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多年从事语言学和汉语方言研究,并较早地注意到地名的研究,把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地名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本书是作者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所做的更新与深入,不仅反映了第一次中国地名普查的成就,也是我国现代汉语地名学创建时期的重要成果。作者首次构建了汉语地名学的理论框架,对我国地名学的发展以及全国地名标准化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分别为绪论、汉语地名的语词结构、汉语地名的词汇系统
本书是《汉语地名学论稿》一书的增订版。那本书是1998年上海教育出版社作为“中国当代语言学”丛书出版的。初版印了两千多册,我不知道后来有没有加印。大约五六年前,有要写学位论文的博士生给我来信,问我哪儿能买到这本书。我才知道,那书脱销了。年轻的博士生还想参考,而且二十多年来也还没有冠名“汉语地名学”的新书,这说明它还是有用的。因为当时手头还忙着许多事,也怕给出版社找麻烦,就没有请他们重印。但是,当年热衷过的事业又勾起了我的许多回想,也让我想起这么多年来社会上又出现了不少地名方面的问题。譬如许多新的楼盘和小区以套用洋名为时髦,已经引起许多人的反感;用风景区的名称来取代千年古县的原名,这种做法是否妥当,恐怕还值得讨论;还有,旧的重名尚未分化,新的又出现了。看来,地名学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检验旧结论,解决新问题。最近,退休多年了,想对已有的成果做一番清理和检验,去粗存精,留一点有用的东西给后人,就想起了这本《汉语地名学论稿》跟早它五年出版的《地名与语言学论集》,如果把这两本书整合起来,做一番修订,也许还有点现实意义。写《汉语地名学论稿》的时候,中国的地名学刚起步,我自己也只是一名并不年轻的新兵,虽然也经历过二十年的跟踪努力,毕竟心里没有太大把握,所以才叫“论稿”。现在看起来,内容上大体还过得去,但毕竟还是浅尝辄止,又过了二十多年了,自己并没有做多少新的努力,难免挂一漏万,所以把书名改为“汉语地名学论纲”。
《地名与语言学论集》是我第一次“破门而出”写的一本书。青少年时期我对地理、历史有兴趣,但并没有关注地名。1978年,全国开展地名普查,不知是谁提名,让我参加南方十几个省的地名普查干部培训班的工作,在我比较熟悉的福建省龙海县指导他们做实际地名调查。1981年初,我做地名研究没多久,有一次,为筹办全国汉语方言学会,我和黄典诚老师到北京列席中国语言学会的常务理事会,会后我专程去拜会研究地名的泰斗-82岁高龄的曾世英先生。他开门见山地提出,调查地名应该记录当地的音,建立音档,并详细地问我,怎样培训调查人员。一听说不久就要在厦门成立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他就决定派助手杜祥明到厦门参会,请方言学家参与地名调查。我顿时就感到相见恨晚。虽然在龙海培训班上,我也曾跟地名调查干部们讲过,如何用国际音标或汉语拼音为地名记音,并记下当地所写的字和所理解的含义,不过因为时间不够用,没有做详细的记音调查训练,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但是用语言学的方法去培训,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为了亡羊补牢,我又写了一些文章在新办的几个地名刊物上发表。曾先生的建议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都给我许多启发,使我认识到,只有用语言学的方法才能使地名调查走上正路,也使语言学在社会应用上多发挥一些作用。后来,全国各省、市、县都编起了地名录,地名刊物也办得更多了,我如饥似渴地搜寻这些崭新的地名资料和研究成果,得到不少启发。1988年,由中国地名委员会发起,成立了中国地名学研究会,我也参加了筹备工作,并被选为常务理事,又参加了许多工作会议,指导省、市、县地名录、地名志的编写工作,还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福建分卷》的编写工作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中的地名学条目的撰稿和审稿工作。多年的紧张工作使我体会到,语言学工作者研究地名、参与地名工作并非不务正业,也不是越俎代庖,而是责无旁贷的分内事。
