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成立三十周年,此次出版的纪念论文集是对学会三十年来所取得学术成果的一次总结和检阅,同时也紧跟国内、国际阿语文学研究前沿动态,选取了不少国内年轻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以期对新时代和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学科发展进行适当的前瞻。论文集分为两个部分,部分为阿拉伯古典文学研究,收录了十二篇相关方面的论文,涉及阿拉伯古典诗歌、《一千零一夜》与《一百零一夜》研究、中世纪苏非文学等;第二部分为阿拉伯现当代文学研究,收录了十八篇相关方面的论文,涉及阿拉伯现当代小说、诗歌、戏剧创作,从多元角度分析了阿拉伯现当代文学的历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论文集汇集了这三十年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对阿拉伯经典和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成果,有望成为学界标杆、学术书中的经典,乃至中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一笔。
阿拉伯文学从古到今绵延一千五百多年,犹如一座宝藏。《丝路星辉阿拉伯文学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则好似一个小型展览,将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会成立至今对阿拉伯文学进行研究而取得的优秀成果呈现于读者眼前。一方面,论文的作者队伍颇具代表性,由老中青三代组成,尤其醒目的是对阿拉伯文学充满热情的青年学者们;另一方面成果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从古典文学到当代文学一网打尽,论及的体裁涵盖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翻译等等,不一而足。通过这部论文集,读者可管窥阿拉伯文学的精粹。
前言
蔡伟良
2011年我从前任会长北京大学仲跻昆教授那儿接任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会长时,曾经做过这样的承诺,在任会长期间组织出版一本属于研究会这一大家庭的论文集,几经努力,今天论文集终于与大家见面了。
如今出版学术性专著(包括论文集)不仅需要资助,而且还得有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全体会员,也代表中国所有阿拉伯文学爱好者,向为出版这部论文集出资的上海外国语大学表示由衷的感谢,向热心于优秀外国文学传播的上海译文出版社表示深深的谢意。
这是阿拉伯文学研究会成立三十年来组织编辑、出版的部论文集,特请前任会长仲跻昆教授为其作序,这不仅是为了使这部的问世有一种仪式感,更为重要的是,仲老师可以为后辈压压阵。在此我谨以现任会长的名义,也代表几位副会长向仲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
对中国的阿语人来说,1983年是一个无比关键的年份,那年10月18日至23日,来自中国各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局、新华社以及其他科研机构的阿拉伯语教授和专家聚首北京香山,召开了中国首次全国阿拉伯文学研讨会暨阿拉伯文学研究会筹备会。那年我正好三十岁,是那一年代标准的文青,我和范绍民老师一起代表上海外国语大学参加了那次盛会。从次全国层面的阿拉伯文学研讨会的召开至今已过去了三十五年。此后,经过近四年的筹备,阿拉伯文学研究会终于在1987年8月25日正式宣布成立。不经意之间,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也已过了而立之年。中国的阿拉伯文学研究乘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东风,也可谓成绩斐然。仅从形式上讲,三十多年来我们阿拉伯文学研究会的活动几乎没有中断过,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一年一次的研讨会已经成为被大家默认的制度,而且,它也是广大阿拉伯文学爱好者十分期待的交流、切磋的机会。形式固然重要,然而更应该提及的是,正是阿拉伯文学研究会的存在,才使中国的阿拉伯文学研究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前行,从刚刚起步时的注重古代文学,尤其是诗歌的研究,到对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哈福兹为代表的阿拉伯小说的全方位研究;从以纪伯伦为代表的阿拉伯叙美派文学研究到对当今阿拉伯获奖小说的跟踪研究;从对阿拉伯文学史的翻译,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阿拉伯文学史的撰写,乃至本世纪初阿拉伯文学通史的问世,无论在对阿拉伯作家、作品研究方面,还是在阿拉伯文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方面,在这三十年间我们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巨大的发展。
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我们的这一纪念论文集只收集了三十余篇论文,它只能说是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的一个极小的缩影。我们非常欣慰地看到,在此缩影的背后,是一支对阿拉伯文学充满热情的青年学者队伍正在迅速地健康成长。阿拉伯文学从古到今绵延一千五百多年,犹如一座宝藏,我们对它的研究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显然还是很不够的。真心希望今后的阿拉伯文学研究能继续朝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向纵深发展,不仅要在经典研究方面有更深入的推进,而且更要关注当代阿拉伯文学的现状,乃至对一些主要国家和区域的文学现象、流派、思潮形成跟踪式研究,并不断推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对过去的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再起步,过去我们曾经很辉煌,将来我们一定会更加灿烂。
