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孟加拉国,全称孟加拉人民共和国,是诞生于一九七一年的年轻国家,同时也是拥有悠久历史、独特地理环境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南亚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目前排在世界人口大国的第八位(二〇一九年的人口统计为一亿六千六百万)。孟加拉地区曾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当今我国提出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孟加拉国更是重要参与者。
孟加拉国地处由喜马拉雅山脉的水流向南冲积而成的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东、西、北三面与印度毗邻,东南与缅甸接壤,南濒孟加拉湾。自古以来孟加拉不是一个界定清晰的地区,广义的孟加拉地区包括目前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在内的以孟加拉民族为主要居民的区域。现代孟加拉人属于欧罗巴人种,其主体是印度雅利安人一个分支的后裔。孟加拉民族的特征随着孟加拉语自八世纪的产生而逐渐形成并显现出来。受领土、语言、文化和宗教等多重因素影响,特别是伊斯兰教兴盛的作用,产生了穆斯林孟加拉人和非穆斯林孟加拉人两种身份认同。英殖民时期(一七五七年至一九四七年),尤其是一九〇五年至一九一一年对孟加拉实施东西两省分治,导致了整个孟加拉地区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成为明晰的政治类别,最终导致了一九四七年英殖民统治结束后的印巴分治,以及一九七一年孟加拉国的诞生。孟加拉民族现在大体一分为二,其中近三分之二以穆斯林为主的孟加拉人居住在孟加拉国,约三分之一以非穆斯林为主的孟加拉人居住在毗邻的印度西孟加拉邦等地。
作为孟加拉国国语的孟加拉语(Bengali)是南亚印度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二〇一九年的统计数据,孟加拉语的使用人口在三亿以上,按母语人口排序是世界第六大语种。除了孟加拉国,它也是印度西孟加拉邦(约一亿人)和特里普拉邦(四千万人)的官方语言。孟加拉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东部分支,为该分支从古吠陀语演变发展出的四种方言之一。孟加拉语成为孟加拉三角洲主要语言的过程长达数个世纪,原因之一是孟加拉三角洲的统治权力长时期内是由外来的非孟加拉人所掌控,社交、商贸、礼仪等社会活动所使用的语言多为外来语。孟加拉语作为一门通用语,在波罗王朝时期(约七七八年至一〇一八年)开始逐渐规范文字和语法,形成固定的语言和文字,成为孟加拉人的母语。孟加拉语在成为成熟语言后曾在使用上有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在十九世纪孟加拉文艺复兴时期,孟加拉语的书面语言逐渐与口语一致,形成生机勃勃、词汇丰富、拥有强大表现力的优美语言,同时产生出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孟加拉文使用拼音文字,其字体由古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化而来,称为孟加拉体,对于受过教育的孟加拉人而言,手写体的美感是一种视觉享受。
孟加拉曾是南亚次大陆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地区,多元包容的孟加拉文学和文化在南亚学以及印度近现代各民族语言文学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着重要和特殊的地位,诗歌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加拉语文学具有悠久的诗歌传统,最早的孟加拉文学作品是《品行歌》(又译作《佛歌集》),成书于公元一千至一千二百年间,是佛教僧侣创作的唱诵诗。胜天的《牧童歌》成书于十二世纪末,被认为是孟加拉诗歌的源头。自十三世纪开始的几个世纪中,先后出现了毗湿奴派和虔信派印度教诗人以及穆斯林诗人,他们创作了大量颂神、抒情与叙事等题材的孟加拉语诗歌。
近代孟加拉语文学始于十九世纪中叶。由于孟加拉地区是英殖民统治的中心,因而受过英语教育且富有民族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也早于印度其他地区出现。这一阶段的文学与诗歌是与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迈克尔·默图苏丹·德特(一八二四年至一八七三年)的诗歌尝试用欧洲十四行诗体创作孟加拉语诗歌并取得成功,体现了英国文学对孟加拉文学的影响。比哈利拉尔·查克拉博蒂(一八三五年至一八九四年),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孟加拉文坛上首次用民歌形式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人,借助于个人灵感和歌韵的表现力来创作诗歌,他给孟加拉诗歌带来清新活力,被誉为孟加拉诗歌之林的晨鸟。
现代孟加拉语文学的标志性人物是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一八六一年至一九四二年),他通过其创作的诗歌、小说、戏剧等使孟加拉语文学超出地域和国家的界限,开辟了印度文学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九一三年他凭借诗作《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亚洲第一位获此殊荣者。他的作品对印度现代文学乃至整个东方文学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卡齐·纳兹鲁尔·伊斯拉姆(一八九九年至一九七六年),是继泰戈尔之后出现的现代孟加拉语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于一九二一年创作的长诗《叛逆者》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轰动了当时的印度文坛,并被译成多种印度文字广为传播,伊斯拉姆也由此得名叛逆诗人。他一生共出版了《毒笛》等二十三部诗作,曾被孟加拉国政府授予代表最高荣誉的二十一日奖章。
查希姆乌汀(一九〇三年至一九七六年)是与伊斯拉姆同时期的又一位现代孟加拉语文学的代表,因擅长在诗中表现乡村风貌和村民生活被称为田园诗人,是二十世纪孟加拉田园文学的关键人物。他因叙事诗《墓》的发表而一举成名,长篇叙事诗《锦绣原野》是他的代表作。他的诗作格调清新、语言生动并充满乡土气息,被译成英、俄、德、西等多国文字,在诗坛上独树一帜。
