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学科借鉴方法,以符号学原理分析阐释相对应的符号形式,以期构建出较为完整的、基础性的东北农民题材符号系统、形态符号系统、构图符号系统、色彩符号系统、技法符号系统,揭示出基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俗民风、审美情趣,东北农民所具有的符号特征。
《农民画的符号学解读》在深度挖掘东北农民画的独特艺术形式和文化底蕴方面,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份富有深度和广度的学术参考。是一部值得广泛关注和引用的学术著作。
绘画是以视觉传达为媒介进行表达的艺术形式,“表达”离不开符号,符
号学与绘画相结合便产生了绘画符号。农民画作品是一个完整的符号载体,通过不同的视觉形象建构出蕴含“意味”的视觉语境。观者通过对绘画中视觉符号元素的品读,更好地掌握画面的整体“意味”。以往对于农民画的研究多集中在美术史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美术学及文化产业等方面,随着农民画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基于符号学理论研究中国农民画,将为农民画艺术的研究打开一个新的视角。东北农民画的创作从未脱离过“劳动”题材,包括农、林、渔等各个方面的劳作场面。农业生产活动是农民最核心的劳作轨迹,祈愿丰收的心理在世世代代的农耕生活中延续下来,成为农民共同的、基本的感情,丰收也成为农民画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大量的“丰收”题材作品,展现了民众在世俗生活中的“功利性”的祈愿,也是传统农耕生产方式影响下民众的朴素心态,这种感情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用丰满的构图尽情地表现出来,他们画粮食的时候是遍地金黄,画棉花的时候是满眼银白,花鸟满树,虾蟹满塘,画面
孙丽丽,哈尔滨商业大学教师,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共2项,参加各级科研项目共计4项,在国内外各级期刊(包装工程、艺术教育、森林工程、美术大观等)及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共计10余篇,已被三大检索机构检索4篇,申请外观设计专利2项,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中国财富出版社),主编专业教材2部(化学工业出版社、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2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6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7
第二章 农民画艺术发展概述 / 9
第一节 农民画艺术的起源 / 9
第二节 农民画艺术的发展阶段 / 16
第三章 农民画艺术特征及生存环境分析 / 27
第一节 农民画艺术特征分析 / 27
第二节 农民画生存环境分析 / 61
第四章 语形学解读:东北农民画符号系统的构建 / 69
第一节 题材要素 / 69
第二节 造型要素 / 88
第三节 构图要素 / 108
第四节 色彩要素 / 116
第五章 语义学解读:东北农民画符号的表意分析 / 130
第一节 东北农民画的符号类型 / 130
第二节 东北农民画符号表意层次及分析 / 135
第六章 语用学解读:东北农民画符号的作用及象征意义分析 / 144
第一节 农民画符号的作用 / 144
第二节 东北农民画符号的心理性象征意义 / 147
第三节 东北农民画符号的社会性象征意义
——基于衍生品设计的分析 / 165
第四节 东北农民画符号的文化性象征意义 / 172
参考文献 / 186
二、农民画符号情象层表意分析
东北农民画符号的情象层是表意的感性层面,是农民画符号能指和所指发生作用的意指过程。农民画家更善于通过画笔或者其他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林风眠曾这样说过:艺术原本是人类情感的造型化。换句话说,艺术是需要借外之形,以寄存自我的,或说时代的思想与感情的,人所谓心声心影即是。农民画符号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以及各地农民的精神风貌与情怀。农民热爱生活,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创造生活,又用自己的思想和心理去观察和思考生活,正如物象层表意所讲,农民在可能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感情和技巧去描绘生活,画面中会存在一股强烈的生活气息,农村天地中的万事万物,农村生活中的各种场景,无不能入画。虽然写实性也是农民画的风格之一,对客观存在事物的真实表现是农民画创作的一部分,但仅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农民画是不全面的,农民热爱生活,更向往他们理想中的未来,这就使他们的画作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与情怀。
东北农民画家是最接近农民生活的艺术家,他们的画作以通俗化与大众化,体现着农民本身的朴实无华和率真单纯。农民画作的价值远不只体现在视觉感官上,更体现在它代表了广大农民的审美意识,折射出农民画家对生活的一种乐观而坚定的态度,例如丰衣足食、幸福长寿、安居乐业等世俗化的心理愿景。农民画作品都具有一定的表现性,是艺术家们对客观存在事物的诸多感受和诠释,大多数的创作都是通过画面来表达内心的情意、感觉,这也是农民画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即通过对农民形象、劳作场景和乡村生活客观现象的再现,来表达艺术家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