1987年底,我把十年间写的文章编成了《地名与语言学论集》,打印后寄给我的语言学启蒙业师黄典诚教授和倡导地名学研究的大师曾世英先生审阅,并请他们作序。真没想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就给我寄来了热情洋溢的鼓励信和所写的“序”与“导言”。
黄老师在“序”里说:“李君如龙,究心语学,尤擅方言。坛讲之余,好为文章。十年所积,裒然成帙,即今之《地名与语言学论集》一书也。……论及闽地中有个别台语之借用与夫汉语上古音在地名之残存,事实曲折,言之凿凿:殆皆有裨汉语音韵之研究,功在学术,何烦多言。顷以书将付梓,丐余一言以为弁,余嘉其敏于思而勤于学,卓然名家于举世不屑之际,钩沉发微于俗务纷纷之外,是难能也,爰缀所感以为序。”曾世英先生在长达4页的“导言”中说:“语言文字学的各种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于地名学的建立也是不可或缺的。遗憾的是,语言学家们从事于地名研究的至今还只是风毛麟角。李如龙同志多年从事语言学和汉语方言的研究,并较早注意到地名的研究,把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地名研究中去,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现把已经发表的并补充了新著汇集成册,这是值得欢迎的。虽然只是对汉语地名的分析,但内容翔实,涉及的面较广,立论有据,对全国地名标准化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我国地名学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动。我国地名的标准化不仅要有学术理论的指导,而且亟待人才的培养。现在有关院校已设有关于地名学的课程,并开始培养研究生,但读物不多,急待充实。李如龙同志的这本著作对培育人才来说可谓雪中送炭。书中有闽台地名研究多篇新著,有力地论证了海峡两岸的血缘关系,论证了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脱离的部分,更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到199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计划出版“中国当代语言学”丛书,希望我写一本汉语地名学的书。我想到不能辜负两位前辈大师的期望,再难也得把这本书写出来。但是确定了计划之后又感到自己的学识还是不够,只好在忙碌的工作中加班加点,抽出时间恶补了自然地理和历史地理的知识,浏览了大量的古今地名语料,终于获得了一些新知。我读到罗常培先生在《语言与文化》里引用李荣先生所调查的西南少数民族的地名资料,用来说明民族文化的特征;读到李荣先生主译的帕默尔的《语言学概论》里说的“地名的考察实在是令人神往的语言学研究工作之一,因为地名往往能够提供出重要的证据来补充并证实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论点”,致力于地名研究的决心更大了。整整用了四年的时间来写这本书,到1997年2月才定稿。
序
第一章 绪论
一、地名
二、地名学
三、汉语地名学
附:地名的符号特征
第二章 汉语地名的语词结构
一、汉语地名的构词法
二、汉语地名的造词法
三、汉语地名的语用分类
四、汉语地名的通名和专名
附:通名丛议
第三章 汉语地名的词汇系统
一、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二、地名词的系统和层次
三、地名中的同义词、同音词和多义词
四、地名中的文言词、方言词、低层词和外来词
第四章 汉语地名的语义、读音和字形
一、地名的词义
二、汉语地名的读音
三、汉语地名的字形
附:地名中的同形异名和同名异形
第五章 汉语地名的命名法
一、命名法是地名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汉语地名命名法分类
三、地名命名法的历史演变
四、总结历史经验为新地命名
第六章 汉语地名的类型区
一、地名类型区的研究是地名学的重要课题
二、地名的地理景观类型区
三、地名的历史文化类型区
四、地名的语言类型区
第七章 地名的语源考释
一、考察地名语源的重要性
二、古代地名用字的演变和考释
三、方言地名的调查和考释
四、民族语地名的调查和考释
五、外国语地名的识别和清理
第八章 地名的演变和发展
一、汉语地名的演变
二、地名的演变和地理环境的变迁
三、地名的演变和历史文化的更革
四、汉语地名的发展
……
第九章 汉语地名反映的文化特征
第十章 闽台地名与闽台历史文化
第十一章 汉语地名学的应用研究
第十二章 地名图书的编纂
第十三章 综论——地名与地名学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