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 |
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改善与应用前沿--母乳成分分析方法 读者对象:本书适用于关注母乳成分分析的学者、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者、乳品科学家以及婴幼儿配方食品研发技术人员等作为参考书与工具书。
本书重点介绍了采用组学技术,研究母乳中功能性特征成分的技术与方法,包括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脂质组学、糖组学、微生物组学等;探讨了适合母乳成分分析的多组分、高通量的微量灵敏分析技术和可验证的分析方法,包括适合于代表性母乳成分(营养成分和功能性特征成分)分析母乳样品的采样设计、样本采集过程、样品分离制备(前处理)与分析技术等,分别论述了母乳不同成分(营养成分和功能性特征成分)、不同组分的样品前处理过程和适用的分析技术与方法;同时根据作者对母乳成分的研究和食品安全监测工作,首次较系统地整理了母乳中目前已知污染物组分的分析技术。
本书适用于关注母乳成分分析的学者、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者、乳品科学家以及婴幼儿配方食品研发技术人员等作为参考书与工具书。
邵兵,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参比实验室主任,2016 年入选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和北京市“215”卫生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食品和环境危害物的前沿分析技术和健康效应研究。
刘彪,内蒙古伊利集团奶粉事业部技术研发总监、高*级工程师,《基于中国母乳成分研究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创制关键技术与产业化》获 2020 年度“全球科技创新奖——重大成就奖”、2020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第1章 概论 001
1.1 母乳成分研究的重要意义 002 1.1.1 国际母乳成分相关研究 002 1.1.2 国内母乳成分相关研究 003 1.1.3 研究母乳成分的必要性 003 1.1.4 母乳中功能性特征成分的作用 004 1.1.5 母乳成分研究需要监测污染物 004 1.2 母乳中营养成分的组成及存在形式 004 1.2.1 宏量营养素 005 1.2.2 脂溶性维生素 005 1.2.3 水溶性维生素 006 1.2.4 矿物质 007 1.3 母乳中营养成分的测定方法 008 1.3.1 宏量营养素、核苷与核苷酸、总能量的测定方法 008 1.3.2 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方法 009 1.3.3 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方法 010 1.3.4 矿物元素的测定方法 011 1.4 母乳中环境污染物的影响 011 1.5 展望 012 1.5.1 建立中国母乳成分数据库 012 1.5.2 持续探究母乳喂养的近期影响与远期效应 012 1.5.3 系统布局母乳营养成分的代谢组学研究 013 1.5.4 研究母乳中痕量生物活性成分以及功能性特征成分 013 1.5.5 加强母乳中环境污染物的研究 013 1.5.6 进行方法学研究 013 参考文献 013 第2章 母乳代谢组学 017 2.1 概述 018 2.1.1 代谢组学的概念及应用范围 018 2.1.2 代谢组的概念及应用范围 019 2.1.3 母乳代谢组学的概念及应用范围 019 2.1.4 母乳代谢组学研究内容 019 2.1.5 母乳代谢组学研究举例 020 2.2 母乳中的代谢产物 021 2.2.1 母乳代谢组学研究概况 021 2.2.2 LC-MS和GC-MS技术的应用 024 2.2.3 1H NMR光谱的应用 024 2.3 基于NMR与MS的代谢组学 025 2.4 影响母乳代谢组的因素 027 2.4.1 胎龄和哺乳期对母乳代谢组的影响 027 2.4.2 特定地理位置对母乳代谢组的影响 028 2.4.3 疾病状态对母乳代谢组的影响 029 2.5 展望 030 参考文献 031 第3章 母乳蛋白质组学 035 3.1 概述 036 3.1.1 蛋白质组学的基本概念 036 3.1.2 广义蛋白质组学的概念 036 3.1.3 母乳蛋白质组学的概念 036 3.1.4 母乳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 036 3.2 母乳蛋白质组学的检测方法、种类和影响因素 037 3.2.1 母乳蛋白质组学的检测方法 037 3.2.2 母乳不同种类蛋白质的组学研究 037 3.2.3 母乳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影响因素 