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情感与博弈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眉横春山,眼含秋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此类优美的词句大多出自痴情男女之手。他们沉浸在情感的海洋中感悟人生,在灵与肉的碰撞中探索生命,对异性充满鲜活的遐想,情感常常溢于言表。他们笑语盈盈、步生莲花,时时散发温柔的魅力,处处展示暧昧的举止。他们的情爱世界花雨满天、美妙绝伦,是其他动物无法感知的人间奇迹。至于其他动物,都只是激素的奴隶、欲望的载体,它们没有爱情,也不会结婚,与人类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人类的错觉,或者只是一种有趣的心理现象。
孟子早就说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意为人与动物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句话虽短,却是进化心理学的萌芽。
所谓进化心理学,是以进化理论来解释人类心理现象的学科,内容相当驳杂,不但可以用来解释动物行为,而且可以用来解释人类行为,特别是用来解释两性关系,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以至于有人误以为,进化心理学就是研究两性关系的学科。其实两性关系只是进化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领域,不过由于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更为人们所熟知罢了。
此前人们比较重视生物机体的研究,比如:眼睛是如何进化而来的?毛发该如何生长?皮肤为何富有弹性?……当进化心理学崛起后,人们开始关注动物行为的进化,比如:鸟儿为何会筑巢?鱼儿为何会洄游?……各种研究归纳之后,人们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许多动物行为都受到基因的控制,生物钟就是很好的例子。
从植物到动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从猩猩到人类,都有生物钟现象生命活动会随着时间节律的变化而变化。你什么时候困了、什么时候起床,都由生物钟决定,而生物钟由基因决定,相关研究已经获得了2017年的诺贝尔奖。这个事实表明,人类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受到了基因的控制,这就是基因决定论,是进化心理学领域比较重要的理论。
有人不喜欢基因决定论,他们只认可基因对某些机体特征的决定作用,诸如皮肤的颜色、身材的高矮和血型的分类等,但不认可基因对行为的决定作用。那意味着人类可能会失去自由意志,沦为基因的奴隶,对人类中心观是个沉重的打击。
可基因决定论的证据越来越多,比如语言能力就受到基因的控制,阅读能力也与基因有关,甚至连我们喜欢甜食的程度,也无法摆脱基因的影响。
人类对甜食的偏爱程度取决于甜味剂受体,那是一种味觉细胞表面蛋白,表达丰度由基因决定。也就是说,你是不是喜欢吃糖,与你的基因有关。而你是不是喜欢吃糖,又决定了你的身材是胖还是瘦。身材的胖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是不是喜欢运动,并进一步影响你的身体健康状况。而身体健康状况无疑会影响你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并决定你恋爱的成功率和离婚的可能性。
由此可以推测,人类情感极有可能也会受到基因的影响,那正是进化心理学关心的主题男人对女人的态度,或者女人对男人的看法,背后都能隐约看到基因的影子。
客观而言,我们不必轻易否定基因决定论,当然也不应过于依赖基因决定论。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接受折中的态度,许多学者主动站队分为两派:一派反对,另一派支持。有趣的是,正是两派之间的激烈论战,才使得相关观点被更多的人了解。
反对者认为,人类不是一种普通的动物,而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动物。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比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与文盲相比,或者有宗教信仰的人,与无神论者相比,他们看待情感的方式并不相同。毕竟情感的内涵相当复杂,将其简单地归因于基因的控制,是不太严谨的方法论错误。