2018年12月18日
序言
仲跻昆
你面前的这本论文集,好似一个小型展览,展示的是我们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会成立至今的部分成果。如同任何展览一样,展品只能是成果的一小部分。论文作者们也颇具代表性,像我们这支虽仍显稚嫩、却不断成长且日臻成熟的队伍的组成一样,是老中青三结合:既有老骥伏枥、退而不休的老将,也有风华正茂、如日中天的中年干将,更有雄姿英发、朝阳似火的青年,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将;既有专业人员,也有业余爱好者;既有高等院校的师生,也有工作在社会不同岗位上的同行;既有通过阿拉伯原文进行研究的,也有通过译文或借助其他文字进行研究的。论文论及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关于阿拉伯古代、古典文学的,也有关于阿拉伯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的,还有关于比较文学、文学翻译的;论及的阿拉伯文学的体裁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民间文学、翻译等,有论述作家的,亦有专论作品、文学技艺的。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我谨恳切地希望你不吝抽点时间品读一读,我想总是不无裨益的。
我们阿拉伯文学研究会虽正式诞生于1987年8月,但孕育却是在1983年10月。当时在北京香山举行了以《阿拉伯文学的今昔》为题的届阿拉伯文学研讨会,并开始筹备成立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应当提及的是那次会议收到了冰心先生的来信,使与会者深受鼓舞。信中说:我希望懂得阿拉伯文的学者,多多翻译一些阿拉伯的文学名著,因为我感到我们东方人更能欣赏东方人的作品。
无论是从研究会的孕育日算起,还是从它的正式诞生日算起,至今总有三十多年了。按照我们习惯的算法,三十年算是一代人。我国的阿拉伯语教学是从1946年开始从清真寺的经堂进入高等学校讲堂的,但真正开始培养合格的阿语人才的教学,还得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算起,那么从那时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或者到我们研究会的孕育、诞生,也是三十多年,也是一代,也就是我们的上一代。那么,我们这一代与上一代的区别在哪里?进展在哪里?我们这一代的成就在哪里?贡献在哪里?
无疑,没有上一代,就没有我们这一代。上一代是新中国阿语界的先驱,是我们的老师,师恩不能忘。上一代的代表学者是马坚(1906-1978)、刘麟瑞(19171995)、纳忠(19102008)等。如前所述,他们的功绩是将阿拉伯语正式引入正规的高校课堂教学,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可以用阿拉伯语做工具的译介、研究、教学、外事干部。但在当时设有阿拉伯语专业的七八所高等院校中,基本上只有语言教学,基本上没有阿拉伯文学的课程。
回顾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长期以来,因受欧洲中心论的影响,对东方文学的研究、介绍远不及对西方文学的研究、介绍。正如六十多年前季羡林先生所说:在整个科学领域中,东方学是一门极为薄弱的学科。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同人民的需要有极大距离,和新中国的蒸蒸日上的国际地位比起来极不相称。[ 北大东语系《翻译习作》1956年3月创刊号。]而在东方文学中,对阿拉伯文学的研究、介绍也远不及对日本、印度文学的研究、介绍。郑振铎(西谛,18981958)先生多据英国学者约翰·德林克沃特(John Drinkwater,18821937)的《文学纲要》编译而成的《文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27年),全书上下两册,共约二千二百页,对阿拉伯文学的介绍只占二十五页,但已算是当时我国对阿拉伯文学全面、系统的介绍了。那时,绝大多数的中国读者对阿拉伯文学的了解,仅限于部分学者在二十世纪初始从英文译本转译过来的《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的片断故事。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茅盾先生于1923年从英文译的纪伯伦的几篇散文诗,冰心先生于1932年译的纪伯伦的《先知》(原著为英文),是我国对阿拉伯现代文学早的译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阿拉伯各国人民的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为了配合当时中东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出现了介绍阿拉伯文学的次高潮,翻译出版了一些阿拉伯文学作品。但这些译作多半是从俄文转译的,直接从阿拉伯文译成中文的则是凤毛麟角。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历时十年,阿拉伯文学的翻译与研究自然处于停滞状态。
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改革开放带来了阿拉伯文学的译介与研究在中国的新兴。这一历史性的使命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这叫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实际上可以说,我们阿拉伯文学研究会是应运而生。
阿拉伯文学研究会自成立以来,举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的年会、学术研讨会、报告会、诗歌朗诵会、纪念活动等,其中有些活动是与一些阿拉伯驻华使馆、相关院校及中阿友协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我们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年会或研讨会。研究会还常利用阿拉伯国家作家代表团或著名作家、诗人访华的机会,组织与他们见面与座谈,并听取了一些阿拉伯国家驻华大使、参赞、专家对阿拉伯文学现状的介绍。
