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文献承载的是中华古圣先王之道,是揭开中华上古文明之谜的一把钥匙。人们研读儒家经典文献、解读古圣先王思想,核心要义是要获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贤智慧。历代学者阅读的儒家经典基本相同,但从中获取的智慧却不尽相同。除学者的个性差异之外,最主要的是不同时代的人们面对的社会问题不同,所开出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自然会存在差别,思想与社会之间产生了一种自然形成了双向互动的关系。
本书分为早期经典文献研究、古圣先贤思想研究以及儒学与社会治理研究三部分内容。
2016年7月8日下午,在
干春松教授的协助下,我参
加了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答辩
会,同年10月26日山东省
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了泰山
学者青年专家名单,我非常
荣幸地入选孔子研究院聘任
的首批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真诚地感谢各级领导、各位
同事给予的关照。我能够获
得这样的荣誉,并非因为自
己特别优秀,也并非因为自
己有高于省内同行的学术能
力,而很大程度上是由诸多
外在因素促成的:一是政策
的倾斜。根据《关于加强儒
学人才高地建设的意见》,
在评审时我有了比省内同行
更大的政策优势。二是孔子
研究院领导的青睐和同事的
厚爱,使我在省内外的激烈
竞争中获得了有力支持。三
是评审专家的关爱。在填报
未来五年的工作计划时,年
轻气盛的我当时写下了许多
宏阔的想法,或许是这些想
法打动了评委与专家。
应该说,这份能打动评
审专家的工作计划书,既成
为我的优势,也给我带来无
形的压力。这些计划主要分
为学术研究和队伍培养两个
方面。学术研究主要围绕孔
子儒学与先秦社会、中华伦
理范畴等两个领域展开,拟
出版《原始儒学:早期中国
的大成智慧》《孔子学说与
战国社会研究》《悌德与中
国文化》以及《圣德与中国
文化》等四部著作,预计
100万字。队伍培养主要是
通过项目研究组建自己的学
术团队,带领一批年轻人成
长。然而,五年来,尽管学
术团队成员已经有10人,但
其所取得的成果和成长的情
况,与原来预期的有不小的
差距,仍需要进一步努力,
仍需要和院内外的青年学者
们共同成长。
在五年聘期即将结束的
时候,按照孔子研究院领导
的设想,我需要围绕五年工
作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凝练出一部本人**代表性
的学术论著,内容可以是在
期刊上发表的理论文章,可
以是各类学术会议上的演讲
稿,也可以是已出版论著的
内容摘编。应该说,我已经
发表或出版的学术成果虽然
质量上离院领导的期望还有
不小的差距,但就数量而言
要摘编出一本20万字左右的
著作也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事
情。然而,正式选编的时候
,我才发现近五年发表的高
水平学术成果实在是少之又
少,而且还主要集中在《原
始儒学:早期中国的大成智
慧——孔子思想与先秦社会
互动研究》和《论语学研究
》《孔子学刊》等已出版的
著作之中,这就要面临学术
成果重复出版的尴尬。如何
顺利完成院领导交给的任务
,同时化解重复出版的难题
,成为我很长一段时间内都
在思考的大事。
经过反复思考,我最终
决定试着将学术成果整理与
凝练的取舍范围扩大,把前
些年发表在《史学史研究》
《理论学刊》等核心期刊中
的五篇论文收录进去,当然
也做了部分修改和调整,同
时在征得孔子研究院人才办
领导的同意之后,把我学术
团队成员的两篇论文——魏
忠强博士的《孟子以史论(
书)研究》、吴信英博士的
《先秦儒家礼学“内向化”的
三次转向》也收录其中。这
样,这部小书才得以成形。
这是对我之前学术成果的总
结,也算是我和我的团队带
给学术界的一部不怎么成熟
、不怎么成系统的著作,希
望能够求教于前辈和朋友们
。
早期儒家经典是原始儒
学的基石,是早期儒家智慧
的结晶,是此后中国传统文
化能够绵延不绝的源头活水
,也是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的
思想宝库。司马迁认为孔子
整理六艺的目的是承载其心
目中的先王之道。“六艺”就
是指《诗经》《尚书》《仪
礼》《乐经》《周易》和《
春秋》等六部经典,“先王
之道”可以解释为尧舜之道
、三王之道、周孔之道、孔
孟之道,而《中庸》中的“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一语
,理应是二者关系**代表
性的表述。李学勤先生曾说
:“中国传统文化是有一个
主流的,不是没有主流的。
我们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
要看出哪些是主要的,哪些
是次要的,要区分清楚。这
个主流是儒学;儒学中最核
心的部分则是经学。”所以
,洞察中华文化精髓、解读
古圣先王智慧,务必要从解
读、诠释早期儒家经典开始
。
以“六经”为代表的早期
儒家典籍,既是中华上古三
代文明的思想宝库,也是孔
子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载体,
用夸张一点的话说就是“无
六经则无中国文化”。这一
说法或许会引起不少的误会
,会给自己带来不小的麻烦
,但我提出此论断的初衷,
是强调“六经”的重要性和特
殊性,强调“六经”与中华传
统文化的关系。其实,无论
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儒家
,抑或是汉唐时期的经学家
、宋明时期的理学家,还是
近代以来的新儒家,皆将“
六经”作为他们思想的载体
,甚至以“六经注我”的模式
阐释自己的思想。虽然我们
无法否认历史上曾有过死读
“六经”的“书虫”,但主流学
者仍然将“六经”作为个人思
想的根基,进而实现学术上
的推陈出新。所以,仿效先
贤研读儒家经典、寻求圣贤
智慧,成为身处孔孟故里、
洙泗之滨的“阙里人”的学术
坚守与信仰。
这里的坚守与信仰,就
是《中庸》中说的“祖述尧
舜,宪章文武”。离开了这
样的坚守与信仰,即便著述
等身,这样的学者也
魏衍华,1982年生,山东菏泽人。历史学博士,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现为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孔子研究院论语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论语学研究》主编,主要从事孔子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史学的研究。在《史学史研究》《现代哲学》《暨南学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鹅湖》《孔子学刊》《燕山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原始儒学:早期中国的大成智慧——孔子思想与先秦社会互动研究》《孟子与(孟子)》《悌德诠解》《悌德与中国文化》等多部学术著作。
前言
早期经典文献研究
“《诗》亡然后《春秋》作”发微
《春秋》“天子之事”发微
《春秋》“礼义之大宗”解
《孟子》“述仲尼之意”解
孟子以史论《书》研究
古圣先贤思想研究
周公悌德思想研究
从周公“制礼作乐”看西周礼乐文明的高度与深度
孟子的“圣人”观研究
孟子“以承三圣”的历史、思想、哲学世界
先秦儒家礼学“内向化”的三次转向
“礼之本”释读
儒学与社会治理研究
《论语》国家治理思想的要义
孔子“制为养生送死之节”发微
灾妖不胜善政:孔子的灾异观
鲁国社会与孔子学说互动研究
初识“清华简”《虞夏殷周之治》篇
诸葛亮与儒家处世哲学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