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戏者说/戏曲音乐论文集》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总论篇”“考据篇”“分析篇”和“评论篇”。从文体上涉及了总论、剧评、书评、分析、综述等,内容上涉及了京剧、昆剧、越剧、晋剧、上党梆子、湖南花鼓戏、豫剧以及绍兴莲花落等近十个不同的剧种、曲种。在选题上,既有悬而未决的历史疑难题目(如二黄腔的来源考、昆曲集曲、昆曲时剧等问题),亦有对当下戏曲音乐创作的理论关照(如“评论篇”中涉及的诸多新创剧目);既有从腔词结构、形态演变角度对剧种个案的音乐总结(如晋剧、花鼓戏的音乐分析等),亦有从全局出发,对于戏曲音乐形态分析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如从表演视角介入音乐形态研究、构建戏曲唱腔音乐数据库等),很多文章视野大、涉猎广且研究深入。其立意格局尊重传统,有十分细致且专业的实证性形态分析,同时放眼当下,关注新作品、新动向、探讨戏曲音乐创作的新思维与戏曲音乐发展规律等。
当翻开《聆戏者说》厚厚的一摞书稿时,扑面而来四个字的感受:朝气蓬勃。这是由四位80后的青年教师和由她们指导的80、90、00后的学生们书写的戏曲音乐学术文集。当代的青年人愿意潜心投入到戏曲音乐的探索和研究之中,这让我非常高兴。细读全书内容,我觉得更加惊喜的是,这些年轻人的写作不是对戏曲音乐浅层次的认知,而是能够精准触及学术研究的腹地,讨论非常实际的声腔探源、音乐形态、流派传承、创作现状问题,有的文章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和探索方向,有的文章给出了新鲜视角而扎实的结论,他们活跃的思维和新颖的观点让我读来非常惊喜。
戏曲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之集大成者,其厚重程度、复杂程度自不必多言;又兼其为戏剧中的音乐,与文学、表演等结合紧密又有其特有的戏剧性、程式性、行当性、人物性,更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戏曲音乐的发生与发展还与文化、历史、地理、民俗、社会等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戏曲音乐的理论研究者必须有着扎实的戏曲音乐功底,兼具广阔的文化视野。从这一点上说,非戏曲音乐从业者很难直击核心,业外研究者的文章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而从业者演员、伴奏员、编腔者又往往更多倚赖于感性经验和职业惯性,疏于在理论上的总结。因而戏曲音乐的理论研究常常会陷入“内行讲不清、外行说不了”的尴尬境地。《聆戏者说》中的大部分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老师、学生和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音乐学专业的老师、学生,他们的文章放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学术上的对话,如何能够打通壁垒,并在理论研究中书写出“内行不言其浅、外行不觉其深”的文章,这本身就是非常有意思的尝试。
这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总论篇”“考据篇”“分析篇”和“评论篇”。从文体上涉及了总论、剧评、书评、分析、综述等,内容上涉及了京剧、昆剧、越剧、晋剧、上党梆子、湖南花鼓戏、豫剧以及绍兴莲花落等近十个不同的剧种、曲种。在选题上,既有悬而未决的历史疑难题目(如二黄腔的来源考、昆曲集曲、昆曲时剧等问题),亦有对当下戏曲音乐创作的理论关照(如“评论篇”中涉及的诸多新创剧目);既有从腔词结构、形态演变角度对剧种个案的音乐总结(如晋剧、花鼓戏的音乐分析等),亦有从全局出发,对于戏曲音乐形态分析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如从表演视角介入音乐形态研究、构建戏曲唱腔音乐数据库等),很多文章视野大、涉猎广且研究深入。其立意格局尊重传统,有十分细致且专业的实证性形态分析,同时放眼当下,关注新作品、新动向、探讨戏曲音乐创作的新思维与戏曲音乐发展规律等。
这本书的四位主要作者我都很熟悉:张玄是我的研究生,在本科、硕士阶段攻读的是戏曲作曲专业,2007年毕业后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陈晓娟本科阶段学习的是戏曲作曲专业,研究生阶段跟随海震老师学习戏曲音乐理论专业,后留校任教;荆晶也是我的研究生,戏曲作曲专业,毕业后到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工作;周丹是王璨老师的研究生,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专业出身,毕业后在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工作。她们几位都有着扎实的戏曲音乐功底,血管中流动着充满戏曲音乐的血液,个个都是研究戏曲音乐理论的杰出人才。同时,从指导出的学生论文可以看出,毕业后她们确实在踏踏实实地以自己的所学为戏曲音乐研究,教育贡献着力量。
面对学生们,我的嘱托是:踏踏实实做人、做事,很欣慰地看到她们听了进去,真努力、真较真、真用心,学真本领、做真学问,锐意进取。《聆戏者说》是青年一代的集体发声,我愿以此文为序为青年学子们呐喊、开道:戏曲音乐,未来可期!
