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为“否定的共通体”,下半部分为“情人的共通体”。如同布朗肖的绝大部分写作,这本书表面上也充当了另两位作者及其作品的评论:让-吕克·南希的哲学论文《非功效的共通体》和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记述《死亡的疾病》。但根本的问题,共通体的问题,就像在南希那里,首先指向了乔治·巴塔耶。虽然南希对巴塔耶的研究重新点燃了共通体之思的火花,但这个可以说从巴塔耶文本的裂隙中寻得的定义依旧神秘。围绕着这一定义的晦暗光芒,布朗肖再次把共通体引入了外部的黑夜。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1907—2003),法国作家、文学理论家。布朗肖早年于斯特拉斯堡大学研读哲学,并与列维纳斯结下友谊。1940年代初他为《论争报》撰写文学评论,并陆续发表《黑暗托马》、《死刑判决》等虚构作品。“二战”后他成为重要的批评力量,尤其是1950年代起在《新法兰西评论》上的高产写作,确立了他在思想界的地位,影响了包括福柯和德里达在内的整整一代法国理论家。布朗肖虽在战后保持一种近乎隐士的生活,但他却是《121宣言》和“五月风暴”等政治运动和历史事件的亲身参与者。《不可言明的共通体》是其晚期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