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世纪到1914年,德国崛起为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强国。这段时间是德国经济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见证了德国成为改变世界历史格局的重要力量。本书追溯了德国在这段时间的工业化工程,关注德国向现代经济增长转型的决定因素。
两位作者借鉴了大量晚近研究,将德国经济起飞的根源追溯到18世纪以前,强调了制度变革逐步重塑旧制度、刺激农业革命出现的作用,强调了行会转型以及出口导向的农村原始工业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区域集中性。本书对19世纪工业化的讨论,解释了国家官僚机构和普鲁士自由主义改革(包括关税同盟)作为塑造早期工业化的力量所起到的作用。本书说明了铁路体系的建设是如何影响重工业增长的,讨论了后者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和资本的供给。两位作者接着强调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如何促进了技术借鉴和创新,并推动了向现代经济增长的转型,以及在19世纪蕞后四分之一的时间里伴随而来的人口转变。随着德国工业的增长,德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这也反映在本书关于德国对外商业和金融发展的论述之中。
本书弟一篇关注德国17601840年的工业化起源及其与农业的互动关系,以及早期德国的制度变迁。第二篇介绍1815年至19世纪40年代的早期工业化、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形成,以及19世纪4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革命对社会制度的冲击。第三篇是全书核心,讲述了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德国重工业的成长和成熟,特别关注铁路、钢铁和煤矿等主导部门的相互依赖和促进,工业化时期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以及实体经济的起飞如何推动金融体系走向现代化。第四篇讨论18711914年德意志帝国时期的高度工业化时代,正是在这段时期,德国崛起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工业强国。
是什么样的德国特性,帮助德国冲破了旧制度的束缚?
农村地区的发展,为德国工业化提供了怎样的必要准备?
普鲁士的英明领导,是带领德国走向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吗?
自由主义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一定会携手并进吗?
在德国赶超英国 的工业化故事中,人力资本和高等教育起到怎样的作用?
本书描绘了现代德国经济崛起背后的历史。
关于德国工业化,一种大爆炸式的解释认为,19世纪初期的制度改革是决定性的,带领德国走向了现代经济增长。但本书指出,这种解释过分关注国家规定的法律形式的制度,忽视了更有意义的行为改变。早在1800年之前许久,德国核心工业地区的结构转型,就已经在旧制度的条件下悄然开始了。作者采用长期视角,将市场需求、农业进步,以及关税和治理的地区差异纳入视野,展示了18世纪国际贸易的出现和商人的资本积累是如何促进商业扩张和创新的。因此,德国工业化的百年之路,应该被理解为是应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而发生的渐进的制度演化。这种制度变迁的长期渐进性,也导致工业化在德国各地呈现出高度差异化的区域格局。
为了全面评估德国向现代经济增长的转型,本书考虑三个关键因素:弟一,农村工业的扩张与经济关系的商业化;第二,熟练工匠向集中式作坊的集聚、早期企业家的商业技能,以及响应市场需求的农业改进;第三,能够监督和沟通各州物质条件的公务员官僚机构的出现。
本书作者利用1990年以来的新近研究和证据,将德国工业史的制度起源追溯到了18世纪,为19世纪德国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作者细致描绘了制度变迁的宏阔画卷中的各个维度,将市场的扩张与整合、农户产权和土地改革、人口的增长和区域间移民、现代教育机构的出现和人力资本积累、开明专制和官僚机构的崛起、德意志邦国之间的博弈与联盟、工人阶级的形成和市民社会的兴起,以及西门子等德国企业巨头的兴起等诸多面向,融进了德国赶超英国的工业化故事之中。丰富的视角和详细的资料,勾勒出了制度变迁在时间上的渐进性和空间上的差异性,使得本书关于德国向现代经济增长转型的叙事,显得尤其厚重和令人信服。
无论是对德国工业化经验感兴趣的历史读者,还是对经济转型感兴趣的经济学人,都会发现这本书值得一读。
█ 导论:对制度变迁作用的反思