张玄,音乐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戏曲音乐学会理事,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音乐与声音专业委员会理事,ICTM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本科、硕士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作曲专业。2007年至今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任教。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出版有专著《论叫卖调的艺术存续》、教材《中国传统音乐》(合著)、曲谱《中国戏曲经典唱腔集》(合著)、绘本《不一样的哇呀呀》。2013年、2020年分获上海音乐学院首届、第四届青年教师大赛专业组一等奖。2020年获第四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2019年由其执教的《中国古典戏曲音乐艺术》课程被上海市教委授予“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称号。2019年由其执教的课程《中国戏曲曲艺音乐理论》获批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改项目。2020年由其执教的课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戏曲)》获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立项。2021年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立项(21BD067)。
陈晓娟,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副教授、音乐学专业教研室主任,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戏曲音乐理论专业硕士。2013年入选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项目”:2018年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参与多项教育部及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在《人民音乐》《中国戏剧》《戏曲艺术》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荆晶,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研究所副研究员,信息资源中心主任,《戏友》杂志编辑,文学硕士。出版专著《晋剧音乐唱腔研究》,在《戏曲艺术》《戏曲研究》等发表专业论文多篇,主持多项山西省省级科研课题。曾获得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论文铜奖,山西省第九届文艺评论二等奖等奖项。2018年入选山西省“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
周丹,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副编审,社办/总编办主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戏曲/曲艺音乐专业硕士。曾在中文核心期刊、学术期刊发表音乐类论文十余篇,作为主编及副主编出版著作数种,并参与上海市教委关于“中国传统音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等科研项目。主持、策划、出版音乐类图书(音像)百余种,获得国家及省市级奖项十余种。
序言
总论篇
导读
张玄:论以表演为介入点的戏曲音乐形态研究
张玄:精而善用遵古拓新——谈顾兆琳先生昆曲音乐理论建树
陈晓娟:戏曲乐谱数字化的实践——“当代戏曲唱腔乐谱数据库”的构建与思考
周丹:绍兴莲花落音乐特征中的体裁特性与地域属性
赵文怡:京剧锣鼓点运用与分类探微——以京剧《野猪林》锣鼓运用为例
段咏:二黄腔来源考文献综述
朱玉琳:越剧傅派花旦艺术特色综析——由一场演出引发的学习与思考
许学梓:静中见动,动不舍静——有关京昆曲牌的研究综述
考据篇
导读
陈晓娟:郑剑西《二黄寻声谱》研究
张玄:昆曲集曲三题——南与北、集与犯、文与乐
张品:源于文、用于乐——试论昆曲赠板
张品:融汇诸腔、应时而生——从《思凡》管窥“昆曲时剧”的音乐特征与历史成因
张冠岚:《腔调考原》版本及结构研究
方柯丁:1931年至1949年四明南词在上海的生存状况研究
分析篇
导读
荆晶:晋剧腔词结构关系探微
张玄:基于表演视角的昆剧《千忠戮·打车》音乐分析
郭亭好:戏曲器乐曲牌【朝天子】的衍变及其音乐形态分析
朱腾蛟:湖南花鼓戏音乐中的特性装饰润腔研究
杨越麟:清风雅韵播千秋——从昆剧《墙头马上》看俞派艺术特色
段咏:越剧傅派唱腔艺术分析
黄易:铮铮风骨,切切悲鸣——论豫剧《程婴救孤》音乐之悲剧美
……
评论篇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