而支持者相信,动物情感是进化的结果,是早就写进基因的行动指南。无论雌雄,情感的目的都是获得更多的后代。这一逻辑完全可以拓展到人类身上,并用来解释一系列的相关问题,诸如人类为什么要谈恋爱?为什么要结婚?结婚前为什么要收彩礼?结婚时为什么要大办婚礼?父母为什么会合作照顾后代?为什么婚后还会偷情?……这些问题原本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就此一变而成为生物学问题。
研究范式的改变,答案也让人耳目一新。
进化心理学的麻烦在于,研究人员无法直接拿人来做实验,动物实验也是困难重重。许多动物都容易受到观察行为的干扰,就连轻微的激素波动也可能影响观察结果,导致进化心理学时常遭到一些激烈的抨击。人们指责相关研究完全是在胡说八道,哪怕有些结论看似很有道理,也只不过是一堆正确的废话。比如说女性容易害羞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进化心理学家却要装模作样地展开社会调查,再一本正经地给出科学解释,纯属多此一举,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并没有提供真正有效的见解和知识。
尽管如此,进化心理学还在继续发展,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更多的研究人员涌入其中,想要挖掘隐藏的宝藏。他们勇于解剖人类的情感世界,并提出了大量全新的见解,许多理论都足以刷新旧的观念,成为人类了解自我的重要切入点。
平心而论,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肯定有所区别。毕竟人类是典型的群居动物,容易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拥有压制动物本能的气质。我们的艺术作品,无论是电影还是文学,音乐还是舞蹈,绝大多数都在歌颂爱情、礼赞忠诚。至少在形式上,人类情感世界的内涵深度已经远远超越了其他动物。
但无论如何,人类仍然是一种动物,仍要受到进化法则的制约。文化的力量固然强大,还无法全面消除生物学本能的影响。基因的控制仍然会起作用,很难轻易摆脱。
目前认为,文化和基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比重大约各占一半。只受文化影响却不受基因控制的机体不是生命,而是神灵;只受基因控制而不受文化影响的机体只是简单的动物,不足以成为人。真正的人类,是文化与基因作用的综合体。我们推崇高尚的品行、赞颂真诚的友谊、歌唱忠贞的爱情、捍卫稳定的婚姻,同时我们也需要吃喝拉撒,想尽一切办法满足肉体的需要。没有肉体,文化无以依存;没有文化,则肉体失去意义。
文化令我们感动,基因让我们行动。
只有掌握其中的微妙平衡,才能充分理解人生的意义,践行人生的价值。
基因的法则是设法将自己传递下去,指导机体依次完成生长发育、选择配偶、交配、生育后代等任务。动物种类不同,在每一环节采取的策略也各不相同。有些动物会快速推进部分进程,比如秋蝉,它们在地下蛰伏多年,以执行机体生长任务,然后在某一时刻集体爬出地面,在树梢高声鸣叫,呼朋引伴,同步进入配偶选择阶段。只要雄性声音足够大,就能吸引雌性前来进入交配环节。雌性随即找地方产卵,完成生育环节。所有工作都在数天之内完成。为了节省时间,它们甚至压缩了后代抚育程序,雌性只是将卵产在树枝上,任其自生自灭。整个过程几乎没有多余活动,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完成使命的雌性和雄性随之死去,对这个世界没有丝毫留恋,它们都是基因指令的完美执行者,简洁高效,从不拖泥带水。
并非所有动物都像秋蝉这样不折不扣地执行基因的指令,它们有时也会采用其他策略,有的环节被延长,有的环节被缩短,并直接影响了最终的寿命,其中以人类的表现最为独特我们几乎将所有环节都尽量延长,以至于在配偶选择环节出现了缠绵悱恻的爱情,并在交配之前插入了结婚程序。可究其本质,每个环节都与其他动物没有本质区别,都只是在基因的指导下例行公事而已。不过人类的手续更为烦琐、时间更加漫长,仪式感也更为强烈,因此也更显有趣,或者说更加烦人。所有活动的目标,都是为了让对方在合作关系中投入更多,从而让自己获益更多,那是基因的预设方案,也是两性博弈的基本原则。
