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考试》是一本专门讲考试方法的书。作者以教学经历中的真实故事为例,通过理性分析,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寻找学习的最佳途径,内容涉及平时学习、复习迎考、考前准备、考场发挥等,让学生快乐学习、学会考试。
本书针对当下学生可能走入的误区,作者通过分析其学习方法和考试方法,尽其所能给学生以实际的帮助。本书阅读对象主要是中学生,同时家长、教师也可参阅。作者身份权威,语气亲和,娓娓道来,较易为学生群体接受。相信本书有望通过市场检验,成为长销书。
【目录】:
一、平时学习
上课“听得懂、记得住、做得对”三个任务得做好,考试才会好
平时听课时尝试当场记住,不要将背记的任务寄托到以后
教辅书一定要放在上完课以后看,不要替代课前预习
听课来不及,学习情绪会崩溃,试试两个纠正的好方法
试题订正不能只关心正确答案,要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做错题一定要刻骨铭心,才能考试时不犯同样的错误
课堂笔记可以直接做到课本上,复习时省力又省时
用手指在书桌上空写,比凭空思考效果更好
争取多参加竞赛活动,不论成败都能获得历练“考试”的机会
把课文要点转换成提问,等于随时随刻在提升应试能力
了解学科框架对考试很重要,扫读课本目录标题就可以
不要死盯一次背出,生疏没关系,及时巩固就会产生记忆奇迹
二、复习迎考
不要抱怨复习课的重复,否则会遗漏考试的“真金白银”
抓住复习的侧重点:语文在积累,外语在记忆,数学在操练
给人说一遍,比自己独自复习三遍的效果还要好
尽早去找历年的考卷做一做,能找到最真实的考试信息
复习时间来不及,“看”试题替代“做”试题是个补救的好方法
试题有难有易,复习“易”比复习“难”更重要
基础比较扎实之时,偶尔做做超难试题也很有好处
偏科的毛病必须诊治,是提高考试总分的捷径
时间再紧张也要看新闻,文科试题时政热点化倾向明显
考前究竟要不要“押题”?关键看你怎么“押”
发现肯定学不会的知识干脆放弃,确保巩固能够学会的知识
升学考大多有权威机构发布的《考试说明》,复习时一定要看
健康状况是考试的基本保证,等于是100分前的“1”
宁愿牺牲复习时间也不要牺牲睡眠时间,克扣睡眠得不偿失
考试其实很快乐,经常这么想会感觉复习很轻松
模拟考试考分不重要,查漏补缺才是重中之重
三、考前准备
考前十天不要再学新的内容,看自己整理的提纲是最好的复习
考前两天最好一个人闭关自守,尽量不与同学接触交流
考前一天准备妥当证件和文具,然后睡个好觉
考前两小时再翻看教材毫无意义,只会给自己添堵
携带平时用惯的文具参加考试,紧张情绪会获得缓解
统考一般在校外,有机会先去考察一下考场很有必要
四、考场发挥
如果害怕监考老师,心里“贬低”他可以平复自己心态
拿到考卷,答题之前要不要先通览一遍
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记忆,思考的细节可以随手写在考卷上
考试时间急促,用切块分配的方法可以缓解时间焦虑
如果答题比较粗心,试试先从中等难度的试题做起
答题尽可能不要占满卷面空间,给纠错留有余地
别把希望寄托在最后检查上,答题力求一遍正确
答不出题时闭一下眼睛,会有茅塞顿开的奇迹
必须小心,有70%的考生曾将试题中的选择“错误”看成选择“正确”
复习到的不考,考到的都没复习,是很正常的考试现象
碰到难题时想想“别人和我一样也做不出”,会缓解焦虑
越常见的试题越容易出错,防止惯性思维对答题的影响
回答问题看似无限实有限,感觉表达不尽很可能是错误的
克服答题中的疑错心理,可以用概率来说服自己
“先易后难”中的“易”和“难”判断要准确,才能确保答题顺利进行
答题用“1、2、3、4……”条文式论述,最能拿足考分
回答问题实在吃不准,那么肯定答多比答少要好
考场内发生干扰状况不要忍,果断举手示意要求排除
面对几个答案犹豫不决,选择第一印象很可能是正确的
一个选项中有多个概念,发现一个错误即可判断为全错
答不出的试题先放一放,有时会在做其他试题时得到启发
考试时实在答不出的就猜,不管是对是错都要写上去
找出关键词,用“词语替代”的方法能增强审题的准确性
关注题目中限制性词语,用排除法能轻松确定答题的方向
题干中有“最”“主要”等词语是比较的选择,不是对和错的选择
选择题中出现两个选项意思相同,那么两个选项都是错的
选择题中两个选项意思相反,可以考虑一个是错误的,一个是正确的
试题中概念表达太绝对,这个概念往往是错误的
当心容易考试中挖的“坑”,千万不要高兴得太早
试题中的“提示”一定要看仔细,有时比分析试题主体还重要
答题结束,检查时间不多,检查试卷比检查试题更重要
改变顺序,从后往前检查试题更容易发现问题
时间实在来不及要有应急方法,最好让试题进入“结束”状态
语文考试安排在所有科目之前,应该充分利用这种设计的优势
把考试中的失败怪罪于他人,能很快走出沮丧的阴影
考试结束切忌与人对答案,独自离场是最好的方法
作者陆震谷,上海市特级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系上海思源教育高复班教师。历经考生、监考、主考,30多年教学经验,熟悉命题、考试、阅卷全流程。著有《中国文化选讲》《100把金钥匙》《学习方法决定学习成绩》《学习高手是这样炼成的》,编选有《感动中学生的100个故事》、“学习方法决定学习成绩”系列丛书(初中版)、《汉语学习字典》等。
上课“听得懂、记得住、做得对”三个任务得做好,考试才会好
本篇要点
1.学习很认真,但考试成绩不理想,往往是学习环节中出了问题。
2.平时听课要完成三大任务:听得懂、记得住、做得对。三大任务完成得如何,决定最终的考试成绩。
3.听得很认真,但没听懂;听懂了,又忽略了记住;听懂了,也记住了,但做不对,这就是成绩不理想的全部真相。
都认为学习认真会有好的考试成绩,学习不认真考试成绩一定很差,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这样。但很多身边的事实打了我们的脸!有些聪明的同学随便混混,考试成绩也不错,也有认真刻苦学习的同学,考试成绩却总不如人意。
如何才能获取优秀成绩呢?关键是要做一个会学习也会考试的学生。两者都好,成绩一定优秀。学习与成绩的关系有点复杂,并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么简单。所谓耕耘,是指平时的学习和考试。所谓收获,是指考试成绩。学习是知识的吸纳,考试是知识的运用,吸纳和运用都好,成绩才会好。
学习和考试很认真,但想让成绩优秀,先要揭开一个课堂学习的真相——所有的学习效果最终都要落实到考卷上。当下对学生评价机制就是如此!
