞尚、凡·高、高更:非专业画家
第24章 学院和象征主义:世纪末的骚动
第25章 毕加索和达利:学院里的怪兽
第26章 萨金特、左恩和索罗拉:只有手和眼睛
第27章 德国表现主义:学院的张力
第28章 中欧与东欧:作为绘画的民族主义
第29章 社会主义美术学院:我们的老师
第30章 学院、博物馆和批评家:在新大陆
第31章 巴尔蒂斯和弗洛伊德:并非最后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