039 3.3 乳脂肪球膜与外泌体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039 3.4 多肽组学 040 3.5 展望 041 参考文献 041 第4章 母乳脂质组学 045 4.1 概述 046 4.1.1 脂质组学的研究目标 046 4.1.2 脂质组学的研究内容 046 4.1.3 母乳脂质组学的概念 046 4.2 脂质组学技术 047 4.2.1 脂质的提取方法和分离技术 047 4.2.2 脂质的定性和定量测定技术 048 4.3 母乳脂质组学的研究内容 051 4.3.1 母乳脂质组成与检测 051 4.3.2 母乳脂肪酸组成与检测 053 4.3.3 母乳甘油三酯组成与检测 054 4.3.4 母乳磷脂组成与检测 058 4.3.5 母乳胆固醇组成与检测 059 4.4 展望 060 参考文献 061 第5章 母乳糖组学 065 5.1 概述 066 5.1.1 聚糖的概念 066 5.1.2 聚糖的作用 066 5.1.3 聚糖的多样化 067 5.1.4 糖缀合物的概念 067 5.1.5 糖组的概念 068 5.1.6 糖组学的概念 068 5.1.7 母乳糖组学的概念 069 5.1.8 糖组学与其他组学的协同分析 070 5.2 母乳糖蛋白及其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070 5.2.1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概念与作用 071 5.2.2 乳铁蛋白的概念与作用 071 5.2.3 κ-酪蛋白的概念与作用 072 5.2.4 乳脂肪球膜蛋白的概念与作用 072 5.3 母乳糖脂及其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074 5.3.1 母乳中神经节苷脂含量与存在形式 074 5.3.2 母乳糖脂对胃肠道病原体黏附的影响 075 5.3.3 母乳糖脂对致病菌产生毒素的影响 076 5.3.4 母乳糖脂对病毒活性的影响 076 5.4 母乳寡糖及其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077 5.4.1 母乳寡糖简介 077 5.4.2 母乳糖组对共生菌的影响 077 5.4.3 HMOs介导的对致病菌的防御作用 078 5.5 糖复合物益生潜力以及产品的研发 081 5.5.1 母乳糖复合物的益生潜力 081 5.5.2 牛乳糖复合物的抗菌潜力 081 5.5.3 母乳糖复合物研究的未来方向 083 5.6 糖组学的研究方法 083 5.6.1 糖捕捉法 084 5.6.2 微阵列技术 084 5.6.3 化学选择糖印迹技术 084 5.6.4 双消化并串联柱法 085 5.7 展望 085 5.7.1 聚糖和聚糖结合蛋白的多样性研究 085 5.7.2 糖蛋白的分离与检测技术 086 5.7.3 糖链结构的测定 086 5.7.4 HMOs的抗菌活性及作用方式 086 5.7.5 糖组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087 参考文献 087 第6章 母乳微生物组学 093 6.1 概述 094 6.1.1 微生物组学概念 094 6.1.2 母乳微生物组学概念 094 6.1.3 母乳中微生物多样性 094 6.1.4 母乳微生物组学研究目的 095 6.2 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 095 6.2.1 母乳喂养与婴儿配方食品喂养对婴儿的肠道细菌菌群组成的影响 096 6.2.2 微生物代谢组学的比较 096 6.3 影响母乳微生物组的潜在因素 098 6.3.1 分娩方式与喂养方式 098 6.3.2 胎儿发育成熟程度 099 6.3.3 哺乳阶段 099 6.3.4 抗生素的使用 099 6.3.5 乳母的健康状况 099 6.3.6 生存地理环境 100 6.3.7 乳母膳食与营养状况 100 6.4 调节母乳微生物组的潜在意义 100 6.4.1 动物模型试验结果 100 6.4.2 影响婴儿肠道益生菌定植 101 6.4.3 益生菌的预防作用 101 6.5 展望 101 参考文献 102 第7章 母乳中蛋白质及其组分测定 107 7.1 总蛋白质及其组分研究 108 7.1.1 总蛋白质含量 108 7.1.2 不同蛋白质组分 108 7.1.3 蛋白质组分的方法学研究进展 109 7.2 不同蛋白质组分测定方法 109 7.2.1 α-乳清蛋白的测定方法 109 7.2.2 β-酪蛋白的测定方法 110 7.2.3 乳肽的测定方法 111 7.2.4 乳铁蛋白的测定方法 112 7.2.5 免疫球蛋白的测定方法 114 7.2.6 骨桥蛋白的测定方法 117 7.2.7 乳脂肪球膜蛋白组学的测定方法 117 7.3 氨基酸含量测定方法 117 7.3.1 氨基酸自动分析法 119 7.3.