很多同学平时学习时很少想到考试,考试时才心事重重。学习与考试似乎是两码事。不知道学会的每一个知识点有什么用处,“无功利”地听课学习。人家也这样听课,我也一样听课,都是天天听课,没什么特别,但为什么考试成绩远不如人呢?真相很简单,学习与考试必须紧密关联起来,才能学得好,考试也好。所谓“关联”,就是学习有任务意识。带着考试的任务听课、刷题。好比逛商场,有购物需求和随便逛逛,专注力是不一样的,收获也完全不同。
怎样才算有效听课?除了积极认真之外,还有三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带着三个任务听课,缺一不可。它们包含了学习与考试的所有秘籍,也避免了学习与成绩的割裂。必须在听课时经常反省:我做到了吗?
我所谓三个任务就是:听得懂、记得住、做得对。听得很认真,但没听懂,听懂了,又忽略了记住。最关键的是做得对,考试就要做得对,做得不对怎么考得好?不少同学平时学习感觉还不错,课堂反应不慢,大家都说他很聪明。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很可能在课堂学习的三个任务中有缺失,学习的“电路”中断了,这是学不好的根源,学不好当然也考不好。
曾有个学生,高考出来,父母问,考得怎么样?他轻松地说,都懂!皆大欢喜。结果落榜,父母说,你不说都懂吗?他把眼一瞪,“我又没说都对”。可见,“都懂”与“都对”不是一码事。
有位物理名师,教了几十年高中物理,他总结说,物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听得懂、记不住、解题难。
“学习还可以,就是考不好”的同学,往往是不会学习或不会考试的同学。认真,听话,努力,就是成绩不好。考不好,要找原因,问题到底在哪里。就像电工检查线路,小心翼翼,看看三个环环相扣任务中,哪个环节短路了。
“没听懂”,对老师讲的课根本没有理解。有的是老师没有讲清楚,有的是自己理解不了,有的是自己没有认真听。听不懂,没关系,去问呀,一定要让自己听懂。所谓“学问”,就是一半学一半问,“问”占了半壁天下。有的同学上课举手问,下课追着老师问,进步一定是最快的。老师不耐烦也没关系,不用考虑老师的情绪。
听不懂,还与语文水平有关系。老师讲课是口头语言,课本上写的文字是书面语言。如果你对语言理解能力太差,语文水平较弱,听课效果就差。举个例子,小学应用题:“儿子今年6岁,父亲10年前的年龄等于儿子20年后的年龄。当父亲的年龄恰好是儿子年龄的两倍时是在公元哪一年?”解这道题需要数学能力还是语文能力?如果不能理解其中的“语言”,怎么可能“算”得出?许多教育专家告诫学生,数学、物理等学不好,很可能是语文没学好。
“没记住”,往往不是记不住,而是没有“必须记住”这个意识。或听课手忙脚乱,无暇顾及记住。或听课聚精会神,完全忘了要记住。结果听课很专注,基本能理解,头脑里却没有“留存”。就好像熊瞎子掰苞米,掰一个丢一个,掰得很辛苦,结果一个没留下。有效的听课要有意识记,就是给自己一个“记住”的任务。可以推想,即使听懂了,但没记住,脑子里是空空的,拿什么去做试题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肯定“做不对”,考不好。
“做不对”,更糟糕,对考试而言几乎是致命的。上课能听懂,也牢牢记住了,结果还是考不好,成绩上不去,根本原因就是做不对。
做习题与考试几乎是一回事,考试是做习题的升级版,考试是性质不同的做习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考前复习时,要拼命刷题,要有模拟考试。不要以为听懂、记住就一定会做,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就如我们去学游泳。听懂了教练讲的各个步骤,也都记住了,但不下水试一试,永远不会游泳。学烹饪,哪怕看着视频操作,亦步亦趋,解说头头是道,有图有真相,你不亲自烧一烧,根本学不会。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怎么“躬行”?就是多做习题。多刷题又倒过来检验上课是否听懂,有没有记住,对前两个环节是一种促进,因为要刷题,所以要听懂、记住。一般来讲,没有意外发生,平时习题做得好,考试基本也考得好。
这“三个任务”的“理论”是对学习与成绩两者关系的最好解释。通过“问”和强化语文学习,增强理解能力;通过有意识记,增强记忆能力;通过大量做习题,增强应试能力。凡学得一个知识点,听了一篇新课文,有考试意识,问问自己:“听懂没?记住没?做得对不对?”三个任务完成得好,大幅度提升考试成绩,那是必然的。但是做好这三个任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完全靠临时抱佛脚基本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