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战略下成都工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是基于上述背景展开研究的。首先,从工业和工业化的内涵和相关理论入手,对成都工业化进程进行阶段划分,对工业化各阶段特征做了系统梳理,给出了当前成都处于既有传统工业化后期特征又有后工业化特征的复合型工业化阶段的基本判断,成都不太可能直接进入以服务型经济为主导的后工业化阶段,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依然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工业化进程的“双引擎”。
其次,在对新型工业化研究现状,特点和新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新型工业化战略下成都工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科技创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三个维度,重点考察分析了成都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践。最后,《新型工业化战略下成都工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结合实际,从行业结构优化、工业投资效益、工业园区转型、产业生态圈建设、产业治理结构等视角,对新型工业化战略下推动成都工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专题研究。
《新型工业化战略下成都工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以经典理论梳理为基础,以翔实的实证资料为依托,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形成了一些独到的观点和建议,对成都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201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的新表述,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当代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自然也是国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自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一重大决策以来,新型工业化战略开始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遵循,也是我国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
工业化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进步的过程,是利用先进生产工具和管理方式,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引发生产要素流向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工业及其他相关领域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目前的经济发展理论和众多国家的发展实践都表明,工业化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化道路可以分为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传统计划经济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正孕育突破,加上我国全面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型工业化也随之出现了更加强调依靠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产业水平提升和价值链升级,平台经济成为新的产业组织形态,绿色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化新的战略任务,推动三次产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城乡与区域等协调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等诸多新的发展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在工业化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实现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工业化进程由初中期向后期迈进。从发展路径来看,成都工业化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即以国家“一五”“二五”以及“三线”建设时期在蓉布局的一大批重大项目为基础,以重工业的直接嵌入作为成都工业化道路的逻辑起点,奠定了成都工业乃至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基础,此种模式深刻影响着成都的整个工业化历程,不管是主导产业还是空间布局的形成,均带有鲜明的嵌入式特征。通过国家行政指令或招商引资直接植入对本地区影响重大的外部资源,是工业化落后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有利于区域经济在短时期内做大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同时,这种与传统的“轻工业一重工业一服务业”的工业化道路不同的发展路径,在初期会因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工业化进程缓慢,但也会因为工业化起步较高,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尤其是到了工业化中后期使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速,后劲充足,对推动区域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对照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要求,当前成都工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植入的企业与本土企业在产业链对接、技术标准、产品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往往难以与本土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发展局面。一方面,外来企业难以获取本土配套资源;另一方面,本土企业难以适应外来企业产业链分工体系,如近十多年来高速发展的汽车产业本地配套率尚不足30%,远低于上海、长春、重庆等城市。再比如,推动成都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逐步由投资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技术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2010-2019年的平均贡献率达到41.8%,较1993-2009年平均水平(17.7%)提高了24.1个百分点。但总体来看,成都工业经济仍处于“高技术贡献、低技术水平”的低层级发展阶段,尚未出现在全国、全球拥有绝对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技术和产品,而且缺乏可预期的明星潜力企业和产业。如何在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背景下,推动成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成都推进新型工业化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书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展开研究的。首先,从工业和工业化的内涵和相关理论入手,对成都工业化进程进行阶段划分,对工业化各阶段特征做了系统梳理,给出了当前成都处于既有传统工业化后期特征又有后工业化特征的复合型工业化阶段的基本判断,成都不太可能直接进入以服务型经济为主导的后工业化阶段,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依然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工业化进程的“双引擎”。其次,在对新型工业化研究现状,特点和新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书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科技创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三个维度,重点考察分析了成都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践。最后,本书结合实际,从行业结构优化、工业投资效益、工业园区转型、产业生态圈建设、产业治理结构等视角,对新型工业化战略下推动成都工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专题研究。本书以经典理论梳理为基础,以翔实的实证资料为依托,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形成了一些独到的观点和建议,对成都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潘方勇,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曾在成都市发改系统和经信系统从事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研究工作。
1.工业与工业化;2.新型工业化;3.行业机构优化;4.工业投资效益;5.工业园区转型;6.产业生态圈建设;7.产业治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