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中国文化的生成作“长时段”辨析,不满足于对个别“文化英雄”天纵哲思的追慕,也未止步于对短暂历史事变的关心,而着眼考察地理环境一经济土壤一社会组织一政治制度合成的“结构”对文化的推动及制约作用,揭示出中国文化生成的深层动力机制。
	冯天瑜(1942-2023),湖北红安人。曾任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史学会会长、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荆楚文库》总编辑(之一) 等。
	
	冯天瑜教授是中国文化史领域代表性的学者。先后出版了《中华元典精神》《“封建”考论》《中国文化生成史》等多部经典性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中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数百篇学术文章。多种论著被译为英文、日文、西班牙文、韩文、法文等。曾获得中国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湖北出版政府奖,并多次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获得汤用彤学术奖、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等。1986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8年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199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6年被评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010年被湖北省授予首届“荆楚社科名家”荣誉称号,2021年被授予“湖北省杰出人才”荣誉称号。
 
	题记
	
	 一、当下
	
	 二、悖论
	
	 三、合力
	
	 四、结构
	
	 五、守望
	
	导论 文化生成:从自在到自觉
	
	 一、“生成”:文化的无尽途程
	
	 二、“现代性”拷问下的文化自觉
	
	 三、近人对中国文化的两极评判
	
	 四、多层级变革互叠的当代文化生成
	
	 五、“俱分进化”
	
	第一章 关键词
	
	 第一节 “中国”与“中华民族”
	
	 一、“中国”:地理—政治—文化概念交会
	
	 二、“中华民族”:絪缊久远,定名近代
	
	 第二节 “文化”释义
	
	 一、“文化”与“文明”
	
	 二、文化的多重定义
	
	 三、文化的本质内蕴
	
	 四、文化结构
	
	 五、文化诸层次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第三节 “文化生成”:内源与外力
	
	 一、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
	
	 二、博采外域,兼容并包
	
	 三、古今之辨与中外之辨
	
	 四、“文化力”比较
	
	 第四节 “文化生成史”:渊源有自的新兴学科
	
	 一、中国史籍对“文化生成”的丰富记述
	
	 二、西方文化史学的兴起
	
	 三、兼收中西的现代文化史学
	
	 四、两种偏颇
	
	 五、文化生成史的致思路径
	
	第二章 文化生态:文化生成的基础
	
	 第一节 界说
	
	 一、鸟瞰人类家园——地球
	
	 二、“文化生态”与“文化生态学”
	
	 三、文化生态四因素: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政治制度
	
	 四、文化并非某一生态因素单独决定,生态综合体决定文化生成走势
	
	 第二节 生态智慧
	
	 一、生态环境与文化发展
	
	 二、不可“上逆天道,下绝地理”
	
	 三、破坏生态环境的教训——以黄河泥沙淤塞、河西走廊荒漠化及云贵桂石漠化为例
	
	 四、走出“人类独尊”误区:立“民胞物与”高标,实现“弱人本主义”
	
	第三章 地理与人文
	
	第四章 大陆与海洋
	
	第五章 农耕与游牧
	
	第六章 领主制—地主制递变
	
	第七章 农耕文明的发展水平
	
	第八章 宗法传统
	
	第九章 “尊君”“重民”角力的皇权文化
	
	第十章 中国文化特质及其世界影响
	
	第十一章 中国文化史分期
	
	结语 文化前瞻
	
	主要参考文献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