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19 7.3.3 气相色谱法 120 7.3.4 色谱质谱联用法 120 参考文献 120 第8章 母乳中脂质及其组分测定 125 8.1 脂质的概念 126 8.1.1 脂肪 126 8.1.2 磷脂 126 8.1.3 胆固醇 126 8.1.4 神经酸 126 8.1.5 反式脂肪酸 126 8.2 母乳脂质的提取方法 127 8.2.1 碱水解法 127 8.2.2 酸水解法 127 8.2.3 氯仿-甲醇法 128 8.3 母乳脂质分析方法 128 8.3.1 母乳脂肪酸的分析方法 128 8.3.2 母乳甘油三酯的分析方法 128 8.3.3 母乳磷脂的分析方法 129 8.3.4 母乳胆固醇的分析方法 129 8.3.5 母乳脂质组学分析方法 130 8.3.6 乳脂肪球膜的提取及成分测定 130 8.4 中链脂肪酸的测定方法 131 8.4.1 气相色谱法 132 8.4.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132 8.4.3 薄层色谱法 133 参考文献 133 第9章 母乳中碳水化合物及其组分测定 135 9.1 碳水化合物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136 9.1.1 总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136 9.1.2 乳糖的测定 136 9.1.3 单糖的测定 138 9.2 低聚糖/寡糖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138 9.2.1 色谱分析技术 138 9.2.2 电泳技术 139 9.2.3 多种检测技术的联合应用 139 9.2.4 可检测的低聚糖 139 9.3 核磁共振代谢组学 140 9.4 展望 140 参考文献 140 第10章 母乳中微量生物活性成分测定 143 10.1 核苷和核苷酸 144 10.1.1 核苷和核苷酸的测定方法 144 10.1.2 游离核苷和核苷酸的测定方法 144 10.1.3 总的潜在可利用核苷(TPAN) 145 10.2 补体成分 145 10.2.1 总补体溶血活性测定 145 10.2.2 补体成分含量测定 146 10.2.3 补体成分测定的经典方法 146 10.3 唾液酸 147 10.3.1 唾液酸的传统检测方法 147 10.3.2 色谱与质谱法 147 10.4 其他微量成分 148 10.4.1 母乳microRNA或miRNA 148 10.4.2 溶菌酶 149 10.4.3 细胞因子 149 10.4.4 激素及类激素成分 150 参考文献 150 第11章 母乳成分快速分析仪的应用 153 11.1 母乳成分快速分析仪的概念 154 11.2 母乳成分快速分析仪测定结果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154 11.2.1 相关性分析 154 11.2.2 蛋白质含量测定的比较 155 11.2.3 脂肪含量测定的比较 155 11.2.4 乳糖含量测定的比较 155 11.2.5 总固形物含量测定的比较 156 11.3 HMA的应用 156 11.3.1 适用范围 156 11.3.2 临床应用 156 11.3.3 现场调查 157 11.3.4 需要注意的问题 157 参考文献 158 第12章 母乳中细菌检测方法 159 12.1 传统培养基法与不依赖培养基法的比较 160 12.2 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的应用 160 12.3 展望 162 参考文献 163 第13章 母乳的物理特性 165 13.1 感官特征 166 13.1.1 气味 166 13.1.2 味道 166 13.1.3 颜色、稠度、口感 167 13.2 渗透压 167 13.2.1 正常值 167 13.2.2 营养学意义 168 13.2.3 影响渗透压的因素 169 13.3 电导率 169 13.3.1 正常值 169 13.3.2 营养学意义 170 13.3.3 影响电导率的因素 170 13.4 其他物理参数 170 13.4.1 冰点与沸点 170 13.4.2 密度 171 13.4.3 表面张力 171 13.4.4 分散性 171 13.4.5 pH值和酸度 172 参考文献 172 第14章 母乳中α-乳白蛋白含量测定 175 14.1 乳白蛋白测定的材料与方法 176 14.1.1 试剂 176 14.1.2 仪器工作条件 177 14.1.3 标准曲线溶液的配制 177 14.1.4 母乳酶解 178 14.2 乳白蛋白测定的结果与讨论 178 14.2.1 特异性多肽的选择 178 14.2.2 内标的选择 179 14.2.3 方法学验证 180 14.2.4 母乳样品含量以及与市售婴儿配方乳粉的比较 180 14.3 结论 181 参考文献 181 第15章 母乳中乳铁蛋白含量测定 183 15.1 乳铁蛋白测定的材料与方法 184 15.1.1 化学试剂 184 15.1.2 母乳样品采集 185 15.1.3 合成肽标准品 185 15.1.4 前处理方法 185 15.1.5 液相色谱条件 185 