一九四七年的印巴分治使孟加拉地区一分为二分属于两个不同国家,穆斯林孟加拉人主要居住区的东孟加拉归属于巴基斯坦联邦。分治后的东、西巴基斯坦围绕孟加拉语的国语地位的民族矛盾趋于尖锐,一九五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在东孟加拉爆发为争取使孟加拉语成为巴基斯坦国语之一的语言运动,使孟加拉成为世界上罕有的一个为捍卫本民族语言而不惜献出生命的民族。怀有强烈语言情感与自信的东孟加拉人纷纷投身语言运动,使孟加拉文化成为孟加拉人跨越阶级、区域、宗教界限而紧密团结的共同精神源泉,并最终争得民族国家孟加拉国于一九七一年的诞生。二月二十一日这一特殊日子,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九九九年十一月第三十届一般性大会上宣布从二〇〇〇年起设定为国际母语日。孟加拉国的诞生,使历史上始终统一的孟加拉语文学的历史进程也走上了以加尔各答(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和达卡(孟加拉国首都)两个中心分别发展的道路。虽然受到地缘政治以及宗教、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以达卡为中心的孟加拉语文学的发展在二十世纪下半叶遭遇了困扰,但在孟加拉国的土地上仍孕育出比印度西孟加拉邦更多的孟加拉语诗歌,出现了一批数量可观的优秀诗人及其作品。其中的主要代表有:
萨义德·阿里·阿赫桑(一九二二年至二〇〇二年),著名现代孟加拉诗人、教育家和文学评论家。出版诗集有《许多天空》《春天孤单的黄昏》《呐喊》等,他的诗歌《我的东孟加拉》被认为是孟加拉语文学中最优秀的爱国诗歌之一。除了诗集,他还出版多部论著及译著。曾获孟加拉研究院文学奖、二十一日奖章、独立日奖等。
沙姆苏尔·拉赫曼(一九二九年至二〇〇六年),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杰出的孟加拉语诗人之一。一九六一年他出版第一部诗集《第二次死亡前的第一支歌》,之后相继出版了六十六部诗集。他通晓诗歌韵律,早期作品以情感抒发为主,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和现代生活气息,之后的题材逐渐广泛,对人道主义、宗教、民主以及民族解放等主题都有所表现,曾获得孟加拉研究院文学奖等多个重要文学奖项。
萨义德·沙姆苏尔·豪克(一九三五年至二〇一六年),著名孟加拉国诗人、词作家和作家,在诗歌、小说、戏剧、短篇小说和翻译等领域都有建树,被称作全能作家,对孟加拉语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诗集包括《无休止的节日》《回声》等。三十一岁时获得孟加拉研究院文学奖,成为该奖项获得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曾获二十一日奖章与独立日奖。
法塞尔·沙哈布汀(一九三六年至二〇一四年),孟加拉语诗人、文学编辑、记者。在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发表了二十七部作品,包括《饥饿的烈火中孤身一人》《空中的森林》《无光无暗》等多部诗集,其诗歌风格独特,内容丰富,被翻译成不同语言出版。曾获孟加拉研究院文学奖和二十一日奖章。
阿勒·马赫穆德(一九三六年至二〇一九年),孟加拉语诗人和小说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孟加拉诗人之一。著有诗集《岁月之罐》《金色嫁妆》等,诗歌创作主题与底层民众生活息息相关,还有不少以乡村生活为题材,诗句清丽,通俗易懂,别具风格。曾获得孟加拉研究院文学奖、胡马雍·格比尔纪念奖和二十一日奖章。
罗菲克·阿萨德(一九四二年至二〇一六年),孟加拉国诗人、编辑和作家,被认为是后孟加拉独立战争时代最高产的年轻诗人之一,著有《自然与爱情的诗》等四十五部诗集。他在诗歌语言和形式方面不断创新,不仅描绘爱情与浪漫、贫穷与痛苦,也展现城市与农村的景致与生活,并揭示社会不公。曾获著名自由战士奖、孟加拉研究院文学奖、二十一日奖章。
此外,还包括阿萨德·乔杜里(一九四三年至今)、穆罕默德·罗菲克(一九四三年至今)、阿布尔·哈桑(一九四七年至一九七五年)、路德罗·穆罕默德·沙希杜拉(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九一年)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诗人及其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自古以来孟加拉的诗与歌常能融为一体,诗不仅被诵读,还可以用来吟唱,不少诗人同时也是作曲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和卡齐·纳兹鲁尔·伊斯拉姆,他们不仅是孟加拉语诗人、文学家,也是音乐家、作曲家。印度国歌《人民的意志》和孟加拉国国歌《我金色的孟加拉》的词和曲都是由泰戈尔创作的;而孟加拉国的军歌《进行曲》的词和曲皆由伊斯拉姆所作,这为世界诗歌史中所罕见。
根据国别,本诗选所选诗作,皆为孟加拉现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且作者生活和工作在今天孟加拉国的孟加拉语诗人的作品,不包括泰戈尔等按地域归属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孟加拉语诗作。入选的十二位诗人的七十二首代表作中,除了直接选录已发表过的卡齐·纳兹鲁尔·伊斯拉姆等诗人的有代表性的优秀译作,其余大部分皆为我国首次中文译介,且均译自诗作者的孟加拉语原作。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文学艺术,由此构成了世界语言文化和文学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和遗产。诗歌作为语言和文学的特殊工具和载体,在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共同构建人类的精神家园中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这也是这次编译工作的出发点和意义所在。
孟加拉语文学被公认为是南亚地区最为成熟和丰富的文学,孟加拉地区的一分为二给年轻的孟加拉国的文学包括诗歌发展带来挑战和机遇。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孟加拉国已步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我们相信,孟加拉国的作家和诗人一定能让孟加拉文学及诗歌在自己的国度得到新的繁荣。希望通过我们的译介,在让我国读者对孟加拉文学和文化提升兴趣的同时,为增进两国间相互了解带来帮助,对中孟传统友谊的发展和中孟文化交流的促进有所裨益。
张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