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五章, 详细地介绍了淮河流域的历史名人, 包括崛起于淮河流域的帝王、明相辅臣、军事将领、思想巨匠、杂家名流等, 包括管仲、老子、孔子、孟子等古代人物18人, 袁甲三、张乐行、孙家鼐等近现代人物15人, 一人一节, 简述人物生平及事迹, 后附简短点评。书稿深挖历史文化资源, 以不同时期的人物来展现淮河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推动淮河历史文化研究, 对于弘扬、传播淮河历史文化, 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和教育意义。
淮河,是我国中原腹 地的一条古河流,自古就 与黄河、长江、济水并称 为“四渎”,在早期中国的 地位举足轻重,当代仍被 列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 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兼容并包,影响深远” 来形容淮河文化,绝不为 过。淮河流域在我国数千 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始终 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淮 河流域不但在地形、降水 、气候上表现出明显的过 渡性质,而且具有相对封 闭又便于交流的地域形态 ,独流入海的淮河使得该 流域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 文化体系。淮河流域东部 面向大海,西部深入中原 腹地,涵盖中原文化区、 海岱文化区,其南又有宁 镇文化区,正处在东、西 、南、北文化交汇之处, 因此形成了十分复杂的古 文化面貌,表现出特有的 多元性、过渡性和开放性 。淮河流域在5000多年 的中华文明史中孕育了灿 烂辉煌的文化遗产,这些 丰富多彩的□□文化不仅 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卓越成 就,还彰显了淮河流域在 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更 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 重要作用。 “说史自省,研古鉴今 。”研究传统文化是为了 更好地造就新文化、服务 新文化,为今天大力发展 □□□□精神文明服务。 本套丛书以淮河流域□□ 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淮 河文化的□□溯源”“淮河 □□文化的纵向传承与□ 迁”“淮河□□文化的横向 内涵与外延”“淮河□□文 化的自身特征”为四个子 系统,运用“全息史观”理 论,多角度、全方位系统 考察淮河文化的□□发展 与演□,探讨淮河流域历 史文化的内涵、外延。同 时,通过与其他区域文化 的比较,细致研究淮河流 域□□文化的特征。该研 究可以进一步促进和深化 淮河□□文化的研究,拓 展我国区域社会□□文化 研究的空间,丰富区域社 会文化史研究的内容,进 一步推动我国文化史研究 向前发展。 学术界对淮河流域历 史文化的研究取得了相当 不错的成绩。然而,今天 看来,淮河流域□□文化 研究还存在一些比较薄弱 的环节,主要表现在:其 一,淮河□□文化整体性 研究不足,研究深度有待 提高,系统性的资料挖掘 和整理还比较缺乏。其二 ,相对于经济史研究而言 ,淮河流域文化史研究有 待加强。一方面,各个时 期、各专题研究存在不平 衡的现象;另一方面,就 研究角度而言,对□□时 期淮河流域治乱兴衰与文 化传承间的关系研究涉及 较少,对淮河流域文化传 承与□迁的深层次原因等 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其三 ,研究成果资鉴性不明显 。淮河流域文化□迁史昭 示着中国文明的兴衰。淮 河流域文化传承与□迁是 一个漫长过程,而影响这 种□迁的因素又是至为复 杂和不断□化的。在种种 因素中寻找出某些有规律 性的现象,总结经验教训 ,找出症结所在,并为该 地区今后文化的可持续发 展提供□□借鉴,是既有 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 课题。其四,影响不足。 碎片化、个案化、“学术” 化较强,使得关心、关注 淮河流域的读者对其缺乏 整体性、连贯性、易接受 性的了解。 本套丛书共包括《淮 河流域早期文明》等八本 书,分别是: 《淮河流域早期文明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 部之中,气候温和,土地 肥沃,雨量适中,物产丰 富,人杰地灵,开发□□ 悠久,是我国经济、文化 较早繁荣发达的地区之一 ,也是中华文明的早期起 源地之一。沂源人、许昌 人化石是我国较早的猿人 化石。该流域也以发达的 稻作农业和丰富的礼乐文 化而著称于世,从史前到 夏商周三代,都成为中华 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在 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 作为三大集团(华夏、东 夷、苗蛮)之一的东夷集 团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先秦时期东夷文化产生 、发展、繁荣直至融入华 夏文明的过程,其实质是 与中原华夏文明及其周边 诸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碰 撞、融合的过程。春秋时 期淮河流域就有了水利开 发的□□,而且还取得了 很大的成就。楚庄王时, 孙叔敖在淮河流域兴修水 利。吴王夫差开挖邗江, 沟通江淮。邗沟连同后来 修建的菏水、鸿沟运河, 都是中国早期运河。淮河 流域在先秦时期就处在政 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 位,史前时期的农业、手 工业、家畜饲养以及□□ 遗存(如聚落、建筑)是 其物质文化的重要基础; 文字、音乐、思想等则是 精神层面的典型表现。淮 河流域还是中华思想的发 源地。孕育于淮河流域的 这些文化因素,不但起源 时间早,而且发展程度较 高,为早期中华文明的形 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淮河流域民俗风情 》:淮河流域生产习俗是 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创造、享用的物质文化事 象。生产习俗具有周期性 、延续性、区域性特征。 迎春活动隆重,农业的禁 忌、祭祀多样。手工业尊 崇行业祖师爷,师徒关系 严格。商业开张敬财神、 重禁忌,庙会活动兴盛, 会馆与商会较多。淮河流 域服饰官民有别,贫富悬 殊。日常米面同食,以面 食为主,日常菜肴贫富有 差异,饮酒在饮食中占有 重要地位。建房有禁忌, 喜聚族而居。民众远行多 择吉日、晴日,出行的禁 忌风气较浓。淮河流域有 幼儿诞生庆
第一章 先秦时期
一、“华夏第一相”:管仲
二、“中国哲学之父”:老子
三、至圣先师:孔子
四、东方亚圣:孟子
五、“万古高风一子休”:庄子
第二章 秦汉时期
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
二、大汉天子:刘邦
三、“西汉开国第一侯”:萧何
四、“谋圣”:张良
五、“每一寻思怕立功”:韩信
第三章 魏晋时期
一、“魏武挥鞭”:曹□<□r> 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三、“吴下阿蒙”:吕蒙
四、文武双全的皇帝:曹丕
五、“竹林七贤”之一:嵇康
第四章 唐五代与明清时期
一、□色龙皇帝:朱温
二、从乞丐到皇帝:朱元璋
三、洪武名相:李善长
四、“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五、捻军领袖:张乐行
六、光绪帝师:孙家鼐
第五章 民国时期
一、亦官亦商:孙多森
二、同盟元老:柏文蔚
三、多财善贾:倪道杰
四、史学奇才:萧一山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