15.1.6 质谱条件 186 15.1.7 方法学验证 186 15.2 乳铁蛋白测定的结果与讨论 187 15.2.1 母乳乳铁蛋白的特征肽和内标 187 15.2.2 靶向特征肽的选择 187 15.2.3 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189 15.2.4 方法学验证 190 15.2.5 方法应用 191 15.3 结论 192 参考文献 193 第16章 母乳中胆碱、L-肉碱、乙酰基-L-肉碱和牛磺酸测定 195 16.1 胆碱、L-肉碱、乙酰基-L-肉碱和牛磺酸测定的材料与方法 196 16.1.1 仪器设备 196 16.1.2 试剂与标准品 196 16.1.3 储备液配制 196 16.1.4 样品预处理 197 16.1.5 分析检测条件 197 16.2 胆碱、L-肉碱、乙酰基-L-肉碱和牛磺酸测定的结果与讨论 198 16.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198 16.2.2 样品预处理方法的优化 200 16.2.3 方法学验证 200 16.2.4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 202 16.3 结论 202 参考文献 202 第17章 母乳中水解氨基酸含量测定 205 17.1 水解氨基酸测定的材料与方法 206 17.1.1 仪器与试剂 206 17.1.2 溶液配制 207 17.1.3 母乳样品采集、来源、保存条件 207 17.1.4 样品预处理方法 207 17.1.5 衍生及分析 207 17.2 水解氨基酸测定的结果与讨论 208 17.2.1 UPLC法色谱柱的选择 208 17.2.2 UPLC法流动相的优化 208 17.2.3 方法学验证 210 17.2.4 两种方法的对比 210 17.2.5 母乳中含量 211 17.3 结论 212 参考文献 213 第18章 母乳中矿物质含量测定 215 18.1 食物中矿物质含量检测方法 216 18.1.1 光谱法 217 18.1.2 质谱法 217 18.1.3 色谱法 217 18.1.4 电化学分析法 218 18.2 ICP-MS应用于母乳矿物质含量分析实例 218 18.2.1 材料与方法 218 18.2.2 结果与讨论 221 18.2.3 方法学分析 223 18.2.4 结论 224 18.3 展望 225 参考文献 225 第19章 母乳中维生素和类维生素测定 229 19.1 理化特点及其功能 230 19.1.1 脂溶性维生素 230 19.1.2 水溶性维生素 230 19.2 脂溶性维生素测定方法 231 19.2.1 脂溶性维生素检测前准备 231 19.2.2 维生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测定 232 19.2.3 维生素D的测定 233 19.2.4 维生素E的测定 234 19.2.5 维生素K的测定 235 19.3 水溶性维生素测定方法 236 19.3.1 水溶性维生素一般测定方法 236 19.3.2 其他水溶性维生素测定方法 238 19.4 展望 239 19.4.1 脂溶性维生素 239 19.4.2 水溶性维生素 240 参考文献 240 第20章 母乳中持久性有机氯农药含量测定 245 20.1 持久性有机氯农药测定的材料与方法 246 20.1.1 仪器 246 20.1.2 试剂 246 20.1.3 实验方法 246 20.2 持久性有机氯农药测定的结果与讨论 248 20.2.1 前处理方法 248 20.2.2 方法学验证 249 20.2.3 加标回收率 250 20.2.4 母乳中含量 251 20.3 结论 252 参考文献 252 第21章 母乳中二英及其类似物含量测定 255 21.1 二英及其类似物测定的仪器与试剂 256 21.1.1 仪器 256 21.1.2 试剂 257 21.2 母乳样品采集 261 21.3 二英及其类似物测定的实验方法 261 21.3.1 样品前处理 261 21.3.2 仪器分析条件 264 21.3.3 结果计算 267 21.4 二英及其类似物测定的结果与讨论 270 21.4.1 方法验证 270 21.4.2 定量内标回收率 270 21.4.3 母乳中含量 271 21.5 结论 272 参考文献 273 第22章 母乳中全氟化合物含量测定 275 22.1 全氟化合物测定的仪器与试剂 276 22.1.1 仪器 276 22.1.2 试剂 276 22.2 母乳样本采集 277 22.3 全氟化合物测定的实验方法 278 22.3.1 样本前处理 278 22.3.2 仪器分析条件 278 22.3.3 定性定量方法 278 22.4 全氟化合物测定的结果与讨论 279 22.4.1 前处理方法优化 279 22.4.2 仪器分析方法优化 280 22.4.3 方法学验证 281 22.4.4 母乳中含量 282 22.5 结论 283 参考文献 284 第23章 母乳中有机磷阻燃剂含量测定 285 23.1 有机磷阻燃剂测定的材料与方法 286 23.1.1 仪器 286 23.1.2 试剂 286 23.1.3 