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沿着沈从文的作品展开,透过字里行间,剖析他在不同阶段的文学、思想、实践,贯穿起三种形象,勾连成一条变化的、丰富的生命轨迹,并进而探讨他身后形成的绵延不绝的“沈从文传统”在当代的回响。
	开篇1对话空间: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
	一、三个阶段,三种形象003
	二、重新认识他的文学005
	三、从文学到痛苦的思想022
	四、偏离时代却走入历史文化深处的个人实践040
	讲1《从文自传>:得其“自”而为将来准备好一个自我
	一、为什么要写自传051
	二、地方052
	三、小孩读大书056
	四、看杀人059
	五、无量快乐
	六、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069
	七、自传面向将来 074
	讲1《湘行书简》:一条河与一个人
	一、奇特的写作情景079
	二、没有定见、定位、定向、定范围的“看”080
	三、沈从文作品里的人,与启蒙的新文学里的人不同087
	四、沈从文的文学世界比人的世界大094
	五、在这条河上的过往生命经验和他的文学096
	六、私人信件和公开文本
	第三讲1《边城):这个世界有它的悲哀,却在困难中微笑、哪些因素酝酿了《边城》
	二、翠翠和翠翠生活的世界111
	三、这个世界,有它的悲哀117
	四、用文裹伤痕,在困难中微笑123
	第四讲1《长河》:“常”与“变”
	一、写作的缘起和出版的周折131
	二、“常”与“变”,生活的完整与“”及35
	三、“来了”
	四、“无边的恐怖”
	五、“在素朴自然景物下衬托简单信仰蕴蓄了多少抒情诗气分"
	六、与父老子弟秉烛夜谈的知心的书161
	第五讲|《黑魇〉:精神迷失的踪迹和文学理解的庄严
	一、一个勾连紧密的小整体167
	二、“人类生命取予形式的多方”
	三、精神迷失的踪迹173
	四、沈从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179
	五、“美不常住,物有成毁”与“信仰”185
	第六讲!时代转折处的“吃语狂言”:一九四九年
	各种文字材料及其复杂19
	神经已经发展到“高点”上193
	“悲剧转入谧静”,“大悲”
	四、“把一只大而且旧的船作调头努力”3五、“疯狂”与自身思想发展的内在缘由6六、文学210
	七、恢复,新生216
	第七讲1土改家书:从个人困境体认历史传统中的“有情'
	一、简单的引言223
	二、声声人耳224
	三、对新兴文学的意见228
	四、“有情”与“”233
	五、作者生命的“分量”“成熟”“痛苦忧患”238
	六、简单的结论244
	第八讲|文物研究:书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一、另一条长河249
	二、“他不写,他胡写”,都“完了”252
	三、“认识其他生命,实由美术而起”256
	四、“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260
	五、一部著作,十七年“离奇”经历265
	六、他爱这条长河,爱得深沉271
	第九讲|中国当代文学中沈从文传统的回响
	《活着》《秦腔》《天香》和这个传统的不同部分的对话
	一、沈从文传统在当代275
	二、活着,命运,历史,以及如何叙述277
	三、个人的实感经验,乡土衰败的趋势,没有写出来的部分285
	四、物的通观,文学和历史的通感,“抽象的抒情”
	五、回响:小叩小鸣,大叩大鸣299
	简要参考书(篇)目301
	附录305
	站在“传奇”与“诠释”反面:关于张新颖《沈从文精读》金理307
	在空间和时间中检验理解评《沈从文九讲》钟希326
	沉默所开启的对话夏小雨332
	后记338
	后
 
	开篇!对话空间: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
	一、三个阶段,三种形象
	张新颖:我们今天来看沈从文,应该拓开我们自己的理解空间。如果这个理解空间太小的话,是放不下这个人的。这次谈沈从文,我想主要是谈出这个人的气象出来。
	刘志荣:我觉得要谈出沈从文的气象,是要谈出他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而明白了这个地方,也明白了他为什么对现代文学比较重要一其实是到现在,我觉得他还是很重要一一但他重要的地方,大家还是不太明白。我觉得要把这些谈出来。谈出来,可能把他把握住了一一其实也不是“把握”住算能够理解沈从文的核心吧,
	你先说吧。你不是近才写完《沈从文精读》吗?有什么比较兴奋的地方。
	张新颖:我的想法,是把沈从文放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的时空中去理解,简明一点说,可以从三个阶段来谈一当然不可能这么简单,只是为了说得清楚一点。
	个是文学阶段,基本上是到三十年代中期,或者说《边城》这样的作品完成之后差不多了;如果要一个明显的标志,可以以一九三六年《从文作选》的出版划一条边缘模糊的界线。我上《沈从文精读》的课,这一阶段,主要讲《从文自传》、《湘行书简》和《边城》,看起来好像这一阶段从《从文自传》开始,实际上不是,实际上是从他一开始创作到三十年代中期为《》的出版,等于是十年创作的一结了。这个文学阶段主要还是“创作”的阶段一一这个文学还是一个“创作”的概念。
	个阶段是从三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结束的时候,这是一个从文学到思想的阶段,越是往后去,思想的成分越重。如果从形象上来讲,个阶段是作家的形象,那么个阶段是思想者的形象。这个思想者是一个痛苦的思想者,你没法说他思想得很通透,他的思想过程是痛苦的,和现实粘连纠缠得厉害,不能圆通。但我觉得是这个痛苦、粘连纠缠和不能圆通,有意义,有价值。
	然后是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到他去世,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比较麻烦--当然你可以把它说成是一个学者的阶段,我不愿意这么说,我觉得是一个知识分子实践的阶段,一个知识分子怎么在一个变动的时代过程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安身立命。他要找到这个位置,要在这样一个位置上安身立命,是要付出很多代价的。这个代价不是一般人所说的受很多苦啊等等,那只是被动地承受;而是在精神的严酷磨砺过程中去追求意义和价值,苦难和整个创造事业的主动追求是紧密相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