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术专著。书稿从世界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面临严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探讨了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丰富经验,特别是三大创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奠定了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随后以经济利益理论为主线,顺次探索了经济利益生产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创新、分配制度创新、交换制度创新、消费观念与制度创新,剖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利益的层次结构,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体系,探索了新的思路。
赖泽源,男,1940年生于江西省宁冈县。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经济理论、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经济学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曾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1983年出席召开的全国纪念马克思逝世纪念大会,其《论科学型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一文,并论述了科学型农业,是学术报告会上经济学科组七篇宣读论文之一,并收入《中国农业发展文库》。《新视点:让职工成为国企改革利益主体》,收入《中国发展改革文库》。主著《比较农地制度》,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关于建设长江中游经济增长核心区的探讨》,被武汉市委、湖北省委主批示给们阅研,受湖北省委、省政府之邀,出席“21世纪湖北暨武汉论坛”并作发言,对武汉市、湖北省制定21世纪发展战略的工作,发挥了咨询作用。和肖四如、陈新华主编的《江西省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及省力分析》,经省科委组织的鉴定委员会鉴定为“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综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强,具有重大实用价值”,“分量新”,“居于国内同类研究水平”。
序言时代的召唤
第一篇 导论
一、从经济学说的大势探寻经济理论的创新方向
二、从的实践中探寻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方向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角下70年的两大阶段
(二)三大创举与创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三)立足实践,升华经验,创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将马克思经
济学说发展到新的阶段
三、以经济利益为核心范畴,创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反思的背景、灵感与焦点
(二)利益悖论的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三)理性人假设:跛脚而贪婪的理念
(四)中必须与时,创建新型的经济利益理论与制度
(五)以经济利益为核心范畴,创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二篇经济利益的历史考察——人类经济利益的本源及其
第三篇 对资本主义经济利益机制的再批判·
一、挥之不去的梦魇
二、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
三、自我背弃与起点的极不平等
第四篇创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客观依据、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创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客观依据
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的研究对象
(二)扎根于经济关系本质的研究对象
三、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篇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利益生产的基本经济制度:做足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篇长期性、战略性的大文章…
第六篇生产条件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创新…一、生产条件及其分配制度的历史轨迹和我国目前的形势二、生产条件分配制度是位的三、生产条件分配制度创新
(一)创建新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1.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问题上,必须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以确定国有企业改革、创建新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整体思路
2.创建新型的股份公司,建设新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三大依据……
3.创建新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运行机制和关键措施
4.新型公有制将开辟一条变革雇佣劳动制度,终战胜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道路
(二)创建人力资源均等化、高级化的教育制度
第七篇产出成果分配制度创新·一、社群划分的制度创新
……
二、橄榄形成果分配制度创新
(一)初次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
(二)再分配制度的目标与政策
第八篇交换制度创新·
第九篇消费观念和制度创新·
一、西方经济学消费理论的简要述评
二、西方消费主义批判三、消费观念和制度创新
第十篇创建新型的人类文明,展现“天下大同”的美好前景……一、人类社会的现实与前景研判:三大尖锐矛盾与工业文明的宿命
(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经济利益的对立和冲突
(二)人类和自然界的矛盾:不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严重危机
(三)人类生活方式的迷茫: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标
二、创建新型的人类文明,破解三大矛盾
(一)再论创建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利益理论和制度
(二)回归理性:创建新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自身解放为目标,创建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展现“天下大同”的美好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附文:我国的经济学缺失了什么?
跋本书的核心看点及阅读指南…
第一篇导论
一、从经济学说的大势探寻经济理论的创新方向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实践与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挑战性的问题。面对这些尖锐的问题,原来从事经济工作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人,一时间不知应该如何回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也日渐式微。而一大批从发达国家,是从美国留学归来的人土,应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中的经济问题,大有成为国内经济学主流之势。可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创造的奇迹,与西方经济学是背道而驰的两驾马车。我国经济理论这种此消彼长的矛盾,不能不促使广大的经济学人认真思考,我国的经济理论缺失了什么,路在何方?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性思考之后,我感到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从经济学说的大势着手。因为,只有搞清楚它的脉络,搞清楚西方经济学的优势、本质和缺陷及其在我国经济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才能站在经济学说史的高度观察问题,从更加广阔的视野思考,中国的经济科学应该站在什么样的出发点上,应该如何谋篇布局。也只有这样,才能站在经济学说史的高度,揭示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处在人类经济发展及其理论表现的什么位置,并对其作出学理必然性的解析而,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走向成熟,取得后的胜利,创建中国自己的经济科学,为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贡献经济学人的智慧。
令人惊奇的是,当入经济学说史领域之后就发现,迄今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说史著作,几乎都是单一的、西方经济学的历史。这与经济学说史的本来面貌是相悖的。因为,人类经济学说的大势,明确地呈现出了两个大的阶段。
个阶段,从公元前12世纪开始的荷马时代,到18世纪自由资本主义兴盛之时,经济学说经历了从萌芽到产生,从分散的经济学术语,中经重商学派、重农学派,再到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过程。
历史文献告诉我们,早在荷马时代,西方就有了关于贸易、货币、财产、资本这一类现代经济学术语的记载。此后,人类历关于经济问题的本著作,雅典杰出的历史学家、作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一公元前355年)所写的《经济论》(约写于公元前387一公元前371年)问世,又较为广泛地涉猎到财富、积累、使用价值、交易、价格、供给、需求……这一类术语。而且,突出了家庭经济管理这一内容。所以一般认为,他开了经济学之先河。然而,据美国的经济学家、经济分析史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883-1950年),在《经济分析史》卷(1954年)章,论述希腊一罗马的经济学时说,他们的所谓经济,即家庭、法律或规则,仅指管理家庭的实际智慧,没有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标签,未能取得独立学科的地位,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色诺芬的《经济论》只是有关家庭管理的一种著作。①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远古时期希腊人,关于经济问题的见解时则说:“与此有关的原则和定理,能在例如古代希腊社会的著作家那里见到,只是由于一定的现象,如商品生产、贸易、货币、生息资本等等,是共有的。就希腊人有时涉猎这一领域来说,他们也和在其他一切领域一样,表现出同样的天才和创见。所以他们的见解就历史地成为现代科学的理论的出发点。”②熊彼特在谈到“经济分析史仅从希腊人开始”时,还指出“能在古代中国找到这种痕迹,因为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