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算法治理:机制与方案(於兴中、马长山、王锡锌、申卫星、周汉华、薛兆丰,倾力推荐!)
定 价:69 元
当我们害怕算法时,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作为大数据时代的基础语言和新型基础设施,算法应用已经深度绑定用户的衣食住行。如何应对大数据风险?算法监管何去何从?如何平衡创新与安全?如何从监管视角为我国科技企业的弯道超车提供制度赛道? 本书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算法治理,瞰览全球创新行业实践及场景,深度凝练算法治理的形成机理,双管齐下破解算法规制难题,引领读者从容应对算法危机、构筑算法信任、重新发现算法之美。
算法基础权利:算法解释权 | 免受自动化决策约束权 算法治理工具:算法影响评估 | 算法审计 算法治理路径:个体赋权|外部问责|平台义务 算法场景规制:算法行政 | 大数据杀熟 | 算法性别歧视 算法治理中的软法:人工智能技术标准
张欣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惠园优秀青年学者、北京市百名法学英才。曾于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访问学者。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业委员会数据治理学组委员、北京比较法研究会理事、《经贸法律评论》编辑、财经E法特邀评论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子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中国法学会重点委托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曾于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中外法学》、《法商研究》、《法学评论》、《环球法律评论》、《中国法律评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等多家法学核心期刊发表算法治理、个人信息保护相关论文,多次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科研成果曾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法学家论坛征文二等奖、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第十一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主题征文一等奖、第十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最佳论文奖。教学成果曾荣获北京市高校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最佳教案奖,第六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最受学生欢迎奖、最佳教案奖、最佳演示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教学标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学优秀奖。
引言一、联结与失控:算法社会的恐惧之源二、发现算法之美:构建治理层面的算法信任三、机制与方案:本书所作的些许贡献第一章算法基础权利第一节算法解释权一、算法解释权成为算法治理制度核心的三项理据二、算法可解释性立法样本剖析:GDPR的启示与镜鉴三、理性算法和算法理性的调和统一:算法解释权构建的本土化建议四、结语第二节免受自动化决策约束权一、免受自动化决策约束权的立法溯源和功能价值二、免受自动化决策约束权的构造机理和立法缺憾三、免受自动化决策约束权的借鉴与调适四、结语第二章算法治理工具第一节算法影响评估制度一、算法影响评估制度的三项治理优势二、算法影响评估制度立法样本剖析:美国、加拿大算法影响评估制度的四项启示三、构建算法影响评估制度中国方案的三项建议四、结语第二节算法审计制度一、算法审计的治理效能二、算法审计的制度逻辑三、算法审计的中国方案四、结语第三章算法治理路径一、算法危机的三个特征二、算法治理的三种范式:个体赋权、外部问责和平台义务三、迈向算法信任:完善我国算法治理方案的四项建议四、结语第四章算法应用场景规制第一节算法行政的架构原理、本质特征与法治化路径一、技术赋权和技术赋能:算法行政的架构原理二、我国算法行政的核心特征和相关风险:以信用监管为例三、算法行政的法治化路径四、结语第二节大数据杀熟现象的架构原理和规制之道一、美团大数据杀熟事件风波:算法时代消费者无从反抗的困局二、大数据杀熟的架构原理和技术隐忧三、大数据杀熟现象的法律规制之道第三节算法性别歧视的类型界分与公平治理一、问题的提出二、算法性别歧视的概念界定与类型界分三、算法性别歧视的形成机制四、算法公平视阈下算法性别歧视的应对方案五、结语第五章算法治理中软法的效能及路径:以人工智能技术标准为例一、技术标准增进人工智能治理效能的制度优势二、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标准的发展图景和路径反思三、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制定与完善的因应之道四、结语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