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质量安全标准分析与农业合作研究》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8个东盟国家的食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梳理了中国-东盟国家的质量安全体系中的法律法规、相关标准体系以及监管体系,并分析了中国-东盟国家的合作现状,合作风险以及未来合作思路和重点合作方向,为中国东盟国家在深化食农安全标准合作提供参考,对中国对东盟的农业技术传递、中国对东盟的农业直接投资和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等三个主导模式的研究。为促进中国-东盟农业合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农业是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双方农业合作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深化阶段,特别是随着双方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的逐渐减少,农业合作不断增强,农业合作结构进一步优化,双方农业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随着“零关税”政策实施,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将进一步扩大。我国自东盟进口农产品规模逐年增大,且中国-东盟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东盟各成员国的农业经营规模、农业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各有差异,研究东盟国家的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东盟国家的农业质量安全标准,有助于深化中国-东盟在农业及质量安全方面的合作,对推动东盟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东盟国家农业合作水平,减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纠纷,维护中国-东盟战略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东盟质量安全标准分析与农业合作研究》一书的编者紧密围绕东盟国家农业优势和特点,组织有关专家完成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的农业研究报告,并对这八个国家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编者以国际化的视野,从东盟国家农业发展和中国-东盟各国农业合作现状、合作领域,合作重点及合作建议等方面对中国-东盟在农业合作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梳理,深入剖析了制约中国-东盟农业和质量安全标准合作的诸多问题和短板,研究了中国-东盟农业合作新路径,并提出了建议。
本书的出版得到农业农村部948项目(编号:2015-C4)、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立项项目(编号:1630082022001、1630082022003)、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20QN301)、海南省热带果蔬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编号:KTKT2021001)和农业农村部亚热带果品蔬菜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等项目和机构的资助。本书凝聚着热带农业国际合作专家的智慧,其内容全面、数据翔实。我们希望本书能为农业国际合作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士提供参考。本书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范琼,女,中国农业大学硕士,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蒋昌顺,四川大学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从事作物遗传学研究与国际合作30年。邹冬梅,海南大学硕士,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研究员。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近30年。李光辉,广西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硕士,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长期从事国际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热带农产品国际贸易,热带作物产业与技术经济。
第一章 东盟国家标准化战略国别分析报告 / 1第二章 中国—东盟国家农食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分析报告 / 13第三章 马来西亚农业研究报告 / 40第四章 印度尼西亚农业研究报告 / 58第五章 菲律宾农业研究报告 / 90第六章 泰国农业研究报告 / 107第七章 越南农业研究报告 / 124第八章 老挝农业研究报告 / 139第九章 缅甸农业研究报告 / 159第十章 柬埔寨农业研究报告 / 172参考文献 /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