向现代经济增长的转型是德国工业化史的主题。因此,德国工业化史的研究框架必然包含以下命题:(1)向现代经济增长(MEG)的转型,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2)经济转型依赖于工业化;(3)德国工业化具有高度差异化的区域格局;(4)工业化与人口变化密切相关,迫使人们对马尔萨斯主义向后马尔萨斯主义的转型进行一些思考;(5)德国工业化依赖于制度(约束政府和个人行为的规则),尤其是制度变迁;(6)德国工业化离不开人力资本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上述命题亦是本书的结构指引,有必要在此加以详细阐述。
▌一个漫长的转型期
德国在大爆发之后成功地赶上了工业领先国英国,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schenkron)在其著名的工业化类型学中将其视为适度落后的国家追赶工业领先国的经典案例。这种现代经济快速转型的模式,类似于罗斯托(Rostow)式的起飞。与一些年前英国的情况一样,现在似乎是时候提供一个关于德国工业化的修订版本了,这一版本部分是基于下述论点:德国向现代经济增长的转型,是逐步进行的,而且时间比以前认为的要长得多。 人口的变化也呈现出同样的特点(见下文)。
蕞近关于德国个别地区的研究刷新了我们对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发展的认识,以至于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评估这个国家的工业化。从19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铁路和重工业的快速发展标志着这一突破性时期的到来,而大爆发(big spurt)和起飞(takeoff)式的增长模式似乎很好地吻合了这一点。然而,那些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部门的增长,并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取决于许多长期酝酿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条件,因此这种增长也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若要探寻这些条件的根源,就有必要再次研究18世纪的早期文献,为此,有必要把早期工业化的时期,延长40年或50年。这有助于理解,德国的某些地区,是如何顺利应对1815年后英国在工业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的。 这也有助于理解,为什么我们可以认为,1840年之前许多单独的、地方性的农业和工业快速增长的例子,足以产生能诱发19世纪40年代投资的累积效应。
▌工业化作为主要驱动力
工业化之前,德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农业经济,大约70%75%的劳动力人口从事农业(Kaufhold, 1983:33; Pfister, 2011:5; Fertig et al., 2018:27)。加速发展的技术变革导致了工业的出现和扩张,这必然削弱经济体中农业的优势地位。农业部门的现代化改良使得农业人口减少,也使该部门有能力养活本部门人口以及越来越多的非农业人口。农业改良对工业化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值得专门指出。
▌区域维度
德国工业化本质上是一种区域现象。故对18世纪德国的讨论,需要引用一个明确的区域划分法(见弟一篇)。为此,我们首先引用悉尼·波拉德(Sidney Pollard)对内部(Inner)欧洲和外部(Outer)欧洲的合理划分(悉尼·波拉德对内部欧洲和外部欧洲的划分,是以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英国为中心而言。距离英国更近的地区是内部欧洲,更远的地区则是外部欧洲。编者注),前者位于欧洲的西北角,其外部边界是一条弧线,从不列颠群岛向东弯曲,向南穿过德国中部,向西南蜿蜒至莱茵河上游,然后穿过法国到达大西洋。在欧洲早期现代化的初期阶段,荷兰开启了欧洲工业化的前奏,即一种与手工业技术和农村工业相连接的城市商业资本主义,使荷兰成为欧洲的商业中心,也使欧洲周围的大部分地区沦为它的农业和工业腹地。作为欧洲全球贸易和不断扩大的大西洋经济的门户,荷兰人开始把德国某些地区纳入他们的势力范围。在18世纪,英国成为这一波经济发展的中心(Pollard, 1981)。
德国的地域横跨内部欧洲和外部欧洲的边界。这一时期,德国的外部欧洲领土大致相当于易北河以东的普鲁士,由大农场主、地主贵族和封建主义压迫所统治。相比之下,德国西部的封建权势则少了得多,佃农、小农业者和小农场主普遍存在。本书阐述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其中将多次涉及区域差异这一主题。东西部发展差距并不是区域差异的唯一标志,持续的南北分化也值得关注,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之所以在这里提及区域差异问题,是因为在我们对历史的叙述中,首先描述了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德国三个显著差异地区的发展状况(弟一篇)。这些解读也将引导我们了解19世纪德国的工业化。