实验方法 287 23.1.4 母乳样本采集 289 23.2 有机磷阻燃剂测定的结果与讨论 290 23.2.1 前处理方法 290 23.2.2 方法学验证 292 23.2.3 母乳中含量 294 23.3 结论 294 参考文献 295 第24章 母乳中多溴二苯醚含量测定 297 24.1 多溴二苯醚测定的仪器与试剂 298 24.1.1 仪器 298 24.1.2 试剂 298 24.1.3 净化材料 300 24.2 母乳样品采集 300 24.3 多溴二苯醚测定的实验方法 300 24.3.1 样品前处理 300 24.3.2 仪器分析条件 302 24.3.3 结果计算 304 24.4 多溴二苯醚测定的结果与讨论 305 24.4.1 方法验证 305 24.4.2 定量内标回收率 305 24.4.3 母乳中含量 305 24.5 结论 307 参考文献 307 第25章 母乳中双酚A及其类似物含量测定 309 25.1 双酚A及其类似物测定的材料与方法 310 25.1.1 仪器 310 25.1.2 试剂 310 25.1.3 实验方法 311 25.2 双酚A及其类似物测定的结果与讨论 313 25.2.1 前处理方法 313 25.2.2 方法学验证 320 25.2.3 母乳中含量 322 25.3 结论 323 参考文献 323 第26章 母乳中邻苯二甲酸酯及其代谢产物含量测定 325 26.1 邻苯二甲酸酯及其代谢产物测定的材料与方法 326 26.1.1 仪器 326 26.1.2 试剂 326 26.1.3 实验方法 328 26.2 邻苯二甲酸酯及其代谢产物测定的结果与讨论 329 26.2.1 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法的建立 329 26.2.2 方法学验证 333 26.3 结论 335 参考文献 336 第27章 母乳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含量测定 337 27.1 氯酸盐和高氯酸盐测定的材料与方法 338 27.1.1 仪器 338 27.1.2 试剂 338 27.1.3 实验方法 339 27.2 氯酸盐和高氯酸盐测定的结果与讨论 340 27.2.1 前处理方法 340 27.2.2 方法学验证 341 27.2.3 加标回收率 343 27.2.4 母乳中含量 343 27.3 结论 345 参考文献 345 第28章 母乳中真菌毒素含量测定 347 28.1 真菌毒素测定的材料与方法 348 28.1.1 仪器 348 28.1.2 试剂 348 28.1.3 实验方法 349 28.2 真菌毒素测定的结果与讨论 350 28.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350 28.2.2 方法学验证 351 28.2.3 母乳中含量 354 28.2.4 与国内外文献的比较 356 28.3 结论 357 参考文献 357 第29章 母乳中液晶化合物含量测定 359 29.1 液晶化合物测定的材料与方法 360 29.1.1 仪器 360 29.1.2 试剂 360 29.1.3 实验方法 360 29.2 液晶化合物测定的结果与讨论 361 29.2.1 APGC-MS/MS方法开发 361 29.2.2 前处理方法开发 362 29.2.3 方法学验证 365 29.2.4 加标回收率 367 29.2.5 母乳中含量 367 29.3 结论 368 参考文献 368 第30章 母乳中重金属含量及形态测定 371 30.1 母乳中重金属含量测定 372 30.1.1 仪器与试剂 373 30.1.2 实验方法 373 30.1.3 结果与讨论 374 30.1.4 结论 379 30.2 母乳中元素形态分析 380 30.2.1 元素形态分析及技术 380 30.2.2 样品前处理 381 30.2.3 形态分析的方法 382 30.2.4 元素形态分析在母乳中的应用 382 参考文献 385 第31章 母乳中指示性多氯联苯含量测定 387 31.1 指示性多氯联苯测定的仪器与试剂 388 31.1.1 仪器 388 31.1.2 试剂 388 31.2 指示性多氯联苯测定的实验方法 390 31.2.1 样品前处理 390 31.2.2 仪器分析条件 392 31.2.3 结果计算 394 31.3 指示性多氯联苯测定的结果与讨论 395 31.3.1 方法验证 395 31.3.2 母乳中含量 395 31.3.3 结论 397 参考文献 397 第32章 母乳中微塑料含量测定 399 32.1 微塑料测定的仪器与试剂 400 32.1.1 仪器 400 32.1.2 试剂 400 32.2 微塑料测定的实验方法 400 32.2.1 样品前处理 400 32.2.2 拉曼光谱测试 401 32.2.3 材质确定 401 32.2.4 质量控制 401 32.3 微塑料测定的结果与讨论 402 32.3.1 前处理方法 402 32.3.2 方法学验证 402 32.3.3 加标回收率 405 32.4 结论 405 参考文献 405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