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马史诗到《挪威的森林》:撼动心灵的诗篇与气势磅礴的巨制
定 价:60 元
- 作者:石琴娥
- 出版时间:2016/3/1
- ISBN:9787515105475
- 出 版 社:西苑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046-53 H059-53
- 页码: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16开
-
商品库位:
这是一部由国内精通德、日、意、阿拉伯语、希腊语以及东欧和北欧各国语言等20个语种的58位资深翻译家撰写而成的翻译家谈翻译的论文集,其中不少作者德高望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多次荣获国内和国际大奖和勋章。他们从切身多年翻译的经验出发,来谈论如何翻译文学名著,并以大量具体例证,结合各语种的名著,如《荷马史诗》、《摩诃婆罗多》、《浮士德》、《雪国》等的翻译,分析了译事的艰难和成果、水平和谬误,文笔犀利生动、有理有据、有警示、启迪作用,可供后人借鉴学习。
一个多世纪以来,从英、美、法、俄罗斯和西班牙等大语种翻译成中文的世界名著浩如烟海,无法统计。如果翻开一下图书目录看一看,从上述语种以外的语种翻译成中文的世界经典作品其实也是多得难以统计的,且不谈希腊神话、罗马史诗、阿拉伯文学中的《一千零一夜》,还有德国的歌德和席勒以及日本的村上春树的作品……他们可以说是小语种中的“大语种”了。就以真正小语种如北欧文学来说,其中有不少作品为大家所熟知,并且一代代传承下来, 经久不衰。英国的莎士比亚是大国语种中有名的文学家之一,全世界公演作品多的戏剧大师,在这座文学大花园中可以称得上是一朵花朵大如頤的奇葩。如果拿莎翁同小国语言丹麦语的安徒生相比,阅读过安徒生童话的各国男女老少大概比看过莎翁戏剧的人数要多得多,况且在北欧小语种的文学中还有像挪威的戏剧大师易卜生、瑞典的斯特林堡和拉格拉夫以及冰岛的拉克斯内斯等等,可以列举出不少。长期以来,在我国外国文学翻译方面,大国语言一直占“中心地位”,这也难怪,因为他们是世界文学的主潮,而小国语言文学往往处于某种边缘文学和弱势文学的地位,对“中心”起着“点缀”作用。我认为不管是大语种的译者还是小语种的译者,他们在介绍异国文化方面都是起着同样的桥梁作用。本书共收集了二十个语种五十八位作家的作品,在这些作家中,绝大部分是国内,甚至国外都极为著名的学者和翻译家,有的虽然已经到了耄耋之年,却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的是年富力强、在其领域里担负着重任的栋梁,他们将是小语种翻译界的未来。我首先要向本书的所有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谢,没有他们的热情支持,积极撰稿,这本书是不可能编成出版的。
繁花似锦 万紫千红
我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领域就像是一座繁花似锦、万紫千红的大花园。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园丁们辛苦耕耘和不懈努力之下,这座花园里不但有刚直挺立、气势崴嵬的参天大树,也有婀娜多姿、幽香袭人的花朵。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时,看到所内大部分人已经搞了多年甚至几十年文学翻译和研究,有的已是国内国际闻名遐迩的大家,一听到他们的名字就使人肃然起敬。对我这样一个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且又半路出家的人来说,身处在这座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的大花园里感到惶恐不安,暗暗思忖,自己唯有小心翼翼,勤勤恳恳,努力学习,要想在这座缤纷美景的大花园里增添一朵奇花异葩恐怕很难,也无此奢望,如能为这座绿茵遍野的花园里增添一棵小草或是一朵小花就心满意足了。由于种种原因,在八十和九十年代期间,我未能在这座花园里耕耘太多,而是在北欧五国——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的许多地方,包括北极圈内的拉普族聚居区游荡、进修和工作。九十年代末期起,我才“改邪归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中,当然,那也只是在北欧这个边缘文学的范围内做点事情罢了。