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中国个自觉扎根中国大地和民族文化传统、吸收转化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哲学理论,具有中国特色并以代表作英译本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的当代中国教育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由叶澜教授首创并持续主持至今近40 年,正式命名面世也将近20 年。这个中国的教育学派已形成核心人物、研究梯队、原创成果、中国教育学研究之路等人·学·事综合的学术共生体。本套丛书从多个角度对此做了专题探究和系统表达。
本套丛书围绕学派代创始人叶澜的教育思想,由学派第二代的核心成员,分别从理论基石的概念生成、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形上之维的元研究、生命自觉的教育价值、现代转向的学校改革、成己成人的教师发展、天地人事的终身教育、理性诗意的美学意蕴以及学派创建的生成史等9 个角度,做了专题式的系统诠释和深化推进。这是学派两代人之间学术生命力的贯通与绵延。它既呈现出当代中国教育学学派创始人教育思想综合/复杂的通学性,也体现出一个有意识地自觉原创、自为自强的中国学派之学脉传承与创新,还预示着中国学派发展强大的生生不息的学术明天。
王枬,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原理和教师发展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或参加国家社科基金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0余项,荣获国家及省部级教育科研奖励20余项。
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人类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现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
章 叶澜学校变革思想的两大基础及研究宗旨/1
叶澜其人其学/1
二、叶澜学校变革思想与其两大基础的关系/2
(一)与新基础教育的关系/3
(二)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关系/13
三、叶澜开展学校变革研究的宗旨及其伦理学意蕴/17
(一)双螺旋宗旨:成人·成事/17
(二)终极价值:生命成长/20
(三)叶澜学校变革宗旨的德性伦理学意蕴/22
第二章 叶澜学术生涯及其学校变革思想的形成过程/27
叶澜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27
(一)基础教育情结的萌芽(1946-1980年)/27
(二)教育基本理论核心思想的初成期(1980-1990年)/29
(三)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前期经验(1990-1994年)/33
二、叶澜学校变革思想的发展与成型期/40
(一)新基础教育探索期的学校变革经验及思想
(1994-1999年)/40
(二)新基础教育发展期的学校变革研究(1999-2004年)/45
(三)新基础教育成型期的学校变革经验及思想
(2004-2009年)/51
三、叶澜学校变革思想的多态成型期/56
(一)必不可少的前奏:成型学校的自主扎根(2009-2012年)/56
(二)系统发展的实践态:学校生态区、全国共生体和地方组织
机构的成立(2012-2021年)/60
(三)三层共生的理论态:教育学理论、教育理论和学校教育理论
之成型(2012-2021年)/69
本章小结:叶澜学校变革思想的内在结构/73
第三章叶澜学校教育思想的根本观念/78
一、回归原点,寻找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文化根脉/79
(一)从生命实践续接中国文化传统/79
(二)为中国学校变革寻找文化传统之根的缘由/81
二、回归原点,解读生命的教育学内涵/86
(一)生命是个未定型的、充满着不确定性的事情,需要相信生命/89
(二)生命是个麻烦的事情,需要向内用力,向高处提升/91
(三)生命是有强度的,也是有温度的/92
(四)生命成长具有层次性,需要以生命自觉为旨归/95
三、回归原点,解读实践的教育学内涵/100
(一)叶澜眼中的实践指什么/100
(二)叶澜德性伦理学实践观的具体表现/106
(三)生命·实践的内在关联与生成/117
本章小结:叶澜教育思想根本观念的德性伦理学气质及其现实意义/121
第四章 叶澜对当代中国学校变革性质、目标与任务的判断/123
一、多维度认识当代中国学校转型性变革的性质/124
(一)对中国社会发展未来趋势的判断/125
……
第五章 叶澜对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内生路径之探究与认识/162
第六章 叶澜学校变革思想的基本特征、当代贡献与未来走向/217
参考文献/231
后记/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