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葡萄酒的历史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和影响做了详尽的叙述。诞生于中近东的葡萄酒先是传入埃及, 经过希腊, 向西扩展至欧洲, 但它并没有进入东方。暂且将伊斯兰教禁酒这样的宗教、文化壁垒排开, 印度、西亚、中国、以及更东的日本等国, 也是葡萄酒的不毛之地。中国虽然自汉朝起, 就因张骞出使西域而带来了葡萄, 到唐朝时, 文人墨客也开始喝到葡萄酒, 并栽植葡萄, 但在此之后, 葡萄酒却忽然消失了。
[日]山本博,日本葡萄酒评论家,律师,出生于1931年。早稻田大学毕业。日本葡萄酒批评的先驱。葡萄酒相关作品超过40本。
瞿亮,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世界史博士,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在《世界历史》《历史教学》《外国问题研究》《世界历史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译有《安南史研究Ⅰ》《讲谈社·日本的历史:天下泰平的江户时代》《讲淡社·兴亡的世界史:东南亚多文明世界的发现》等。
序章 东洋对于葡萄的爱慕
——日本人何时开始喝葡萄酒
第一章 探求葡萄酒的源流
——美索不达米亚的酒宴图
第二章 培育葡萄酒的母亲
——促使技术进步的埃及
第三章 古典葡萄酒的形成与确立
——与希腊神话的关联
古代希腊神话与传说的时代
后期的庶民阶层
后期的知识分子阶层
第四章 与宗教结合的葡萄酒
——旧约、新约圣经与以色列
两个版本的圣经
《旧约全书》与葡萄酒
《新约全书》与葡萄酒
第五章 葡萄酒的希腊化与希伯来化
葡萄酒文化的熔炉:罗马
早期罗马的反葡萄酒派
葡萄酒贸易与葡萄酒产业的兴隆
贵族的葡萄酒
庶民的葡萄酒
作为罗马军团必需品的葡萄酒
罗马和平与葡萄酒的普及
葡萄酒与木樽的完美结合
第六章 卫生与信仰的葡萄酒
——多样化的中世纪
葡萄酒并没有缺席的中世纪
王侯贵族的葡萄酒
教会·僧侣·修道院的葡萄酒
城市与市民的葡萄酒
农村与农民的葡萄酒
……
第七章 知识与理性的葡萄酒
——近代前的变革
第八章 市民社会与科学的葡萄酒
——近代塑造葡萄酒的理想美
第九章 科学技术引起的巨大变革
——20世纪的葡萄酒
第十章 葡萄酒的新文艺复兴时代
——世界各国的新组合
《葡萄酒的世界史——自然惠赐与人类智慧》:
栽培葡萄是当权者主动引进的,拉美西斯二世之子传位给拉美西斯三世,后者在位时留下了以下文字:“我已将从南至北的绿洲,以及除了南部地区以外的多处地区开垦为葡萄地。三角洲的葡萄地数量也增加至成百上千。我在征讨外国而获取的俘虏中,选取懂得料理葡萄地的园丁,并为葡萄地挖掘蓄水池,在上面浮上大量水莲。从这些葡萄地酿造出来的葡萄酒液如水一般流淌,我将胜利的都城德尔菲赐予汝。”
当然,随着栽培葡萄盛行,尼罗河沿岸的贵族和上流阶级的宅地庭园里也逐渐流行种植葡萄。在这种庭园中的葡萄由长椅状的棚架支撑起来。对炎热的埃及而言,它形成了树荫成为休憩场所,并结出美丽且美味的果实,实在是一举两得。到新王国时代,就有画卷描绘了阿蒙霍特普二世治下的德尔菲市长、贵族塞纳菲尔德的墓室天花板上布满葡萄枝蔓和摇摇欲坠的葡萄果实。其他画卷也有类似之处,描绘了青黑色的葡萄。
酿造葡萄酒步骤中尤为重要的“压榨、榨汁”方法已经出现在这一时期描绘的画卷中。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一幅时常被用来展示的第十八王朝时期卢克索西岸库尔纳地区的纳赫特墓壁画。该画右侧描绘了两人在长椅状棚架支撑起来的葡萄架下摘果实,并用类似于筐子的容器装载搬运。壁画左侧描绘了相当深的石槽,其附近有数名男子用脚踩踏压榨葡萄,从小孔流出的果汁则装在了用来收集和贮藏的其他石槽里。
有趣的是,从天花板上还落下了细绳,踩踏榨汁者们则握住它(德尔菲新王国时代的卡姆威塞特墓中,也有描绘酿造葡萄酒情景的壁画,人数与上述情景相同)。壁画中的葡萄显得光泽且湿滑。第六王朝佩比一世(前2300年左右)的大臣美拉家中,也有类似情形的绘画,踩踏榨汁者的旁边还有两位音乐家,他们击打着木质的乐器并唱起了歌。因为连续这种劳作是十分繁重的,加上音乐节奏可以令榨汁者打起精神。
实际上,用脚踩踏不仅对于碾碎葡萄十分有效,而且还可以将果梗和种子完全碾碎驱除果汁苦味,这点也是有益的(而今勃艮第也用这种方法来榨取葡萄汁)。直到最近,世界许多地方,尤其是葡萄牙的斗罗河地区、西班牙的雪莉地区依然如此榨汁。乐队和伴唱与上述绘画中的情形一样,不一样的仅在于榨汁者不是握住细绳,而是各自相互搂着肩膀。而在雪莉地区,为了提高踩踏碾碎葡萄的效率,榨汁者还穿上了皮革制(皮革制成的凸起钉)的特殊凉鞋。
如果写到这里还没有令人感到惊讶之处的话,而后介绍的内容则可见埃及人的智慧。经过踩踏榨汁流出来的果汁虽然被取走,但榨汁碾碎后的果肉、果皮中还残留了大量果汁,从中自然还可以榨取果汁。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埃及人将它们装入两端置有棒子的袋子(大部分应该是粗布袋),两个人每人各执一端的棒子,竭尽全力向相反的方向拧转。这需要相当大的力气,等一滴不剩的时候,十分精壮的男子也不免浑身乏力。
萨卡拉地区的奈夫图墓(第五王朝),雕刻了让被饲养惯了的狒狒帮忙的幽默浮雕。这大概是自嘲绞尽脑汁还无法达到更为有效的结果。稍后的时代里,袋子两端置环,一端的环穿在埋入地下立起来的柱子上,另一端的环则穿在棒子上,该棒子由三人扭转。这当然效率大增。但不可思议的是,为什么没有找到其他的方法呢?建造埃及金字塔或者在这之前美索不达米亚的金字塔原型时,就开发出堆积巨大石头的方法,使得这类建筑成为可能。它们使用了杠杆原理,但为什么没有用在葡萄榨汁上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