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云南乡土文化与乡村治理为主题, 收集了十余篇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 各篇论文根植于乡村历史文化, 着眼于乡村治理, 着力探究了当代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 从历史学、文献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来凝视西南, 探讨云南乡土历史文化与乡村治理, 研究云南乡村历史文化变迁及当代发展与建设。
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具体编辑,西南数省历史文化学界同仁加盟和支持的《中国西南文化研究》,迄今已经出版了28辑。正可谓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小树生长,日久成林。这套论集如今已经汇集了一批研究西南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成果。这套论集最初聚焦西南历史文化,发表了很多有分量的基础研究之作;后来,论集也注重西南历史文化变迁的研究,从历史学、文献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来凝视西南、研究西南,在原来的基础上拓展了研究领域和视野。
一个区域学术的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要有长年累月的积累。对中国西南历史文化的研究,从方国瑜、江应樑等前辈学人,到童恩正、李绍明等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学界才俊,筚路蓝缕,辛勤耕耘,做出了卓尔不凡的成就,献出了他们毕生的心力,他们的学术生命如蜡炬之光,照亮了后学者之路。一代代学人的努力,使西南历史文化研究之路群贤毕集。他们淡泊明志,甘于寂寞,互相切磋砥砺,收获春华秋实。当代中青年学人弘扬前辈学人的治学精神,借鉴他们的研究方法,但又不忘独辟蹊径,补遗拾阙。已出版的这些论集中,不乏珠玑之见、创新之论。
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社会文化的重大变迁,西南边疆,概莫能外。我们既要沉潜学海,钩沉考证,梳理国故,又应直面现实,深入草根,关注民生,有所心得,发而为文,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学子拳拳之心,尽书生绵薄之力。这也是《中国西南文化研究》的主旨。
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具体编辑,西南数省历史文化学界同仁加盟和支持的《中国西南文化研究》,迄今已经出版了28辑。正可谓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小树生长,日久成林。这套论集如今已经汇集了一批研究西南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成果。这套论集最初聚焦西南历史文化,发表了很多有分量的基础研究之作;后来,论集也注重西南历史文化变迁的研究,从历史学、文献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来凝视西南、研究西南,在原来的基础上拓展了研究领域和视野。
一个区域学术的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要有长年累月的积累。对中国西南历史文化的研究,从方国瑜、江应樑等前辈学人,到童恩正、李绍明等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学界才俊,筚路蓝缕,辛勤耕耘,做出了卓尔不凡的成就,献出了他们毕生的心力,他们的学术生命如蜡炬之光,照亮了后学者之路。一代代学人的努力,使西南历史文化研究之路群贤毕集。他们淡泊明志,甘于寂寞,互相切磋砥砺,收获春华秋实。当代中青年学人弘扬前辈学人的治学精神,借鉴他们的研究方法,但又不忘独辟蹊径,补遗拾阙。已出版的这些论集中,不乏珠玑之见、创新之论。
我一直认为,中国文化浩博宏富,洋洋大观,要建构中华之学的宏伟大厦,必须要从一砖一瓦开始。所以,各个区域之学、单一民族之学,是中华之学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治学自然要有高屋建瓴的宏观鸟瞰和研究,但宏观研究要建立在诸多深钻细研、发微阐幽的微观研究之上,只有把区域之学、微观之学做好了,才能有扎实牢固的基础来构建宏观之学,就如盖房子一样,基础要打好打牢,否则就会有空疏浮泛和头重脚轻根底浅之弊。我们这套论集,立足西南边疆,聚焦西南文化,就是以这样的学术理念来治西南之学,为中国的学术大厦增砖添瓦,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园林培植花草。我相信,如此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天长日久,必见正果。如果将中华文化的研究比喻为一条大江,那这套论集能成为汇聚涓涓细流的一条小河,流入这条大江,那也就非常有意义了。
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社会文化的重大变迁,西南边疆,概莫能外。我们既要沉潜学海,钩沉考证,梳理国故,又应直面现实,深入草根,关注民生,有所心得,发而为文,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学子拳拳之心,尽书生绵薄之力。这也是《中国西南文化研究》的主旨。
是为序,与同仁共勉。
民国初年蔡锷对云南的治理研究
近代云南土司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
云南巧家孙世祥书屋记
返乡创业精英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作用研究
——基于一个旅游社区的个案考察
新安所古镇历史文化特点及文物保护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边疆民族地区的土地流转
——西双版纳阿卡人村寨扎松板的个案研究
云南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改革与实践
——楚雄案例研究
探讨建立村级冲突管理与对话机制的一项实践
推进“茶旅融合”建设美丽乡村特色小镇
云南乡村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脱贫攻坚视角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与路径选择
——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
夯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让“幸福的地方”更幸福
滇中古建瑰宝
——姚安龙华寺
云南元代古梅访查记
普洱茶传统工艺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南方丝绸之路中的永昌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