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对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不但在国内大学里办起了小语种班,而且还从在校的大学生中挑选优秀学生直接送往所在国学习语言,这些小语种人才学成之后虽然投入到文学翻译和研究的人不多,大部分人奋斗在外交、文化、新闻和语言教学的领域中,其中有些人在职时就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从事文学翻译,有些人则是在退休后投入到文学翻译工作中,不管是一生在文学翻译研究战线上奋斗的还是后来加入进来的人,他们都为文学翻译作出了很大贡献,不少人获得了国内各种文学奖项,以至和外国元首授予的勋章。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些翻译成果的背后以及荣誉和耀眼的光环之下,他们所付出的劳动是多么的艰辛!他们所经历的苦难又是多么的大!有的译家,经过辛苦劳累,奋斗一年半载,甚至几年光阴,终于苦苦翻译出一部作品,却久久不能出版,其理由是没有经济效益。
一个多世纪以来,从英、美、法、俄罗斯和西班牙等大语种翻译成中文的世界名著浩如烟海,无法统计。如果翻开一下图书目录看一看,从上述语种以外的语种翻译成中文的世界经典作品其实也是多得难以统计的,且不谈希腊神话、罗马史诗、阿拉伯文学中的《一千零一夜》,还有德国的歌德和席勒以及日本的村上春树的作品……他们可以说是小语种中的“大语种”了。就以真正小语种如北欧文学来说,其中有不少作品为大家所熟知,并且一代代传承下来, 经久不衰。英国的莎士比亚是大国语种中有名的文学家之一,全世界公演作品多的戏剧大师,在这座文学大花园中可以称得上是一朵花朵大如頤的奇葩。如果拿莎翁同小国语言丹麦语的安徒生相比,阅读过安徒生童话的各国男女老少大概比看过莎翁戏剧的人数要多得多,况且在北欧小语种的文学中还有像挪威的戏剧大师易卜生、瑞典的斯特林堡和拉格拉夫以及冰岛的拉克斯内斯等等,可以列举出不少。
长期以来,在我国外国文学翻译方面,大国语言一直占“中心地位”,这也难怪,因为他们是世界文学的主潮,而小国语言文学往往处于某种边缘文学和弱势文学的地位,对“中心”起着“点缀”作用。我认为不管是大语种的译者还是小语种的译者,他们在介绍异国文化方面都是起着同样的桥梁作用。从某些方面讲来小语种的译者比大语种的译者往往有更多难处,以我所从事的北欧小语种为例,北欧五国共有6种语言(挪威有挪威语和新挪威语两种),这6种语言至今都没有一本外汉词典,譬如在阅读瑞典语作品时,碰上生词先查瑞英字典,再查英汉字典,个中的甜酸苦辣只有学小语种的人自己知道。
今年四月,我的老友、资深西班牙语翻译家、学者林一安先生要我负责选编一本包括除了英、美、法、俄罗斯和西班牙语以外的多国语种文学翻译家谈翻译的书,听后实感责任重大。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认真思考,我想能有一个平台让小语种的翻译家来倾诉自己译事中的艰难、甘苦、幸酸和乐趣是一件大好事,是一次可以尽兴倾诉自己感受的机会。
本书共收集了二十个语种五十八位作家的作品,在这些作家中,绝大部分是国内,甚至国外都极为著名的学者和翻译家,有的虽然已经到了耄耋之年,却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的是年富力强、在其领域里担负着重任的栋梁,他们将是小语种翻译界的未来。我首先要向本书的所有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谢,没有他们的热情支持,积极撰稿,这本书是不可能编成出版的。我更要感谢老友林一安先生,他真挚恳切的话语使我有勇气承担这样的重任。我还要向泰语资深学者栾文华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他不但自己同意写稿,还帮助我向其他东方小语种学者约稿。在闷热的天气里,他不辞辛劳写了一篇《三国演义扎根泰国的史话》的文章,因为整套丛书谈的是外译中,所以对他这篇很有新意的中翻外的力作只好忍痛割爱,他却毫无怨言,不辞幸劳地再次写作。我要特别感谢学意大利语的朋友们,我与他们素昧平生,从未见过面,当他们知道我在为这本书约稿的时候,他们不但自己爽快地同意写稿,还热情地向我推荐意大利语文学翻译家,并主动打电话帮我联系,他们的古道热肠深深地感动了我,正如阿尔巴尼亚语大家郑恩波说的:“只有从事小语种译、研的人彼此才关心、同情。”后我也要感谢西苑出版社,为我们小语种的翻译者们提供了倾诉苦衷,畅谈感受的平台。
石琴娥 2014年6月于北京