雌雄两性会在每个环节展开不同形式的博弈,动物学家称之为两性博弈,在人类这里特称为男女博弈。之所以稍做区别,是为了表示对人类的基本尊重。
男女博弈是个严谨的学术话题,尽管有时免不了带点八卦色彩,其内核却是以博弈论为基础的策略体系。
博弈论原本是一个经济理论,却在进化论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比如:什么样的叶片可以帮助植物收集更多的光能?什么样的体色可以帮助动物有效躲避捕杀?每次生育多少后代才能获得更多的生殖回报?……每个问题都离不开反复的博弈。两性关系中,更是充满了博弈的技巧,比如:雄性在雌性面前该如何表现?雌性应该如何评估雄性的实力?……相关博弈策略我们很少在教材中读到,也没有哪位老师会在课堂上公开讨论这个话题,然而男女博弈策略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所有人的命运,甚至塑造了人类社会的形态。
假如你孤傲清高,想要摆脱庸俗的男女博弈,远离红尘,做个餐风饮露的绝世高人,你就会在婚姻市场里彻底出局,无法留下自己超凡卓越的基因。留下基因的都是凡夫俗子。世俗男女可能没有听过博弈论,却在默默遵循基因的指引,时刻践行着博弈的精神,从相知相识到相依相爱,再到结婚生子或者相离相弃,没有哪个环节能够摆脱博弈策略的制约。
男女生理结构不同,行为目标不同,适用的博弈策略自然也不相同。但他们却共享相同的博弈目标,那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生殖回报。
生殖回报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我们可以将其通俗地理解为,后代数量越多,生殖回报越大。请记住这一原则:追求生殖回报是所有生物的根本任务。尽管现代人已经不把多子多福作为人生指南,但进化的惯性不可能轻易消除,生殖回报意识已经深深植根于男人和女人的基因之中,指导他们精心乔装打扮,混迹于婚姻市场中讨价还价,巧舌如簧、海誓山盟,一代又一代,从不止歇。有人在繁华中儿孙满堂,有人在凄清中孤独终生。
需要指出的是,男女博弈并非处心积虑设计的结果。比如女性普遍采取单胎策略,并不是说她们故意只生一个,而是由于长期的进化压力,不得已保留了单胎的性状,多胎能力则遭到了自然选择的压制。但表面看来,单胎策略很像是女性与男性博弈的结果,事实上她们并没有明确的计划,也没有清晰的意识,同时也没有相关的控制能力。很多女人都不知道为什么一胎只能生一个孩子,当然也根本谈不上什么心机。因此我们不必对男女博弈策略感到恼怒或者沮丧。大家都只是在服从基因的指令,一代一代照章办事而已。进化的惯性让我们采取这样或那样的行动,绝不是绞尽脑汁用来对付配偶的阴谋。
所以我们应该用平常心看待男女博弈。尽管有些博弈策略显得冷静而薄情,却也并不妨碍真情的流露。真情是结局,博弈只是剧情;或者说真情是现状,博弈只是进化的路径。博弈策略可以看成制作蛋糕的菜单,厨师照单操作,就能呈现无与伦比的美味。我们在享受香浓的蛋糕时,完全不必追问也不必在意蛋糕的制作流程,而只需要尽情享受那种软甜细滑的感觉。同样的道理,我们在享受真情的喜悦时,也不必考虑这种喜悦从何而来,更不必分析那是何种博弈策略的产物。大家不必假借知识的名义,把爱情当作所谓考验,把婚姻看作所谓陷阱。爱情和婚姻其实是为二人世界搭建的最佳舞台,这个舞台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战斗的。忘掉博弈,享受真情,才是男女博弈的终极目标。
本书梳理了男女博弈的内在逻辑,带你直击爱情和婚姻的本质,深度理解婚姻的意义。这一主题与道德无关,而只是科学原理的呈现。科学有时就像不谙世事的老夫子,未免有点大煞风景,但谁又能抵挡好奇的念头和获取知识的乐趣呢?我们不必因道德而愤怒,也不必因科学而悲观。相反,我们其实应该感谢男女博弈,那是文明的阶梯,更是驱动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男女两性在风风雨雨中反复上演着你来我往的情感大戏,通过曲折的剧情,终于迎来了近乎圆满的结局。没有博弈,就没有人头攒动、光怪陆离的文明时代。正是在两性博弈的推动下,我们才拥有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世界,他们是男女博弈的实际执行者,是精子和卵子的最佳代言人,也是有性生殖的坚定追随者。所以要想讨论两性博弈,必先理解有性生殖,那是所有两性博弈的根源。
下面就让我们言归正传,从有性生殖的起源与进化说起。
故事虽然陈旧,情节却依然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