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70至1914年,比利时逐渐成为世界金融与工业强国之一,比利时的工程师与企业家们在世界各地建造了数百公里的铁路。这些成就背后的驱动力源自西方人的优越感与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殖民梦。国王的野心在中国表现为两项工程,即京汉铁路与天津有轨电车交通网的建造。本书就是关于中比历史关系(1870—1930)、京汉铁路及天津电车交通网建设的研究,根据弗朗索瓦?内恩斯与斯普鲁伊特医生兄弟的私人文件与照片编写而成。
[比]约翰·麦特勒博士(Dr. Johan Mattelaer),比利时著名泌尿科医生。[比]马修·托尔克博士(Dr. Mathieu Torck),比利时根特大学语言与文化学院讲师,兼任鲁汶大学历史部研究员。[比]查尔斯·拉格朗日(Charles Lagrange),比利时工程师,2005—2013年担任大型跨国石化企业道达尔公司驻中国首席代表。早在派驻中国之前就热衷于研究欧洲侨民在近代中国开埠口岸的历史。[比]罗兰·杜萨特-德萨特(Roland Dussart-Desart),律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署(Nuclear Energy Agency)核法律委员会主席。[比]帕特里克·马塞利斯(Patrick Maselis),比利时著名实业家与集邮家,欧洲大型谷物食品与原料生产企业马塞利斯集团的执行董事与所有者。[比]托马斯·巴埃特(Thomas Baert),在上海成立了专门生产拼花地板的公司财纳福诺木业,又在北京开办一家生产手工地毯的公司。他还在比利时经营乐迈(Lamett)品牌的地板。刘悦,天津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原任近代天津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致力于天津历史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张畅,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社会学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天津城市史研究以及近代来华外国侨民口述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牌梦迪,任职于天津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从事中英文史料研究与翻译工作。