内部欧洲和外部欧洲之间的区分,也符合蕞近对德国从近代早期到19世纪中期人口发展的描述。这是弟一篇开门见山的一章。目前人口统计学研究的新发现,纠正了以往的人口学观点,后者将摆脱马尔萨斯陷阱的时间放在了19世纪中叶(Abel, 1978:244257; Wehler, 1987b:641702; Wehler, 1995:6667, 9294)。现在,人们把进入后马尔萨斯时代的时间,放在了19世纪的第二个十年(Pfister and Fertig, 2019; Fertig et al., 2018)。此外,研究发现,在18世纪后期已经出现马尔萨斯式影响减弱的迹象,并推断在19世纪初马尔萨斯式影响就已经完全消失,这一转变导致了人口的不断增加。从这一描述也可以看出,18世纪德国的人口结构为什么往往能反映出德国各地受西北欧经济活力(即所谓的大西洋经济)影响的程度, 以及它在整个欧洲产生的发展分化(Allen, 2001),这种分化在德国西北部比德国其他地区更明显。这意味着,存在着一些影响该地区发展的特殊力量,特别是制度因素。
▌制度变迁与工业化
制度及其变迁是本书分析框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六个命题中蕞困难的。由于我们的观点有别于当代经济史学中制度学派的主流观点,我们将在此对其进行更为详实的解释。
我们从下面这一种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意义上的理想型(Ideal Type)说起:旧制度(ancien régime)。旧制度包括那些阻碍着向现代增长转型的制度:一个邦国的世袭统治者,他支持一些特殊化的制度,如商业垄断和工匠行会,也受到这些制度支持;由行会支持的贵族精英所控制的地方城镇政府;受农奴制约束的农村农民人口;以及掌控着地方的贵族地主。然而,本书在此处的观点认为,对旧制度权力的某些限制,可以削弱、修改甚至取代那些阻碍着发展的制度,从而适应那些有利于增长的利益。
政治上的分裂是这些限制中的一种。这意味着公共秩序制度面临重要制约。因为18世纪的德国与其欧洲邻国(如法国、英国或沙皇俄国)相比,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而是由数百个邦国组成的联合体。其中,普鲁士、萨克森、巴伐利亚、符腾堡、汉诺威是其中几个较大规模的邦国,而其他邦国则小得多,其中一些不过是地方小贵族。所以,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国家边界,但政治去中心化的程度又限制了个别政府行动对制度变革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在此使用区域分析法的原因。
区域异质性和长期渐进性是德国制度变迁的两个维度,也是我们的出发点。19世纪初期,德国工业化的主导地区已经成
[德] 理查德·H.蒂利 |Richard H. Tilly
德国明斯特大学经济社会史荣誉教授,长期担任该校经济与社会史研究所主任(19661997年)。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经济学博士。新经济史学的重要倡导者,计量史学研究在德国的推广者。研究主要聚焦于经济增长、金融制度与企业史,对社会和区域史以及商业周期史等多个史学分支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八部论著中,《莱茵地区的金融机构和工业化:18151870年》(1966)以及《德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本、国家与社会抗议》(1980)已被视为经典。
[德] 米夏埃尔·科普西迪斯 | Michael Kopsidis
莱布尼茨转型经济农业发展研究所农业市场部副主任。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史、农业发展、市场整合,以及转型经济学。在德国明斯特大学学习经济学,曾在该校经济与社会史研究所任蒂利的研究助理。博士论文题目是17801880年威斯特伐利亚农业的市场整合与发展。2008年开始在马丁路德大学法律和经济系任职,讲授经济社会史。德国经济学会经济史委员会委员。
前言
导论:对制度变迁作用的反思
▌弟一篇 旧制度与18世纪德国工业化起源
1 人口与经济
2 德国各地区与早期工业化开端
3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初的农业变革
4 制度变迁以及19世纪初普鲁士德国改革的作用
▌第二篇 早期工业化:18151848/1849年
5 早期工业化、政府政策与德意志关税同盟
6 19世纪40年代的危机
▌第三篇 19世纪70年代前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7工业突破及其主导部门
8 工业突破时期的劳动力和资本
9 起飞期及以后的农
10 铁路时代的货币与银行
▌第四篇 德国作为工业强国的崛起:18711914年
11 增长趋势与周期
12 工业企业的成长:大企业与中小企业
13 工业金融、货币与银行
14 世界经济中的德国:19世纪70年代至1914年
15 18711914年的城市增长:经济与社会方面
结语:20世纪视角下的德国工业化308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