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置身文学现场思考文学创作与批评,分文学的召唤、个体的凝视、小说的目光、批评的伦理四个部分,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文学批评等诸多文体,全面呈现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新世纪文学的鲜活灵动和利弊得失。作者秉持“文学与生命互证”的价值立场,看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人格张力,视野开阔而深邃,行文清醒而警觉。在他的笔下,文学事关现实、语言、想象力、技巧,更事关主体、心灵、人格和边界,因而他的文学评论是可读可感、可思可想的,更是有温度有态度、有能量有生命的。
目录
一 文学的召唤
文体也是作家思想的呈现 003
存在一种令人愉悦的“文学性”吗?022
召唤一种新的现代小说 038
肯定中国当代文学也需勇气 047
文学写作中的南与北055
谈谈“新南方文学”的文化地理063
二 个体的凝视
思想着的自我——论韩少功的写作观081
感觉的象征世界——《檀香刑》之后的莫言小说106
“写一切”的雄心及其实现方式—— 论于坚散文128
阿来的写作及其超越性跋涉 145
灵光消逝年代的文学讲述—— 论张者小说154
对自我与世界的双重确证——论徐则臣的写作观 165
三 小说的目光
思想与生活的离合—— 论《应物兄》187
从苦难中眺望—— 论《惊蛰》197
日常生活令人惊骇的一面—— 论《回响》208
受难者的精神启悟—— 论《镜中》218
从声音出发的写作—— 论《金墟》228
终归是无处安身—— 论《河山传》242
四 批评的伦理
孙绍振的思想核仁257
成为一个创造者—— 我所理解的陈思和284
现代学术视野里的陈晓明296
对人心和智慧的警觉—— 论李静的文学批评330
批评如何立心—— 论胡传吉的文学批评354
他关注沉默的大多数—— 论柳冬妩的文学批评370
如何批评,怎样说话? 382
人格仍然是最重要的写作力量(代后记)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