石琴娥, 石琴娥,1936年出生于上海。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著名北欧文学专家,资深翻译家。曾长期在我国驻瑞典和冰岛使馆工作,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哥本哈根大学和奥斯陆大学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曾获瑞典作家基金奖、2000——2001年度中国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和2006年安徒生。主编《北欧当代短篇小说》、冰岛《萨迦选集》;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及多种词典撰写北欧文学词条;著有《北欧文学史》;译著有《埃达》、《萨迦》、《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安徒生童话与故事全集》;主编《北欧当代短篇小说》、《萨迦选集》等北欧五国名著五百余万字。
目录:
前言——繁花似锦 万紫千红 石琴娥
*1 《肃然起敬》冯 至(德语,约2000字)*2 《论现在的文学翻译界》 冯 至(德语,约2500字)3 《战争论》——集体智慧的结晶 鲍世修(德语,约1600字)*4 《译事琐谈》陈久瑛(保语,约4500字)*5 《文学翻译中文化再解读的几点思索》陈瑛(保语,2800字)*6 《翻译<修道院纪事>的一些往事》 范维信(葡萄牙,约2000)*7 《漫谈“翻译”》 冯植生(匈语 约5000字)*8 《信达雅是检验真假翻译的试金石》 高峰(瑞典语 约9000字) *9 《我和<安妮日记>》 高年生(德语,约7400字)10《文学翻译:挑衅,诱惑,和纠缠》 高兴(罗语,3000余字) 11《诗人的激情,学者的博识——谈诗人冯至的诗歌翻译》 高中甫(德语,约2800字)*12《我译<维特>》 韩耀成(德语, 约4500字)*13《<摩诃婆罗多>译后感》 黄宝生(印度,约5000字)14《世界名著好从原文译出——谈谈我为什么重译<戈拉>》 黄志坤(印度,约2500字)*15《<铁皮鼓>翻译随想》 胡其鼎(德,约3500字)16《我译<绞刑架下的报告>》 蒋承俊 (捷,约1400字)*17《从<罗摩功行之湖>的翻译初步看民族文化差异》 金鼎汉(印度,约2500字)18《翻译杂谈》 金 中(日,约3500字)*19《翻译,莎扬娜拉》李德纯 (日,约5800字)*20《成仿吾同志译事回忆》李逵六(德语, 约6000字)*21《韩国小说翻译中的语言障碍因素》李丽秋 (韩语,约8000字)*22《翻译的乐趣》李玉成(意,约4000字)*23《我译<你往何处去>》 林洪亮(波兰,约3500字)24《文学翻译:美、审美和与审美忠实》林少华(日语,约4000字)*25《翻译的苦与乐》刘儒庭(意,约8000字)*26《有关文学作品翻译的几点体会》 刘知白(保语,3000余字)*27《译事漫笔》栾文华(泰国,约7000字)28《我译<日本战后名诗百家集>》罗兴典(日,约1400)29《文学翻译:一件吃力难讨好的事》 吕同六(意 约4000字)*30《<浮士德>和我的中译》本 绿 原 (德,6900字)31《译事甘苦》 潘庆舲(波斯,约3200字32《我为什么要重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钱春绮(德,约4200字)33《<平家物语>琐记》 申 非(日,约1500字)*34《翻译旅途上的艰辛跋涉》 沈萼梅 刘锡荣 (意,约4200字)35《我在翻译上的一点体会》 石琴娥(北欧,约3000字)36《我与<春雪>》 唐月梅(日,2800字)37《我与<神曲>》 田德望(意, 约4200字)*38《<奥德赛>翻译琐谈》 王焕生(希腊,约4000字) *39《对文学翻译的几点看法》王军 (意,约5000字)*40《我翻译了一部诗集》 王以铸(德语,约2000字)41《译诗的境界》 魏荒弩(捷克,约3000字)42《翻译<裴多菲文集>有感》 兴万生(匈,约7000字)*43《我的阿拉伯文学之缘》薛庆国(阿拉伯语,约2000字)44《日本文学翻译讲稿》许金龙(日,约7000余字)*45《我译<魔山>二十年》 杨武能 (德语,约5800字)*46《翻译:甘苦得失寸心知》 叶廷芳(德,约4000字)47《译介<雪国>的甘苦》 叶渭渠(日,约4900字)*48《<先人祭>翻译的前前后后》 易丽君(波兰,约3800字)*49《中国现代翻译理念流变》于慈江(8500字)*50《<鲁拜集>翻译漫谈》 张鸿年(波斯,约3000字)51《我与《汉堡剧评》的情缘——华夏版<汉堡剧评>后记》 张黎(约8000字)*52《我的译事》 张琳 (朝鲜,约3500字)53《我译茨威格》 张玉书(德,约4200字)*54《诗人与世界》 张振辉 (波,约4200字)*55《译者“三心”》赵刚(波,2200字)*56《<译诗感悟>——从翻译阿果里诗选<母亲阿尔巴尼亚>》谈起郑恩波(阿尔巴尼亚,约3500字)*57《我和阿拉伯文学翻译》郅溥浩(阿拉伯,约10000字)58《译路坎坷通天方》仲跻昆 (阿拉伯,约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