我们可以不无骄傲地说,我们研究会这支年轻的队伍为打破欧洲中心论做了很大的努力,并已取得不菲的成绩。
我们做的大量工作首先是对阿拉伯文学的译介。据初步统计,迄今翻译成中文的阿拉伯文学作品已约有二百多种,其中绝大部分是改革开放后翻译出版的。在一切冠有世界文学外国文学,特别是东方文学亚非文学的文学史、类书、辞典中,有关阿拉伯文学的介绍已不再是空白或点缀,而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成为相关典籍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些有关外国文学、东方文学、比较文学、文学翻译等的学术会议上,已经经常可以听到我们阿拉伯文学研究者的声音;在一些有关文学研究的学术刊物上,亦可经常见到有关阿拉伯文学的译作与研究的文章。几十部有关阿拉伯古今文学专题研究,特别是有关阿拉伯文学史的译著与专著的出版,表明我国对阿拉伯文学的研究正在向纵深发展。
当然,不能不提的是,改革开放前,即我们上一代,全国仅有七八所高校有阿拉伯语专业,且如前所述,差不多只有语言教学,如今,我国已相继有四五十所高校开设了阿拉伯语专业,并普遍设有阿拉伯文学课程。其中有些学校还被批为阿拉伯文学的硕士点、博士点,我们已相继培养出几十位阿拉伯文学的硕士、博士。
不仅如此,我们的阿拉伯文学研究者们还多次应邀参加阿拉伯国家举行的有关阿拉伯文学、文化、翻译的研讨会、诗歌节等,使我们的影响、我们的身影、我们的声音得以传到国外去。
回顾阿拉伯文学在新中国近七十年的历程,总结我们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三十余年来的工作,检阅我们这一代所取得的成果,我们感到,我们虽然已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对阿拉伯文学这一宝藏仍旧才开始采掘,在这块沃土上依然只是才开始耕耘。目前,我们翻译的数量和质量都还远不够理想。我们对阿拉伯文学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其深度与广度。我们若与其他一些大语种(如英、俄、法、德等)在译介、研究文学方面相比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再铸辉煌。这一标语口号不仅适用于我们党,我们国家,同样也适用于我们阿拉伯文学研究会。我们中国阿拉伯文学的教学、译介、研究者们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尽力让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读者能更好、更全面地了解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丰富多彩的阿拉伯古今文学。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曾横跨亚非欧三大洲,今天的阿拉伯世界有二十多个国家。阿拉伯文学史上有千百个著名的诗人、作家,写下了成千上万部优秀的、不朽的文学作品。要将这样博大精深的阿拉伯文学系统地、完整地介绍到中国来,绝非一件易事。但是事在人为。我们并不害怕困难。我深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在已经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中国的阿拉伯文学教学、译介、研究这块园地必将更加繁花似锦、春色满园。
毫无疑问,我们有一个美好的今天,还将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蔡伟良,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原会长,上海翻译家协会原理事,曾任*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长期从事阿拉伯文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
宗笑飞,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阿拉伯语言文学、阿拉伯-西班牙比较文学研究。
目录
前言
序言
古典文学研究
阿拉伯古典诗歌中的珍品 陆孝修 王复
寻访艾布·努瓦斯及其他
读仲跻昆教授编译的《阿拉伯古代诗选》 曹彭龄 卢章谊
《一百零一夜》与中国 郅溥浩
《一千零一夜》中的东方形象与对他者的想象 林丰民
无独有偶,妙趣天成
《一千零一夜》与中国章回体小说之比较 葛铁鹰
阿拉伯文学与西欧骑士文学的渊源 仲跻昆
安达卢西亚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阿拉伯文学特征 张志忠
塞万提斯反讽探源 宗笑飞
阿拉伯古代诗歌之流浪诗人
《阿拉伯的拉米亚》译析 张洪仪
阿拉伯诗歌演变史中的特例和缺环 周 放
论中世纪阿拉伯苏非文学的私语文体 邹兰芳
阿拉伯蒙昧时期的文学市场欧卡兹及其历史贡献 金忠杰
阿拉伯现当代文学研究
《尼罗河上的絮语》
纳吉布·马哈福兹在非理性小说上的初探 蔡伟良
反思人神关系的一部力作
评《我们街区的孩子们》 薛庆国
阿拉伯戏剧界对布莱希特理论的接受与实践 余玉萍
拒绝异化的人女人与神明形象
论埃及作家纳娃勒·赛阿达维的剧作 牛子牧
关于阿拉伯新生代诗人群体的文化思辨 朵宸颉
沙特中篇小说《欢痛》的创作动机分析 崔林杰
圣战者是如何炼成的?
《天堂之风》解读 黄婷婷
种族身份与文化身份
《重回海法》中的文学原型与身份认同 陆怡玮
阿拉伯小说走向世界性思维
以埃及小说《处处堕落》为例 王复
巴勒斯坦诗人达尔维什诗作中的土地意象探析 唐 珺
当代阿拉伯流亡小说 马和斌
离散群体视角下的阿拉伯战争文学书写
以《阳光下的人们》及《贝鲁特75》为例 史 月
谈谈阿里·米斯拉提的短篇小说 李荣建
真实与虚构:哈勒小说的新历史主义视域 刘东宁 马立蓉
革命元年的阿拉伯文学:预警、记录与反思 薛庆国 尤梅
流散视阈下对艾布·马迪长诗《秘符》中的哲学思想探析 李 瑾
纪伯伦在中国的传播现象研究
译介与研究的反差及其反思 甘丽娟
《红高粱》中文化负载词阿译的生态翻译学解读 修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